赵植萍|黄启能的心理独白

文摘   2025-01-21 21:47   辽宁  

(人物写真 3)

黄启能,中国足球运动员、教练,广州市足球协会副主席……当年刊发报纸的文章(时间是按照1996年刊发的日期),原文如下:

为了母亲的足球情——黄启能的心理独白

本报记者 赵植萍

1996年5月12日,广州太阳神队与上海申花队在越秀山下摆开擂台。黄启能——这位阔别甲A联赛两年多的广州太阳神名将终于出现在翘首以待的观众面前。

那天下午,当黄启能伴着雄壮的乐曲声走进球场,当广播里“黄启能”的名字刚刚宣布时,全场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和锣鼓声。“黄启能你好!”“加油!黄启能”的呼唤一浪高过一浪。这就是球迷对黄启能的厚爱,这就是足球的魅力和力量,不经过这样场面的人永远尝试不到足球的威慑力。霎时间,黄启能只感到浑身的热血涌到头上,泪水落在脸上……一切该想和不该想的事情统统抛在脑后,因为比赛的哨声马上就要吹响,但唯一挥之不去的就是母亲的笑容。他明白,那是母亲在天之灵对他的期待。多年来,在他痛苦悲伤遇到重重困难的时候,正是母亲的期待和母亲的足球情怀激励着他走到今天的。

这场比赛,黄启能成功地冻结了范志毅,使提前四天抵穗适应气候发誓要拿下这场球的上海申花队2:3拜倒在太阳神的脚下,也许是黄启能的上场给全队带来了信心,也许是由于球迷从见到黄启能就开始欢呼雀跃,广州队竟然在不到10分钟2:0领先,广州球迷喜出望外。“黄启能上场就能给队伍带来运气,这是球星的作用……”球迷们议论着,仿佛这两个球是黄启能射进去似的。

那天比赛的下半时,黄启能两腿抽筋,被队友换下场,这是他打比赛以来第一次出现抽筋的现象。两年多没有打这样紧张激烈的比赛,虽然在上场前,他告诉自己,一定要盯死范志毅,让他没戏,一定要赢,但他确实力不从心,只好提前退场。

体能害苦了黄启能

  没有打完全场比赛,黄启能感到非常遗憾,他恨自己不争气的腿。假如不是那倒霉的体能,他黄启能怎么会两年多打不上甲A联赛。

   两年的岁月是漫长的。对于正在当打之年的黄启能不踢球是一种痛苦,而母亲的猝然长逝则把他推进了更加痛苦的深渊,为此,他不想踢球了,可为了母亲的足球情怀,他又不能不振作自己。

   1995年,黄启能决定去香港踢球,因为他明白不能因为测试不过关而耽误自己的踢球时间。因为在他生命的这个阶段中不能不踢足球,然而中国足协又规定在国内体测不过关不允许到境外踢球,黄启能又因此而失去了一次机会。

   黄启能对记者说,事实上,体能测试与球踢得好坏没有太大关系。很多队伍和球员每年为了应付体测,不惜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浪费时间。必要的体测应该适当地搞,但绝不应该作为左右着一个运动员一年能否上场命运的重要措施。

   19963月份,在昆明参加集训的黄启能每天都要练长跑,每天上下午都要各跑8000米。当时记者要采访他时,他苦笑着把体能教练为他制定的“练长跑”计划表格拿给我看。表格的字迹工整、密密麻麻,“500070008000”的字样像电视上的广告字幕一样不断重复闪现在我的眼里,当时我真为他难过。身高188米,爆发力强,百米速度为113秒,技战术水平之高,意识之好,综合实力之强的黄启能却因为体测而两年不能打比赛。1995年广州太阳神队状态一直不好,人们普遍认为与队中缺少像黄启能这样的队员有直接关系,但没有过关的黄启能一直跟队训练。1995525日在广州天河体育场,广州队对阵托特纳姆热刺队的比赛中,记者一直观察了黄启能那过人的水平发挥,终场前,这位久未上场的英雄,能从人丛中跃起,头球破门,替广州队打破零的记录。那场比赛的前一天是他的生日,人们都说,黄启能为自己的生日献礼。

   深受体测之苦的黄启能眼下虽然过关了,但明年、后年能否通过测试,仍然是他今后足球生涯的羁绊。黄启能短跑的速度很快,但12分钟跑与11秒的冲刺绝对是两个概念。他真心希望中国足协早日取消体能测试。

  不踢球 母亲是不让的

黄启能的母亲离开了人间是在黄启能因体测不能上场比赛的1994年秋天,母亲是突发脑溢血突然去世的,黄启能对此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母亲走时只有54岁。

   199630岁的黄启能虽然长得高高大大、粗粗壮壮的,但他的感情是很脆弱的,尤其提到母亲的不幸去世,他总要流泪。母亲是平凡的,母亲的足球情怀很深,为了儿子踢球,母亲付出了很多,却从不要求儿子回报什么。事实上临终时她也没有得到儿子任何回报,每想到这些,黄启能那绞痛的心都要滴出血来。每次回到广西北海,黄启能都要去母亲的墓地长跪不起,看着母亲照片上那平静的目光,他突然感到有一种平淡其实是很沉重的。

   在谈到母亲和他与足球发生的故事时,电话那端的黄启能一次又一次地哽咽着。他的家里没有人,在这样的空间里,他可以尽情地流泪。我说:对不起,让你这么伤心。他说:妈妈去世时,我写了题为《母亲的足球情怀》文章发表在《北海日报》,虽然水平有限,但表达了我当时的心情。1995年我之所以没有放弃踢球,主要是想能够争取打上球,取得好成绩,告慰母亲的亡灵。

   黄启能把那张报纸通过特快专递寄到《足球周报》编辑部。《母亲的足球情怀》文章便跳跃在我的面前:

 19941013日,是我毕生难忘的日子,当远在广州从化集训的我接到家里打给我的长话,告知母亲因病去世的噩耗后,脑子里一片空白,万般情愫凝在心里,只有母亲高大的身影反复在脑海里闪跃,当电话把我从悲恸中叫回现实时,已发觉自己泪流满面。

   黄启能的文章朴实无华,却凝聚着无限的哀思。那天中午,他还给家里打了电话,一切都好好的,没想到晚上就传来了噩耗,麦超开车载着他连夜往家赶,从来不抽烟,不喝酒的黄启能在车上抽了一包的万宝路烟,那是他生命中最悲惨的日子,1994年是他命运多舛的年代。

   从小母亲给了我一个强壮的体格,而我又天生爱动,小小年纪便东奔西跑。当我上幼儿园中班的一天,母亲下班回来后把我叫到身旁,她从身后拿出一个小橡胶足球,慈爱地对我说:“孩子,今天是你的生日,妈送你一个小足球吧。”当时的我乐得连一声谢谢也没说,拿起球就往外跑。长大了才知道这是母亲从一家8口人的牙缝里挤出来的钱买的。从那以后我就和足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黄启能出生在广西北海,这是一个美丽的西南足球城,广西人能入选国家队的队员80%出自北海。黄启能家境虽不富裕,但为了满足他爱踢球的愿望,妈妈便把他送进幼儿园,这在当时,能进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奢望的事。那时的黄启能个子比别人高出一头。

   上学后,我加入了小足球队,每天上完课都要进行一个多小时的训练,可没过几天,我就不想踢了,那份苦,那份累,我真受不了。母亲知道后耐心地给我讲容志行、古广明这些国脚的故事。我虽然听不懂什么,但知道不踢球母亲是不让的,为了不伤母亲的心,我什么话也不说了。后来母亲又亲自把我送回小足球队里,还每天抽时间去球场看我练球,看着场外母亲那充满着希望的眼光,我也不敢不拼命地踢球。

   母亲的脸永远带着笑容,母亲的胸怀永远是宽容的,母亲是第一教师,母亲的为人处事、宽宏大量和善解人意以及母亲的一举手,一投足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黄启能,使黄启能从小就明白应该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后来,我终于代表北海市参加了全自治区的比赛并都取得了第一名的佳绩,而我已经是队里面的一名主力。那时我看母亲的脸时时都洋溢着自豪的表情。但在这份自豪的背面,母亲为我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

   黄启能小时候练球时一不小心打碎了人家的玻璃,类似这样的事情,妈妈从不打他骂他责备他,而是拿出家里并不多余的钱给人家赔偿,亲自给人家镶上。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体格,妈妈总是自己不舍得吃和穿,买好吃的给黄启能,球鞋经常碎,妈妈经常买,为此,黄启能总是不舍得穿,有好吃的先送到妈妈嘴边。

   记得一次在北海举行的全区比赛中,我的右脚踝关节严重扭伤错位,母亲焦急地四处求医,最后把我送到一个有祖传医术的阿婆那里治疗,使我的伤很快痊愈。母亲从这件事中仿佛悟到了什么,几天后母亲诚心地去拜那位阿婆为师,学到了那套治疗跌打损伤的秘诀,使我在以后的足球事业中受益匪浅。

那一年在广州队,黄启能脚脖子受伤,妈妈得知后,特意从北海搭车行程20多个小时赶到广州从化给黄启能按摩,当天晚上,为了不给广州队带来麻烦,或怕影响队里管理条约,母亲连夜乘车又赶回北海。每想到母亲为自己受苦受累,黄启能的心里很内疚。

  1982年,16岁的我有幸被北京部队教练相中,在母亲的陪伴下,我办好了一切入伍手续,母亲为我收拾好行装,亲自到南宁把我送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在站台上母亲千叮万嘱,最后流着泪跟我说:“出去后要为北海争光,妈盼着你的喜讯”。望着母亲的泪脸,我想说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

   车窗玻璃将妈妈和儿子隔开。车内,儿子一声不响,目不转晴地看着妈妈,用沉默抚摸着妈妈的离愁;车外,眼帘里绽开着泪花的妈妈重复着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叮咛,嘱咐着不知嘱咐了多少遍的嘱咐。

   一声汽笛,拉长了母与子的距离,也拉长了母亲对儿子牵挂的心弦。儿子远行了,母亲牵挂着他在外面的酸甜苦辣、远走他乡的冷冷暖暖,惦记着他在陌生世界里是否平安。从南宁返回北海乘火车需五六个小时,一路上妈妈一直流着眼泪。

   母亲的关怀和鼓励,使我的足球事业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期间,我先后被选入八一队、国家青年队、国家二队和国家队。每当回忆起自己走过的路,母亲的嘱咐、教诲犹在耳边。母亲的叮咛将伴我再攀高峰,为国争光,为家乡争光。放心吧,亲爱的母亲,我会的。

   黄启能一直都是很努力的,但不是每个人的努力都能让人认可的。1992年打“泰王杯”时,黄启能腿部拉伤,打针上场比赛,却被教练理解为不出力。后来入选“施家军”时也因为有伤被理解为不敬业。1993年打全运会时黄启能被撞伤,休了半年,因而在1994年初没能通过体测。那是他多灾多难的一年,但由于母亲时常打电话安慰他,他的心情才能得到平静。

  没想到,那一年,母亲没有过完秋天……

  从苦海里走出

   经过两年的痛苦、磨练、沉思、熟虑,黄启能感到自己成熟许多。在妈妈面前,他永远是个孩子,可一旦失去了妈妈,他也不再是孩子啦。19961月份,他为了妈妈的愿望成了家,在不能上场比赛的情况下,他一直刻苦地训练自己,看书学习,研究踢球技巧,越来越感到球路很熟,1995年他还担任了松日队教练。经过换位,使他更加愿意思考一些问题,并了解一些管理训练上的东西。在此期间,他还在华南理工大学进修工商经济投资本科。

   学知识是对自己的一个充实,随着职业足球水平的发展越来越高,每个人不断地需要补充知识来完善和提高自我。教练之间的竞争,足球市场的开发,都需要知识。需要有知识、有经济的头脑来指挥和运作。

   黄启能认为,从目前广州太阳神队的情况来看,队伍基本呈向上的趋势。因为这个队本身就很有实力,加上谢指导上任后抓管理抓训练,队伍出现了好的局面。冼指导来了之后,基本上把英国职业联赛的先进经验带过来,以指导队伍。在管理上,训练和比赛中冼指导看问题比较准,使队伍在比赛中取得了好的成绩,对此大家很有信心。

   踢球是母亲对他的心愿,为了妈妈这个心愿,他不愿过早地结束踢球的生涯。母亲永远地走了,然而在他的心里,母亲的影响却永远存在,母亲的思想已融进他的血液,母亲的灵魂时刻伴着他,和他的生命同在。一年来,他没有过多地想母亲如何在那个落叶的秋日里离开了他,而总是想着妈妈总有一天还会回来看他踢球,睡梦中他无数次地做着这样的梦。他相信母亲的生命力永远存在,为了母亲赋予他的足球生命,他愿付出所有的代价。

1996年5月27日刊发《足球周报》绿茵沧桑版面

赵植萍
赵植萍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