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名旦沈福存
今天说说另一位号称重庆“梅兰芳”,也有朋友说是重庆“张君秋”的旦角大家沈福存先生。
沈福存(1935年1月5日-2021年11月11日),男,京剧旦角演员,1935年出生于四川巴县(现为重庆市巴南区)。1948年入厉家班“福”字科学艺,先习老生,后攻青衣,兼工小生,所以,沈先生还有大嗓,老生小生唱的也都非常好。
沈福存演《玉堂春》
他16岁登台演出,唱腔风格主要以张派为主兼有梅派风韵,不过他各派都演。他曾任重庆川剧院院长,这也很有意思,唱京剧的怎么去领导川剧了,赫赫有名的川剧名旦沈铁梅就是他的女儿。
沈先生戏路很宽,他什么戏也唱,不怎么桎梏于流派的束缚,但他的风格,特别是表演上明显是“外江派”的特点,和 “京朝派” 有很大不同,就是在台上要抓噱头,往往这时候,台下就会炸锅,这可能也是 “外江派” 的一个特点吧。
比如他唱《三堂会审——玉堂春》,当唱到 “十六岁开怀是那王……”,沈先生那动静可大了去了,又挤眉弄眼,又捂脸,又揉甩发,又咬嘴唇,底下彩声雷动,炸锅一样的喊好!若论这种戏路子,别说你 “京朝派” 的艺人,就是 “海派” 的演法,你也比不了 “外江派” 这样 “警前台” 。
还比如《春秋配》这出戏,沈福存老师的这个姜秋莲,在人物细节方面的处理,比之张君秋先生的那个版本,无疑是细腻的多,并且沈先生的身上也很好看,充分证明他的幼功扎实,这出戏他的唱法唱词大部分是张派的,但也有变化和修剪。
另一出《凤还巢》他某些地方的处理,还是和梅派不大一样,梅派的演法唱法,都是遵循于端庄大气为人物主旨,而沈老师的某些细节一看就是 “外江派 ” 的东西。
比如小姐唱慢板的时候,一笑转身,就是如此,本来挺端庄的一位大家闺秀,让他这一媚笑,立刻端庄少了不少,却增加了些许轻浮。这就不应该了,所以演员的艺术风格得和剧情人物相契合,也许整出戏都挺好,就是这一下,就把这个人物给破坏了。
京剧《凤还巢》
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个例,这里附带说几句。比如杨荣环演的《四郎探母》萧太后,整出戏都很好,就是递给铁镜公主令箭的时候,他把令箭抛起来又接住,这一下好像是吸引了观众有了噱头。
但大家想一想,在一国的银安宝殿,一位女王,可能抬抬手都要宫人给搀扶上,拿个东西都得让太监给递到手里,这就是“范儿”和身份,她怎么能和马戏团耍把戏一样把令箭当玩具抛着玩儿呢?这既不符合规矩也不不符合人物,绝对是表演上的败笔。
还有《三堂会审》这出戏,沈老师演的火爆就是加了很多噱头,但总体风格还算统一,喜欢 “京朝派” 风格的戏迷,应该有点不大能适应和接受,因为有意思是有意思,但怎么感觉也有点过火,但还是我前几天说过的话题,一些低层欣赏者,他没那么高的认知,他就觉得好。
和沈福存有类似表演风格的还有张君秋先生的大弟子吴吟秋,吴先生演这出戏动静也特别大,那表情身段更是丰富多彩,让人看了,又觉得有意思又觉得过火闹腾!
所以,表演上加噱头,也不是沈福存老师的发明,这就是“外江派”的特点,夸张一些,为的也是抓观众,这个不但外江地域的演员有这个习惯,连在这里生活演出过一段时间的艺人,风格都受影响,比如赵荣琛。还有我上面说的杨荣环表演的个别地方,吴吟秋,那就更是已经成为他的个人风格了,他这样的表演,是不是和他早年学过荀派有关,就不清楚了。
“警前台”,要好要掌声,虽然有时候有过火之嫌,但这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我们也不好评价它的好与坏,和规规矩矩的演戏相比,只能说各有利弊吧。对于这样的演法,艺人和观众,因为处在不同层面,所以就有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理解,所以,也不好说谁的对谁的错,但艺术的高低却是实实在在的反应在艺人的表演和观众的喜好中,这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