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药界:谁在5000万“吃螃蟹”?

财富   2024-11-14 17:04   陕西  


“秦药”,正在创新。


近日,盘龙药业(002864)公告,其全资子公司健康控股拟与博济医药(300404)子公司广东广济共同出资5000万元,设立盘龙杏林新药有限公司。其中健康控股出资425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85%,广东广济出资750万元占15%。


引发我们关注的是,这是第一次有陕西药类上市公司以“合资方式”瞄准了创新药赛道。


01


决心已下:盘龙10亿创新药


盘龙药业在中药领域一直颇具实力。


其主导产品“盘龙七片”在风湿性疾病领域排名第一,市占率7.59%。上市后盘龙药业的营收也稳定增长,2021-2023年分别为8.87、9.74、9.81亿元。其中中成药制造、销售及中药饮片占比超98%。利润总额连续5年稳定增长,近三年分别为1.09、1.19、1.29亿元。



随着中药加入集采,行业毛利下滑,2023年,盘龙药业净利润增速从2021年16.6%放缓至8.14%。传统药企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而创新药正在成为重要转型方向。


此次同博济医药成立合资公司,是盘龙药业的一次探索。公告显示,成立公司将专用于中药领域创新药物研发,包括已上市中药的二次深度开发、同名同方药等多个领域。


事实上,盘龙药业在创新药已早有布局:


项目合作上,通过“向外探索”与全球知名CRO机构药明康德(603259)签署了合作协议,委托其进行新药PLC-01的原料药小试生产以及药学研究;以“联合开发”的形式,与陕西省中研院合作推出“清瘟护肺颗粒”创新药,与陕科大合作的“冠状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剂”项目,已取得全球范围内首批专利。


研发投入上,公司研发费用由2018年的829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2026万元,2024年三季度为2385万元,同比增长51.49%;研发团队不断扩大,技术人员数量由2018年的67人,增长至2023年的142人。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还灵活利用资本工具以谋求突围。


一级市场上,盘龙药业与关天资本共设陕西秦龙药康投资基金,围绕业务重点布局创新药。在制剂领域已投研发商乐明医药,其核心产品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等即将获批上市;在骨科领域,已投植入类材料研发商卓恰医疗,其镁合金空心钉产品有望成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镁合金骨科植入物。


二级市场上,盘龙药业发行2.76亿可转债,搭建院内制剂配制中心质量检测平台;定向增发募资3.02亿元布局高端外用制剂创新平台。



今年8月,盘龙药业拟投资10.05亿元,在西安高新区内建设盘龙生命科学产业园,建设全球创新药研发孵化平台和院内制剂研发中心、高端制剂生产车间。破局决心颇大。


截至目前已初显成效:


盘龙药业自主研发1.1类中药创新药和1类化药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3类、4类化药即将进入中试阶段,完成医疗机构制剂备案3个。拥有65项专利。围绕优势领域“风湿骨病,慢病疼痛”正形成1+N模式的大研发体系。


02


觅得良人:中药CRO第一品牌


进一步了解合作方博济医药,我们发现,这是一家专注研发的“实验室”企业。


公司成立于2002年,2015年登录创业板,是国内仅有的两家全流程CRO服务提供商之一。主要通过合同形式与制药公司合作,为其在新药上市前的各阶段提供专业化服务。能够有效帮助医药企业缩短研发周期、控制研发成本,降低失败风险。



博济医药“一站式”的研发实力已取得成果。仅2023年一年,博济医药助力合作药企获得生产批件5项,中药保护1项。


市面上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药品,背后都有博济医药参与研发。


如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由博济医药受诺泰生物委托,提供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如止痛药领域的布洛芬混悬滴剂,是博济医药同天大医药科技合作开发,近日已成功获批。


最新的成果则相关陕西。10月29日,陕西新通药物(21606)申报的“乙肝1类新药”(商品名:新舒沐)成功上市,实现了陕西省1类创新药“零”的突破。博济医药负责难度最大的Ⅲ期临床研究,历时不到10个月完成临床运营工作,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


西药之外,中药领域的研发也是公司近年来的重点布局方向。


国联证券研报显示,博济医药是国内唯一一家能提供中药临床服务的上市公司。通过整合中药领域团队与资源,博济医药成立子公司杏林科技,打造中药临床CRO第一品牌“杏林中医药”。截至今年已获得2个临床批件,近日又与北京博奥晶方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利用AI大模型对中药复方、组分进行联合开发。


中药研发上,公司成立广东省中药活性组分研究工程技术中心,形成了传统中药、现代中药和中药外用制剂三大研究团队,2023年其研发人员已达到268人。


市场反馈上,2023年博济医药新增业务合同中,中药CRO服务作为特色业务金额约3.72亿元,同比暴涨3倍多(346.86%),占合同总额超三分之一。


业绩表现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5.56亿元,同比增加55.01%,已超去年全年收入;公司净利润约4536.18万元,同比增加82.56%;ROE4.48%,同去年2.77%相比增长明显。收入利润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越龙头药明康德(603259)、泰格医药(300347)。



在我们看来,这次成立合资公司,双方不仅发挥产业链优势,还能共同承担研发成本,分散风险。博济医药的技术积累能加快新药开发周期;盘龙药业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品牌渠道,则能为研发提供样本,加速新药市场化进程。


03


探路艰难:合资方式可鉴


回到陕西,本土上市制药企业的特点一直很突出:均处于中药领域,且较为依赖“大单品”。为突破经营限制,各企业依托优势领域纷纷尝试突破:



如金花股份(600080)围绕“拳头产品”人工虎骨粉,向骨质疏松临床中成药领域突破,金天阁胶囊已入选国家一类新药;如康惠制药(603139),牵头组建的“陕西省中医药共性技术研发创新联合体”于近日获批,将联合陕西中医高校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如陕药集团募资6000万,指向“生物制品(疫苗)项目”,欲向高端制剂突破。(详见《“中药”一统陕西?省属国企募资6000万“重启疫苗”》)


药品创新难是共识,对于平均营收不足10亿元、市值不超25亿元的陕西上市中药制药企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主要受困于以下几点:


一是中药取材和使用的特性:不同于化药成分提取的稳定,中药创新药的上游为动物养殖、中药材种植业,受自然环境影响不确定因素更多;且居家、长疗程的服用周期也使得药企对药效的质量控制难度更大。


二是中药研发技术要求高:由于成分复杂,提取与分离难度大,需要中药企业突破对原材料的简单加工,深入分子提纯和克病原理分析;此外,目前上市的大部分中成药缺乏高质量的临床数据支持,需要重新定位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


虽然研发难度大,但一旦获批上市,其利润十分可观。


据国信证券研究,2024年创新药子行业的毛利率达到84.3%,此外,中药新药可申请组方、工艺等多种专利,比化学药20年更久的保护期,将为企业构筑一条足够深的护城河。


中药创新龙头天士力(600535)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构筑中药领域创新实力,经历了超20年的艰难探索。


资金上,给予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连续十年(2014-2023年)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总计达到76.31亿元。2023年为13.15亿元,同比增长29.49%。


其单品安体威颗粒早在2005年就获批临床,2008年申报生产被否后又进入华西医院重新临床,直至今年3月才获批开展III期临床试验,前后共计19年;旗下中药创新药从开展临床试验至获准上市,用时平均为15年。



事实上,本土药企创新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以前文提到的新舒沐为例,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肝靶向乙肝创新药,用于治疗成人慢性乙肝。自2011年研发开始,博济医药在全国各地共启动了60多家中心,招募患者1000多名,经历了900多例受试者1年期观察和3年期随访,历时13年终获批上市。


更大的层面上,由于欧美国家乙肝发病率较少,过去欧美主导的全球制药企业对乙肝新药的研发动力并不足,但对于用药需求大的发展中国家,新药的上市极大填补了我国在临床用药上的空白。


在创新驱动的大时代下,盘龙药业敢于借道“实验室”公司啃下创新药这块硬骨头,成为陕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值得纪录。



西安金融棒棒糖
与理智者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