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多次组织人手深入敌后建立起抗日根据地,在打击日寇的同时,自身力量也得到迅速发展,只是,这一切引起了蒋介石的忌惮。
日本投降后,老蒋为了给调动兵力争取时间,假意想要和谈。毛主席为了尽可能地不发生战争,便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重庆谈判。
在谈判中,我党进行了很多让步,放弃了一些区域,最终整合成七大根据地。分别为: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华中、华南。
其中实力最强的还要属晋察冀根据地,当时其包括野战部队及地方武装在内,共有32万人左右,管辖了164个县、4000万人口,且还占领了张家口这个我党唯一拥有的省会大城市,所以中央也对晋察冀根据地寄予了厚望。
1947年6月,解放战争进行了一年,全国局势有了很大的变化。
华中根据地已经被迫放弃,人员大部分北上与山东根据地会合,组成了华东根据地;华南情况较为危急,由于距离太远,很难得到支援,冯白驹等领导人只能被迫边转移边斗争;
当然,有失就有得,新组建的东北根据地已经在开始蓬勃发展。
为了更好地总结教训、发扬优点,中央对各大根据地的武装人员、歼敌数量进行过一次统计,数据是最能说明情况的,也能更直观地了解到底哪片区域发展得好。
当时的实际情况分别为:华东我军有兵力36.9万,歼敌43.4万,其中正规部队37.4万,共消灭30个国军整编旅(师);
东北我军有兵力32.5万,歼敌17.5万,其中正规部队13万,共消灭7个国军整编旅(师);
晋冀鲁豫我军有兵力24.4万人,歼敌28.7万,其中正规部队15.4万,共消灭8个国军整编旅(师);晋察冀我军有兵力24.7万人,歼敌14.4万,其中正规部队6万人,共消灭0个国军整编旅(师);
晋绥和陕甘宁距离较近,晋绥就是陕甘宁的大后方,战绩也是互相配合打出来了,所以就算在一起。两大根据地共8.5万人,歼敌7.4万人,其中5.9人,共消灭1个国军整编旅(师)。
通过上面这组数据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华东战绩是最好的,歼灭的敌人总数基本上占了全军的一半,且对阵的大多是国民党中央军,这年5月还刚刚啃下了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
晋冀鲁豫打得也不错,跟华东一样歼敌数量超过了自身兵力,且多为正规军。
东北由于是新建,且国民党先前派出了大量精锐进攻,部队遭遇了重大打击,所以还没来到爆发期,这个表现尚可,毕竟歼灭的大多也是正规部队。
晋察冀就有些尴尬了,本来作为抗战结束时的一号种子选手,结果解放战争打了一年,一个国军整编旅(师)都没有歼灭,这点比资源落后、兵源不足的晋绥和陕甘宁还要差。
且晋察冀看似歼敌数量有14.4万,正规军却只有6万,说明他们主要打得都是地方武装,遇到正规军就只能打消耗战,这可不是什么好的信号,因此中央决定进行“敲打”。
1947年7月,中央在陕北小河村召开了会议,先是毛主席就战争形势、未来走向做了讲话,随后代理总参谋长的周总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消长趋势,并对各大战区成绩进行了排名“我军各区成绩次第为:华东,晋冀鲁豫,东北,晋绥陕甘宁,晋察冀。”
原先的模范,只用了一年就成垫底,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朱老总用一句话总结过:吃饭的人多,打仗的人少。如果要更深入的说,就是跟晋察冀所处的环境、领导人的决策以及对手有很大关系。
抗战时期,日寇在华北地区非常活跃,多次组织了惨无人道的“大扫荡”,华北地区又以平原居多,日寇的机械化部队可以长驱直入,在这样的背景下,晋察冀只能通过化整为零的游击战略与敌周旋。
但这样一来,各支队伍就较为分散,为了生存下去,需要配备很多非战斗人员,像伙食、医疗、运输等等。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一支军队也是如此,后勤人员多了,就会压缩一线战斗人员的配比,否则吃都能把队伍吃垮。这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模式,好处是只要不被全歼,就能迅速重建,但坏处就是整体战斗力较差。
而且一旦习惯了游击战,再转向正面大兵团作战会比较难适应,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磨合。这一点是环境因素遗留下来的。
另外晋察冀领导人聂荣臻在复员政策上有些过于乐观,重庆谈判后两党签订了《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双方约定好,国军缩编成50个师,我军则裁减至10个师。
老蒋趁机将一些“杂牌”部队撤销番号,自己的中央军嫡系则由军改为整编师,实际上人数没有丝毫减少。我党为了不落人口实,也下发政策要求消减部队,但是着重强调了一点——“除东北及热河外,各地复员整军。”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战争肯定会来临,所以东北、热河要做好准备,至于其他地区,不好说得太明白,大家自己领悟。
其他根据地的领导人都悟到了,像中原军区只撤了一个旅,西北就复员了2000多人,苏中粟裕根本没裁,反而一直招兵。而晋察冀就太实诚了,老老实实整军,等整完时原先的32万人只剩下20万左右,10多万人就这样复员了。
郑维山回忆过此事:如数复员了三分之一,伤了部队元气。聂帅自己后来也透露过原因,说自己对和平前景太过乐观,认为国民党背后的美国人都不支持打,那么就不会有战争,所以复员了十多万人去搞生产建设。
因为环境,部队多习惯游击战,因为政策,部队人员缺口很大,种种条件已经很不利了,偏偏碰上一个军事能力强大的对手傅作义。
傅作义作为一个非中央军嫡系出身的地方实力派将领,能够担任主导一方的华北“剿总”总司令,靠的就是多次打败晋察冀。
绥远战役、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战役等等,傅作义在解放战争早期打得晋察冀完全陷入被动,一度还想突入晋察冀的腹地。都这样的情况了,晋察冀的成绩自然不会好。
小河会议指出了晋察冀的问题,但中央早在张家口战役后就已经很重视了。1947年3月胡宗南率20多万精锐进攻陕北,中央出于安全考虑,几大领导人进行了分散,其中朱德和刘少奇带领中央工委来到晋察冀,帮忙进行整顿。
刘少奇改组领导机构、朱老总重建晋察冀野战军,有效遏制住了根据地的颓势。有朱老总具体指导的晋察冀野战军很快就拿下了清风店战役的胜利,士气自此得到提高,后来的石家庄战役终于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