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年看一遍《步履不停》?

文摘   情感   2024-01-05 20:21   日本  

‍‍



完美的父母从来没有存在过,以后也不会有。——井明轼    

‍‍‍‍‍‍‍


每次和母亲打电话,翻来覆去的念叨你是不是吃饱、穿暖?起床有没有叠被子?降温了知不知道穿秋裤?——我觉得很烦,好像我还是那个连温饱都不知道的奶娃娃。

现在手机里的app多到三十多岁我都觉得自己落伍,对于父母来说,能学会用淘宝、拼多多,知道刷抖音都已经是了解这个世界最先进的方式了。

我们彼此牵挂,却常常互相伤害,在年少时选择了逃离,最后才发现那个家乡,那个村落,那间老屋,成了回不去的地方。

和父母的相处,从小时候的崇拜,到少年叛逆时的轻视和怨恨,到去远方后的牵挂,到最后回不去的遗憾。

这世上所有的关系都是越来越近,只有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从最开始了骨血分离到精神分离的渐行渐远。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用半年经验写作了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步履不停》,同名电影更拿遍各大国际影展重要奖项,豆瓣评分8.8分。

我想,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可能是父母和儿女之间的靠近与疏离、理解和怀念都是一样的吧。我们读别人的故事,何尝不是品味自己的人生呢?

年岁渐长,才开始理解亲人之间的误会与谅解,亲情与宽恕,还有珍惜。

对于父母而言,用尽全力的托举之后,是看他们一步步走远。

对于儿女来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这之间的时光,最难的是两代人之间总是在自己的理解里愤愤不平。对于儿女来说,站在父辈肩上看到世界之后,能够理解父母的天花板,才算真的长大成人,真的和父母达成和解。

不同时代的两辈人,注定看待事情的观念不同


身为退休医生的父亲横山,一直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愿望做医生。但长子纯平却为了救落水儿童溺亡;从小有着当医生理想的次子良多,却在长大后去学了美术。


于是,常常被家人拿去与品学兼优的哥哥对比的良多,因为不被家人重视而有了心结,最终才选了和哥哥不一样的道路,是哥哥唯一没有拿满分而是弟弟唯一优秀的美工课。

这个选择不可理喻又理所当然。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为了对抗父母,最后既违背了父母也违背了自己。

哥哥去世后,父亲变得更加古怪和暴躁,板着脸给良多规划了做医生的未来,却让儿子选择了逃离,去东京做了父亲口中没用的油画修复师。

因为我没有按照你的意愿选择,所以如果失败了,更加不可能让你知道,认为这是一种投降。

于是,工作不稳定也强撑着,失业了也不会让父亲知道。

而一边是母亲心念着的完美的大儿子,一边是选择带着孩子的二婚妻子的良多,这些让本就传统固执的父母更加难以接受。

一直藏在心里的不平和埋怨,在父母不断的牢骚中变得越加尖锐起来。误解和矛盾升级,他们背负着不同的回忆,藏着不同的心事,明明是世上最亲的关系,却像两只刺猬,给予对方的都是尖锐的刺。

我爱你,但我不说



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的形式是命令、是威胁、是指责、是批评、是担忧。

他们节衣缩食,即便年老也仍然为了孩子倾尽全力。但是说出的话却总是让孩子觉得是否定,是打击。也许父母心里想的是:能人生安稳,能不给你添负担,能够帮助你,就是爱你。

于是,这爱总是让孩子误以为,我在父母眼里很糟糕。

横山一家人因为大儿子纯平的忌日而相聚的一天一夜。

在接到儿子打算带着新婚妻子和继子回家的电话后,母亲还提前一天,跑到家附近的小商场,为这一家三口准备牙刷和毛巾,甚至给成年的儿子买了带卡通图案的睡衣。

却被儿子嫌弃图案幼稚,其实那不过是一位母亲对儿子发自心底的关爱。

她从早到晚在厨房忙碌着,给归家的女儿和次子两家做拿手的饭菜。

在一茶一饭的淡香中,让儿女体味到了久违的幸福欢聚。

却在不停的讲述已故长子的故事中,再次给良多带来压抑和不快,让那些妈妈的关心和辛苦都失去了色彩。

而难得见面的父亲,一见面的问话只有:“工作如何?能糊口吗?”

这个问话无疑不是点燃了儿子的愤怒,在你眼里我就是这么没有用,连生存都成问题啊!可对于那个时代的父亲来说,这只是在关心你是否过得好。

我的爸妈每次联系我时,也总是问我,还有钱吗?看我看菜没有买肉,也只会问我,是不是因为没有钱了。我最近工作不顺利,每次电话都会问我有没有找到新工作?这些问题都会让我很烦躁。

父母与孩子的战争中,多是孩子获胜



面对儿子娶了带孩子的二婚妻子,即便不理解,也还是对没有血缘的孙辈关爱有加,偷偷的给孩子塞了零花钱。

一向严肃的父亲也温柔地鼓励孙子长大后当一名医生。

父母对儿女的选择,总是会妥协的。

临行前,母亲絮絮叨叨的嘱咐儿子去看牙医,不舍和关心在这一遍又一遍的唠叨中。而面对远去的汽车,父亲充满期待的说:“他们会回来过年的。”

见面就吵,分开又舍不得,刚走就开始期待下次见面。

这不就是我们和父母的样子吗?

从不说一个爱字,却想尽力给我们幸福。

他们不认可我们的观念,想方设法地纠偏与控制,试图永远做子女的依靠。

还会默默为归家的孩子准备丰盛的食物,为远行的孩子缝一床最暖的棉被。

很多时候需要我们一个回头才能发现,他们期待理解的目光。 

读过一句话:“有人一生都在原地等你,你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他身上获取爱,就是父母。”

静水流深,滤过繁杂的言语,用行动来体味,爱显得更为纯净与深刻。

无论有多少误解和羁绊,父母给过的温暖,总能在不经意间滋养我们漫长的余生。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常态



年迈父亲退休后的闷闷不乐,一是无人继承衣钵,二是不再被患者需要。

在看到父亲孤单的背影时,想到母亲给大儿子扫墓时,良多也是心疼的。

他开始理解父母的衰老,也开始理解了他们失去大儿子后无处安放的悲伤。

在家庭聚会中,他提出以后要开着自己的车带母亲去购物广场,也答应父亲有空时一起打一场棒球比赛。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约定,最终却都没能实现。

中国有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三年后,父亲突然去世,甚至儿子连看护的机会都没有,而不久,母亲也因病离开。

没来得及实现的愿望,就此成为遗憾,再也无法挽回。

李宗盛《新写的旧歌》中写道:

“爸,我想你了,到临老,才想到要反省父子关系。

我只顾卑微地喘息,甚至没有陪他失去呼吸。

等到忽然活明白了,已来不及。”

人生这道难题,曾经我们觉得父母解得很差劲。

可当轮到我们自己,才发现并不比父母更高明。

或许,我们只有在更广阔的天地,有了一定的阅历,才能设身处地去理解父母的过去,原谅他们的局限。

我们一直在成长,也在成长中了解自己和家人。

为人子女最大的成熟,就是在读懂父母后,接纳他们的平凡。

明轼游记
接受了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哭了笑了来了去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