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献给那些沉溺在讨伐原生家庭里的人。
小红书最近有个赛道非常非常火爆,就是人生疗愈。
自媒体平台的遍地开花,催生出了漫山遍野的人生导师,心灵教练,告诉你人生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在我看来,无非是以前短故事的文字版换了个形式呈现,但实际上还不如过去的杂志短文,毕竟曾经的文字不论怎么写,主题都是告诉人积极向上,不要怨天尤人,自强不息。
而现在的主题,不论怎么七拐八绕,最后的落脚点都是满足巨婴幻想,你没有错,错的是这个世界,是整个社会规则,是你的父母,是你投错了胎。
如果一定要找个理由,一对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父母,首当其冲是一切不如意的源头,原罪。
这一生所有的不如意,从此有了借口。小时候读的书是《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现在火爆市场的是《原生家庭》《为什么家会伤人》......
原生家庭是弱者的完美借口
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教授默里•鲍文最早提出原生家庭概念:
“原生家庭是指儿女在成年之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即人们生长的最初环境。”
老头儿还写了一本书叫《家庭评估》,认为人们的行为都会来自于家庭中的互动,只有先解决个体对原生家庭的情感依附,才能分化出更成熟更健全的人格。
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原著,其实和现在大师们的应用区别挺大的。
自从原生家庭这个词被广泛传播之后,我们的幸福与否,似乎从出生那刻就确定了。
从此那句“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则需要用一生去治愈。”被奉为圭臬,简而言之就是如果你的原生家庭很幸福,那么恭喜你,你将会拥有成功的一生;如果你的原生家庭很糟糕,那么你的人生一定很不完美。
诚然,幸福的家庭出来的小孩更容易情感丰盈,获得幸福。
但讨伐父母的人,人生并没有也不会迎来转机。
别说是心理成长在30岁之后就怪不着父母了,林肯说人在40岁以后,连容貌也应该是自己修炼出来的。
那些反复追溯、乞求弥补,把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推到父母身上,撇清责任、缩在原生家庭创伤的壳子里自怨自艾,不过是给自己的不作为、懒惰、软弱找一个万能借口而已。
但凡可以用原生家庭为借口和父母对峙,心安理得享受父母愧疚带来补偿的人,依仗的无非是父母的爱而已。
那些真正是原生家庭痛苦不堪,父母不慈的人,才不会沉沦其中,早就开始自己给自己做父母,宠爱自己了。
原生家庭的影响,没有你想的那么大
心理学家唐映红说过: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
进入成年期,个体面临着自己选择自身成长人生历程的情形,此后的人生轨迹和状态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父母。
《老友记》里的菲比,被她的心理学家男朋友指出了她们六个人的问题,准确分析了每个人的家庭。
菲比从小在街头乞讨,是社会底层出身;
钱德勒拥有同性恋父亲;
莫妮卡的父母偏心罗斯;
瑞秋拥有一个独断专行的霸道父亲…...
可这些糟糕的原生家庭并不影响他们走出阴霾,获得幸福人生。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加梅齐和鲁特,通过对儿童抗逆力的追踪研究发现,
家庭环境因素对一个人成功与否并没有决定性影响。
30岁的年纪,早已经远离了童年和青春期。
相对于漫长的一生,原生家庭只是其中短短的一部分。
我们这一生所要面对的都只有自己,需要处理的一切关系,归根结底都是与自我的关系。
你会去到更远的地方,值得拥有更好的人生。
非常非常喜欢罗翔老师的一段话:
“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毫不犹豫地救自己于水火。”
如果真的不行,有了童年困难开局,那你现在长大了,有机会重来时,切记两点:
一、不要试图改造你的父母
许多人长大后的痛苦,很多时候来源于想要改造自己的父母。
想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得到一句道歉,才觉得自己原谅后一切才能结束。
醒醒吧!
你连自己忘记关灯的小事都经常记不住,并且并不觉得自己有错,何况改造一个活了半辈子的老人的思想。让一个一直举着父母之爱子的旗帜的人,去承认自己的人生错误,不亚于让皇帝下罪己诏。
我们只需要好好爱自己,仅此而已。
二、成为自己的原生家庭,重新养一遍自己
学会自我关怀,以开放的心态去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完善自己的人格。
你觉得父母缺失的部分,小时候没有满足的部分,现在你是自己的父母了,就去一一满足一遍。
从被动消极,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创造性人格,接受人生的种种正反馈。
好了,你现在是爸爸妈妈了,看怎么培养自己吧!
以后千万别说,我这么不可爱都怪我的爸妈了!
晚安!我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