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二姐旅居笔记”→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才不会错过每一期的推送。
来日本前,特地读了《菊与刀》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来日本?简单到不可置信,对我个人来说只是想体验生命的不同形态。为什么是日本?更简单,因为离家近,饮食结构相近,日语里有一半汉字。
事实上我很喜欢日本文学和电影,和中国的浑厚历史和影视书表现不同,日本文学更加细腻,温情脉脉,不论是推理小说,还是情感小说,抑或类似《山月记》这样的历史散文,都会让我泪流满面。
但作为中国人,刻在骨血里关于那段惨绝人寰的战争历史来说,我对他们的观感不是厌恶,而是不解。不明白这样情感细腻温柔的民族,为什么能发动法西斯战争?
于是本着求知欲,读了《菊与刀》。
《菊与刀》是1944年,二战后期的美国为了处理站后问题,组织一批专家研究日本大和民族的课题,而其中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就完成了这个经过很多人认可的报告。
所以尽管书很薄,但因为本身就是学术报告,并不够通俗易懂。但作者作为一个西方人来分析东方民族,已经尽力了。作者自己也说:
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是最琢磨不透的。
而关于日本,说到底还是中国人最有发言权。例如李敖先生就用一句话总结了日本的两大特色:一个是历史反革命,一个是现行反革命。
这句话虽说嬉笑怒骂,但在日本2023年的种种行为中,更显得有趣。
日本人的精分
对于海对岸的中国人来说,人们对日本人的观感一直是两个极端。
一部分人积极厌恶,不仅有历史证明,现在也是狼子野心。
另一部分人则对日本文化有好感,有滤镜,认为日本人谦和有礼,隐忍克制。
我在日本生活这一年多,感受颇深。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和日本人接触,真的会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好感。
日本人日常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不给他人添麻烦。
例如:乘坐电车时,车厢永远是安静的,就算说悄悄话,那也是发的气音。
去餐厅吃饭,不论多么小的苍蝇馆子,老板也会双手接过你的钱,鞠躬说谢谢。
总之,谢谢、对不起就是挂在日本人嘴上的口头禅。
去区役所办事,如果你是坐在那里,咨询处的职员永远是半蹲着和你说话,微笑,热情,让人如沐春风。
......
此类种种吧,总之不了解的人也会对他们心生好感。
但是,这背后是大家都一样,也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
如果一件事出了错,你永远找不到责任人,从基层到高层,你得到的都是致歉,但美没有人出来承认错误。
比如这次东京羽田机场的碰撞事故,中国人在评论的时候,都在疑惑,为什么没有追责?
还有大家义愤填膺的和排水事件,也是一样的。
说好的不爱给别人添麻烦呢?
这个逻辑,他们又是怎么自洽的呢?
我理解的是,只要这个麻烦不是带给我的,那就不是麻烦。
日本人的小我和集体
日语里面有个词:空気を読む。就是察言观色读空气。
就是在一片安静中也要随时观察大家的动态,不要做一个不合群的人。
关于东京飞机事故,我问一个日本人朋友:我说如果是你,你会跑吗?他回答的是,大家都不跑我也不跑。那如果有两三个人开始逃跑呢?他说如果只有一两个个别人,别人会骂那两个人,如果是几个人开始的话,打假基本都会跟着跑。
总之,绝对不能做那个出头鸟。
日本人是有两个角色组成的,一是小我,精致优雅。一是集体,交织在野蛮和文明之间。
既生性好斗又性格温和;既穷兵黩武又恬淡宁静;既倨傲蛮横又彬彬有礼;既冥古不化又温和善变;既效忠服从又自尊独立;既忠贞又叛变;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喜新......
他们喜欢通过冥想或入定一类的方式来获得启发,从而达到修行的目的。对于儿童启蒙的方面,日本儿童的童年生活是很轻松自在的。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是孩子们的一方快乐天地。他们的天性在这一阶段得到释放,人格也在这期间慢慢孕育。等到他们中的多数人步入社会之后个性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很遗憾也很无奈…
今天,我还和胡老师讨论了关于日本的应援文化。因为日本的应援文化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商店里,橱窗的宣传广告里。这在我们国家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便已经生活了一年多,我也仍然不理解。
有日本人朋友说,这很常见。我问,如果被人知道会被笑话吗?说那肯定会被笑话的,但日本人不说。
当然,这也成为他们重要的产业链。
物尽其用
今年刚刚经历过地震,生在大平原的我第一次遇见。
之前对日本一年三千多次地震的理解,在真正的灾难来临时有了切身的感受。
日本是个岛国,资源非常匮乏。
但他们走了另外一条路,就是把小事做到极致。
今天在河边散步,一段小小的河岸,他们也做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园。
花鸟鱼虫,果树,还种植了几株水稻,让孩子们可以观摩,学习。
在这一点上,又不得不佩服他们,真正把现有的资源利用到了极致。
日本有很多优秀的电影,书籍,无一不反映出他们的细腻和温柔。我想也许是因为一直有面临灾难的经验,所以对于生命有了一些更豁达的想法。
我觉得了解一个文化体系,要了解它的生存土壤,生存环境。脱离的背景的解读,都是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