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文学|李洪彬:中秋的情思

文摘   2024-09-17 00:07   上海  

2024年第1360期(总第4662

 微刊 故乡文学
主 编:陆相华  投稿:13816643239@163.com

中秋的情思

文/李洪彬

时空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又要迈进节日的大门了。街面上和超市里品牌繁多,花样纷呈的月饼目不暇接。感同身受这节日浓厚氛围的我,脑海里随之而来的佳节思亲的念头油然而生。

是啊,除了对早已作古的父母二老无限缅怀之外,还有对远在外地上学的孙辈一丝牵挂。节日的清早,我若有所思地漫步在公园里。过了一会,孙女在微信里问候我,“爷爷,中秋节快乐!我都长大了,您不要总惦记着我,照顾好自己就是福天了。等放假回去了,我倒是很想听听您那个年代过中秋节的故事……”听到孙女这番表白的我,甚感欣慰,顿然打开了思绪中的闸门。

在我的记忆里,最难忘,最有情趣的中秋节当属上个世纪的1974年的9月30日。这天虽然赶在农忙假期里。但在那个革命化的年代还是照常上工。18岁的我,生产队安排上午跟着大帮劳动力干农活,下午在家歇半天,夜晚去野外看青护秋。      

记得节日这天午饭后,母亲轻声对我说:“上午在地里干了半天活挺累的,一会儿好好睡一觉吧。别再玩弄手中的那块黑泥巴了”。确切的说,母亲不知道我正专心在一个圆形的泥坨子上,刻画着“嫦娥奔月”的图案呢?于是,就漫不经心地回母亲的话,“嗯,知道了。”中秋的艳阳,透过窗子洒了个满屋。此时,我的心情是愉悦的,因为今晚能吃上母亲发给的月饼了。又刻了一会儿,母亲催促我说:“都几点了,快去躺一会儿,天黑你还得去看青呢?赶早不赶晚呀”。“大过节的,还哪有心思躺着睡觉呀。”其实我心里盘算着,今天晚走一会儿,把泥坨子上的图画刻完了,途中吃着香甜可口的月饼,望着圆圆的大月亮,该有多开心呀!

不知不觉,太阳快要压山了。没料到母亲在我随身携带的小挎包里,只塞了两个形似月饼的混合面饼子和一块红咸菜。冲着我着急地说:“天都快黑了,快走吧,半路饿了就吃一个。唉!今儿个是八月节呀……”母亲仿佛满含歉意地又接着说道:“中午没包全白面的饺子,也没来得及做白面的月饼。这年节都好过,平常素日不好过呀。”

那年月,物资匮乏,细粮少。饺子都是掺合着小米面包的。我望着母亲惆怅的面容,理解母亲的苦衷,急忙点点头,也不知怎么安慰她好。暗想,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为了抹去母亲脸上那副难看的表情,我自觉地放下了手中未刻好的泥人,拎上挎包似有留恋的离开了不能和亲人团圆的家。

我疾步穿行在窄窄的乡间土路上,夕阳的霞光映照着满目葱茏的大地。在一幅幅青红黄绿多彩的画面里,伴随着蛐蛐的叫声,溢出了五谷的芳香。迎着丰收在望的秋景,脚下的尘土噌噌声伴我随而起伏,路两旁还未收割的庄稼,一垄垄颗粒饱满的谷穗,低头默长。 令我遐想无限……。

天色渐渐地黑了下来,举目仰望,先是那些赶早的星星,发出了微弱的光亮。随后就是我企盼的月亮奶奶隐隐约约地爬上了夜空。我兴奋地掏出挎包里的“月饼”,对应一轮皎月仔细观赏。那月亮真是又大又圆,我的“月饼”却缺了一大块。懊悔一张嘴咬大了,无奈只好顺着开口转着圈吃,侥幸又咬成了一个小小的“月饼”,真是好惬意呀!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这样一个美好传统节日,每个年代的人都有不同的体验和回忆。但永恒不变的是亲情的美好,家人的团圆,生活的向往,丰年的期盼。

转眼间五十年过去了。过中秋节日,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早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如今人民早已步入了小康社会,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继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愿月亮圆圆,月饼圆圆,永驻心田。

作者简介:李洪彬,男,汉族,生于1957年。内蒙古开鲁县东来镇人,国家二级马拉松运动员,大专文化,全国优秀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前工作于东来中学,先后任职为:体育教师、工会主席、党支部副书记、书记。2017年退休前调任开鲁县老年人体育协会任副秘书长。工作期间酷爱写作,曾先后出版《我的长跑路》《曾经的岁月》两部著作。在《通辽日报》《科尔沁都市报》《通辽老年体育之音》、开鲁《沙柳》等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故乡文学》 主编:陆相华
13816643239@163.com

故乡文学
散文、诗歌、小说等反映乡土文学的原创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