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文学|李洪彬:军民筑路情

文摘   2024-09-20 00:00   上海  

2024年第1376期(总第4678

 微刊 故乡文学
主 编:陆相华  投稿:13816643239@163.com

军民筑路情

文/李洪彬

1973年的夏天,静谧的小镇突然热闹起来,缘于一支铁道兵部队,为了修建铁路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一时间,英烈血洒大地的东来沸腾了。那片片绿色军营,红旗招展,战歌嘹亮。施工现场,热火朝天,机声隆隆。筑路大军的号子声与滚滚东去清河水的涛声,汇成了气吞山河的交响曲。从此,科尔沁草原的小镇子上,演绎着一段段难以忘怀的与修筑铁路有关的“军爱民,民拥军”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身为历史的见证者,记得当年小镇驻扎的是铁道兵某部机械化六连,工兵十九连、二十连的指战员。小镇一下子拥入三个连队,公共住房和用地相当紧张,学校为了缓解部队住房和用地的压力,师生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主动腾出了校园西侧的老院子,供十九连的官兵使用。而这支部队的官兵们,在校方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打敢拼”的优良革命传统,起早贪黑,拉土、托坯、平整地基,还不到半个月,十二顶帐篷就坐落在中学的老校院子里。紧接着,他们又在入住校舍的连部和炊事班之间,盖起了可容纳200余人的集用餐、开会、文体娱乐于一体的“三用堂”。

由于老操场也让给了部队使用,新建的操场低洼泥泞,凸凹不平。雨季即将到来,加上运动会赛期临近,大家心里都着急。如不平垫,则会影响训练和比赛。要想彻底平整好,急需大量的劳动力。按当时师生劳动能力估算,没有一周时间是完不成的。部队官兵知道此事后,没和校方打招呼,趁着晚间下班时间,默默地调来了车辆和推土机,他们伴着夜色,顶着繁星,打着车灯干了一个通宵。义务帮助学校解决了这一大难题。第二天,当我们上学时,看到平整如镜的操场和那大块用土堆起来的领操台时,才知道是解放军连夜修建的,心里非常激动。

为了给铁路建设工程做点贡献,当年11月,全校师生承担了京通铁路一段730米长的土路基建设任务。在三天的大会战中,官兵们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需,无偿地捐献了一些食用油和蔬菜,抽调炊事班人员帮厨,还把锅灶、厨具、和“三用堂”等餐具和用餐场所供师生们使用,解决了学校400余人的伙食问题。

那个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部队为大家放映电影。按理说,官兵们为了避免蚊虫的叮咬,可以在环境舒适的“三用堂”里放映,可是恰恰相反,他们每次都把银幕挂在空旷的操场上。目的就是为了让当地的干部群众都能饱尝到当时极为奢侈的文化大餐。在我的印象中,电影放映前,观众们都有秩序的聚拢在银幕前指定的位置。这时,只见一支军容整齐的队伍,个个手持一把折叠式的小凳子,唱着嘹亮的军歌,迈着刚劲有力的步伐,在观众的一片掌声中步入场地。每个战士,就像一座钟似的,腰板笔直,目视前方,稳稳的坐在那里。望眼一看,齐刷刷的红星、领章熠熠生辉。好似一幅红绿搭配、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银幕上“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醒目的大字滚动着,银幕下“军队和老百姓,咱们是一家人”的歌曲颂唱着……铁道兵就像现代文明的播种机,所到之处将先进的科技、文化送到了千家万户。

那两年,每逢“八一”“国庆”等重要纪念日,校方经常和部队官兵进行联欢、慰问演出,最隆重的当属“八一”建军节了。虽然没有女兵,但那只演技高超的男生文艺小分队,所表演的节目令师生们赞叹不已。男生小合唱《打靶归来》、《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唱功雄浑有力,脍炙人口,崔人奋进。刘副排长表演的快板《赔我三斗红高粱》雅俗共赏,趣味横生,回味无穷。学校文宣队演出的京剧《沙家浜》选段《军民鱼水情》诗朗诵《赞铁道兵》还有女生独唱《请喝一杯酥油茶》等。每场同台联欢或慰问演出。都凝结着军民相处的友好情谊。都唱出了对人民子弟兵无限热爱的真情实感。

半个世纪前的一些往事,不经意间人们都会淡忘了。可是这段“军民鱼水一家亲,携手同心筑铁路”的佳话,是刻骨铭心的。历史再一次的证明,军民鱼水般融合的力量,就是胜利的源泉。

作者简介:李洪彬,男,汉族,生于1957年。内蒙古开鲁县东来镇人,国家二级马拉松运动员,大专文化,全国优秀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前工作于东来中学,先后任职为:体育教师、工会主席、党支部副书记、书记。2017年退休前调任开鲁县老年人体育协会任副秘书长。工作期间酷爱写作,曾先后出版《我的长跑路》《曾经的岁月》两部著作。在《通辽日报》《科尔沁都市报》《通辽老年体育之音》、开鲁《沙柳》等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故乡文学》 主编:陆相华

13816643239@163.com

故乡文学
散文、诗歌、小说等反映乡土文学的原创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