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文学|司 霖:凡圣渔樵

文摘   2024-09-14 00:01   上海  

2024年第1354期(总第4656

 微刊 故乡文学
主 编:陆相华  投稿:13816643239@163.com

凡圣渔樵


文 / 司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明朝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是其获罪朝廷被发配云南途中,见江上白发渔樵感慨人生、咏叹历史兴亡所作,因电视剧《三国演义》而家喻户晓。

渔樵耕读乃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四业”,代表了自然经济状态下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渔、樵指渔夫与樵夫,以及他们生存的劳动形态。观察古代社会,这一活动在绿水青山中的群体,绝非单纯打渔砍柴那么简单,其主体“凡”“圣”身份复杂,表现为高下不同的层次境界。

平民渔樵。几千年来,人们的生活依赖于向自然索取,稼穑耕作,捕鱼打猎,砍柴为炊。最常见的渔樵业者主要是普通百姓。“樵斧劈却萝茑缠,渔网撒向水中天”。这种出于维持生计的平民渔樵行走于山林江湖,日复一日,看似平平淡淡,其实并不容易。唐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告诉我们渔者的风浪之险。明诗有“白石樵人路,沧江渔父浔”,“武夷老人年七十,昼夜渔樵妻夜织”,都反映了渔樵业者生计艰难,平凡之中困苦辛劳的一面。传统京剧《打渔杀家》更是揭露了渔民受恶霸、官府欺压的黑暗社会现实。

当然,换个角度,渔樵也有远离喧嚣,淳朴恬淡,生活自由舒适的一面。宋代苏轼《前赤壁赋》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元代有诗云“争如渔与樵,无贬亦无褒,采薪不必向梁栋,钓鱼何用求鲸鳌”,明高柄《赠友渔樵歌》,“闻君爱与渔樵友,每逐渔樵在林薮。朝与渔者亲,暮与樵者邻。羡君不交黄金贵,却友渔樵如弟兄”。看出渔樵生活自适惬意,与世无争。杨慎以戴罪之身在发配途中见白发渔樵自在超然,自然要咏叹英雄,感慨古今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人向往,亦有人不屑。宋人有诗云“世人大半爱渔樵,不道渔樵心志凋”。明人黄佐《梦作渔樵歌》幽默调侃说,“渔问樵,负薪赪尔肩。樵问渔,得渔腥尔船,不如登台同坐眠”。总之,历史上渔樵其人其业长期存在,是普罗大众的基本生活方式,渔业至今仍是重要的民生产业。

隐士渔樵。由于活动在山林江湖,远离官场世俗,渔樵就成为贬谪失意的士大夫,以及某些淡泊名利或避乱全身的智者、贤者、学者理想的隐身方式。魏晋名士陆机《幽人赋》写道“世有幽人,垂钓乎玄渚”。幽人即隐士。因此,渔樵看似打渔砍柴,实则藏龙卧虎,其中不乏胸怀文韬武略的志士与治学修身的圣贤,渔樵甚至成为隐士的代名词。

历史上有伯夷、叔齐坚守信念,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孔子称之为古代贤人。春秋时晋国介子推随重耳流亡19年,效尽犬马之劳,甚至割股奉君。重耳立晋君后,介子推隐入绵山死不为官。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无疑是“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隐士。柳宗元《江雪》描写了一幅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幽绝寂静的画面,其中孤舟垂钓的“蓑笠翁”,大概亦属此类。《三国》中的水镜先生司马徽是东汉末年学者隐士中的佼佼者,其自称“山野闲散之人”,为人清高拔俗,学识渊博,知人论世,精道学、奇门、兵法、经学,他坚辞刘备邀请,向其举荐了“卧龙”、“凤雏”。这些幽居山林避世的隐士,保持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以及追求自由宁静,淡泊名利的品质,实为真正的隐士。

还有一类我称之为“待仕”的隐士”。其胸怀大志,隐身渔樵不是目的,而是静观其变,审时度势,等待时机,期待得遇明主而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宋诗云“主人湖海士,有策欲平戎,入朝见天子,可以揖三公”。明人有“君托为樵我托渔,济时心在复何如”,“山中应许暂逍遥,滚滚尘埃远市朝。见说朝廷正招隐,吾侬未必老渔樵”。均表达了等待朝廷招纳,出山施展才华用世建功的迫切愿望。太公武略超群,垂钓渭水专待文王,助周伐纣灭商。乱世中早已洞明天下大势、自比管、乐的诸葛亮,“躬耕垅亩”,待刘备知遇三顾,终成鼎足三分。与前者不同的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也曾垂钓,其《自题渔舟二首》有“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之句,慨叹百年心事,壮志未酬,表面钓鱼赋闲,实则韬光养晦,待机东山再起,此举背后是高层权力争夺。严格说,这两种暂时的渔樵之隐不是真隐,真正目的都是等待时机干大事或卷土重来。

更具远见卓识的是“功成名遂身退”的隐士。其多为道家或受道家影响,在功成名就完成使命后,主动放弃功名利禄,改弦更张,遁隐江湖,消声匿迹。

春秋末期政治家谋略家军事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雪耻,功成后急流勇退改名换姓,投身商海。被史学界称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家鼻祖。事实证明其归隐是多么正确的选择。同样,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凭借其出色的智谋助刘邦夺得天下,被封为留候。后不恋权位,随赤松子归隐云游四海。虽未砍柴打渔,终是隐逸江湖,放飞自我。宋人诗云“留候从赤松,范蠡辞越王”。唐李白也总是说“功成拂衣去”。这类亦仕亦隐的隐士践行了道家“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既匡扶了国家,体现出高度的济世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又不屑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智慧地处理了仕与隐、进与退的矛盾,亦见其洞察人性明哲保身的远见卓识。

文人士大夫由于官场失意,或陷入政治斗争,受到排挤打击,多有弃官归隐者。代表性的如东晋陶渊明,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为五斗米折腰,其归隐的田园诗抒发了对官场对“尘网”的强烈厌倦,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适意与愉悦。

隐士渔樵给人生以重要启示,识之当得其妙。

圣人渔樵。圣人今之定义应该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史学家以及开宗立派的创始人物。中华文明史上古圣先贤众多,虽不一定以渔樵面貌出现,但不乏隐居潜形者。其在境界层次上似又不同于那些待价而沽、审时度势的智者贤者。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谋略家纵横家鬼谷子,隐居云梦鬼谷,后世尊为“谋圣”,与孔子、老子并列为学术大家。其弟子出将入相,纵横天下,左右列国兴亡。鬼谷子其人《史记》有所记载,但缺乏翔实史料,神龙见首不见尾,因而对其是否真实存在有人存疑。也有人认为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众避乱不仕,修道研学育人的学者。这恰恰说明了鬼谷子的隐士特征。不管怎样,古代确有这样的隐士,他们远离世俗社会,处江湖之远,与自然亲密接触,追求内心的宁静与修行,专心思考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哲学与宇宙奥秘。

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邵雍著《渔樵问对》堪称奇文。文中假托樵夫和渔夫问答(樵问渔答),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易理,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以深入浅出的譬喻阐述复杂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被后人称为千古雄文。其以渔樵之口,渔樵之生活为喻恰恰告诉我们在山林江湖中隐居着超凡脱俗的大师圣人。作为“北宋五子”之一的学问大家,邵雍本人虽未亲事渔樵,除游历研学外,终生隐居,屡次授官而称疾不赴。其诗“静随芳草去,闲逐野云归”,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境界和隐居生活。

当然,圣人并非都选择渔樵,孔子虽主张天下有道则显,无道则隐,但其一生奔走追求当官,老子先当小官后来不知所终走丢了。

总之,古代渔樵是重要的谋生手段,普通百姓的基本生活方式,相对较为自由散淡。“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用今天的话说,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吃着不上化肥农药的绿色食物,清静恬淡,悠然自得的心境,因而“白发”仍可行走于“江渚”之上,得饮“一壶浊酒”,“惯看秋月春风”。仕途失意或遭逢乱世的智者贤者选择渔樵可以与世无争,置身事外,绝不蹚尘世名利权谋争斗的浑水,同时又能研学保身修行,因而成为隐士理想的栖身形态。今之人恐可望而不可即矣!

2023年秋于赤峰

作者简介:司霖,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生于1957年,历中学教师,公务员。退休。

《故乡文学》 主编:陆相华
13816643239@163.com

故乡文学
散文、诗歌、小说等反映乡土文学的原创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