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公布了1-11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的收入情况:
从数据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9010亿元,同比下降0.6%,在经济下行压力如此巨大,不少行业日见萧条的情况下,这个数据应该是能反映出一些实际情况。
另一处数据是全国税收收入161922亿元,同比下降3.9%,这个应该改更能反映出现在的真实经济情况。
这两个数据我认为是比较能反映现实和社会温感的。
但另一方面,在全国税收下降3.9%的情况下,经济同期增长差不多仍然有5个点左右,二者之间的这个落差,就比较难解释了。
税收是比较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整体活力与总体收益的,在没有大规模减税降税,相反在不断加大征稽力度的情况下,如果经济增长5个点,同期税收应该增加超过5个点才对,怎么可能反而还下跌了3.9个点呢?
再一个是非税收入,1到11月份的数据是37088亿元,增长了17%。这个数据其实不难理解,在税收下滑的情况下,为保持财政运转,很多地方加大了经济手段的处罚力度,有些地方甚至“远洋捕捞”、“近海捕捞”成风,数据逆经济大势出现增长并不奇怪。
但问题在于,这个做法明显是与现在的经济政策价值相违背的。现在的政策价值是增加居民收入以促进消费,减轻企业负担以促进投资,通过这些办法来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本就下行,信心已经不足的情况下,非税收入增长这么快,怎么有效增加居民部门的收入,怎么减轻企业负担呢?
其实在经济下行期间,不光政府财政部门的压力大,居民和企业部门的压力更大。政府层面,还可以通过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通过国家行政部门增加收入,盘活资产,居民和企业部门手头应付压力的工具更少,日子更艰难。而能否让居民和企业压力减轻,又关乎下行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全局。
所以,在经济下行期,如何更好维护居民和企业部门利益,其实比如何增加预算收入,比多收各种税费更重要,也更具国家治理的根本意义,这方面我们还是要多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