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我家附近大概三、四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几年前我和家人经常过去购物消费。
这个商业综合体一共四层,是一个庞大的单体建筑,整个商业布局围绕位于一层的山姆会员商店展开。二层主要经营各种特色餐饮,汇集了很多各地名吃,经常人满为患,三层是电影院和一个有十几个档口的美食城,四层主要是游乐场和各个早教、教培机构,儿童用品店铺等。
在山姆商店结算区的位置,是各种特色商店。卖各种食品、礼品、首饰、化妆品。另外还有一个屈臣氏商场,一个典当行,一个星巴克,有华为、苹果等电子产品专卖店。为吸引顾客光顾这个区域,商场和进出口位置都设在这个区域。商场还有一个巨大的地面停车场,虽然如此,车位仍然非常紧张,每到周末或假期或饭点时间,都得绕来绕去找停车位。
记忆里,这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商圈,是我们所在的这个小卫星城镇的几个商圈之一。然而,昨天和同事们有空一起去了一趟,真把我给震惊了。
整个商业体已经只剩下山姆还在营业,其它所有的区域都关门歇业了。山姆还是那个山姆,甚至里面商品的摆放位置都没有大的变化,和几年前的购物场景大同小异。但是山姆外面的餐饮、影院、各个商业机构和店铺,都没有了,原来人生鼎沸的商业消费氛围消失了。原来一位难求的停车场虽然不能说空空荡荡,车辆仍然还挺多,但是空位也很多。
看着这样的场景变化,我和我的同事们感慨万千。是因为,第一,网络给实体消费带来的冲击?
还是,第二,其它商圈崛起把客流带走,从而让这个商圈走向了生命周期的尾声?
还是,第三,这就是现在经济和消费的缩影?
那些各种餐饮、影院、各个商业机构和店铺,加起来总有上百家吧,所有从业人员,加起来没有上千人也有大几百人。这些人现在哪里工作呢?如果他们能找到新的工作还好,如果没有找到,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他们的收入如何保障?还会不会买车、买房、购物、看电影?
我当然特别希望是前两种情况,这样的话,代表整体的经济活动仍然活跃,社会经济仍然处于强劲的新陈代谢状态,就完全没必要后面那一连串的思考和担忧。一个旧商业模式衰落的同时如果有其他商业模式崛起,一个旧商圈萎缩的同时如果有其它商圈生成,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完全没必要为之感伤。相反,应该为之高兴。
但是,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呢?从这几年日常可见的生活与商业场景看,不能排除是第三种情况呀。如果是第三种情况怎么办?怎么才能让这些商场重新热闹起来,让大家愿意投资开店,愿意购物消费、看电影?怎么才能让经济重现活力?
我们总是谈经济,宏观的或行业的,政策的或价值的,但是当更具象的实体摆在面前,还是能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产生不一样的、更贴地的思考。经济必须以民生为本,让大家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转化为感受得到的繁荣和生机,才能形成强劲持久的消费,转化为增长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