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望去,1992年,对于中日来说,都是经济格局的巨大分水岭。
1992年,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此后30年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石。
与之相对的,日本迎来“失去的三十年”。
1992年8月,日经指数跌破15000点,经济实际增速迅速降至2%以下,这近乎成了日本全社会上下,对刺破泡沫达成共识的标志。
今天的中国,正在迎来新一轮的经济疲软。
银行持续下调利率,股市下跌,失业率上升,人口老龄化加深...
很多人都在说,我们现在经历的过程,非常像当年的日本泡沫破裂后的低利率时期。
那么,抛开宏大的叙事,我非常好奇,在失去的30年里,日本老百姓,是如何投资的?
对我们又有何启示?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
首先,想弄懂普通老百姓是如何投资的,我们就必须看看泡沫破灭后,社会环境是如何的?
战后的日本,经济迅速腾飞,经历了一场金融自由化的浪潮。
但随着“广场协议”的到来,日本经济开始逐渐下滑。
1990年前后,经济泡沫膨胀至极点,随后轰然破裂。
至此,日本开始步入“失去的三十年”。
失去的30年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房地产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增长显著放缓。
包括房地产、银行、保险公司在内的许多机构,都到了破产的边缘。
从宏观经济上来看。
从1991到2019年,日本名义GDP仅增长了0.7%,工资和薪金增长0.8%。
CPI同比年均仅增长0.4%。
整个日本陷入了漫长的冬季,经济增长停滞,进入慢性通缩的状态。
为了挽救这一局面,日本央行着手刺激经济,开始连续大幅降息、实施量化宽松政策。
依据公开资料显示,日本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990年的6.08%,在94年迅速降到接近0。
这样的低息局面,一直持续了20多年。
然而,这些措施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相当有限,反而让日本政府,背上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飙升。
2022年,日本的债务水平约为1255万亿日元,占GDP的225.8%。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财富一并蒸发的,还有着人们的“雄心壮志”。
在失去的30年里,日本人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例如消费意识、投资意识。
经济增速快速下滑,社会新增资源变得稀缺,整个社会变得暮气沉沉。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素来以具有“匠人精神”著称,会长期从事于固定的工作,“择一事,终一生”。
实际上,这背后的原因是失去的30年里,日本社会流动性很弱,仅靠工作很难实现阶层的跃升,所以人们习惯性在一家企业工作很久很久。
这就导致一个常见的局面:子女的职业和父母的职业高度相似,子女所处的社会阶层,也和父母的阶层基本一致。
因为失去的30年,彼时日本也出现了明显的“消费降级”现象。
著名的优衣库、MUJI,都是在这个时间段里,火遍了日本大江南北。
连消费都更为谨慎,那就更不用说投资了。
在投资层面上,日本人肉眼可见的,变得“胆小”了。
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给投资者带来了深重的损失,这让许多日本人,对高风险投资都产生了强烈的排斥。
那么,这段时间,日本老百姓都是如何投资的呢?
在1990年之前,日本百姓把超过2/3的资产放在房产,随着房价暴跌,这一比例显著下降。
房产不再是香饽饽的同时,股票也被大众所抛弃。
在亲眼见证了房价和日经指数腰斩的一代人,早已经不寄希望于楼市、股市能够自己带来稳妥的回报。
投资者开始转向更为稳健和低风险的投资工具。
比如,政府债券。
1991年开始,日本央行为了应对危机,开始连续大幅降息。
四年内,国债利率从6.6%降到0.17%,直至进入零利率、负利率时代。
债券价格和利率成反比,利率急速下跌,意味着债券价格急速上涨。
在利率快速下行期,日本政府债的年化曾一度高达7.7%。
同时,90年代后,日本普通人还将眼光投向海外,寻找海外的高收益机会。
因为利率低得惊人,许多“渡边太太”,也就是家庭主妇们,都会通过低息借贷,去投资海外的高收益资产。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日元套息交易”。
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不管是什么社会环境中,搞投资的人都是少数人。更多的老百姓,决定抛弃投资这件事。
在这种低通胀环境里,老老实实持有现金就很好了。毕竟物价停滞了,再研究什么股市、基金也没必要。
大部分人学会了两件事:降低负债,以及尽量储蓄。
很多日本人,更倾向于不做投资,而是老老实实的存钱,只是存钱。
在此期间,日本家庭储蓄率显著提高,现金存款和保险成为民众们的偏好。
根据日本央行的一组数据显示,在2023年,日本的家庭金融资产里有54%是现金和存款;26%是保险、年金,而股票、基金这些的占比,只有15.4%。
和股票占比动辄20%、40%的欧洲、美国一对比,差距非常明显。
话说起来,日本人喜欢买保险,是出了名的。
1994年的时候,日本保费收入总数、寿险业务量、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指标均为世界第一。
那时,日本人寿保险的预定利率还很高,能达到5.5%以上。
而在失去的30年里,保险预定利率猛降,但是依旧没能挡住大家买保险的决心。
现在日本的保险,预定利率超级低。
比如,今年7月份的日本养老年金险的广告,保本固收利率只有0.25%。
但是即使是这么低的收益,依然挡不住日本人买保险的决心。
根据统计,2021年,日本寿险行业保费收入依旧全球排名第三,人均保费2万人民币左右。
足以见得,对于日本的普通人来说,自己的资产能够安全、保本保息,已经变得比任何事情都更为重要。
下面,我们来稍微总结一下,失去的30年里,日本人投资的行为变化。
首先,就是投资更加保守了,对风险极端厌恶。
经济泡沫破碎以后,日本人更愿意选择低风险的投资工具,比如银行储蓄、政府债券或者固定收益的产品。
其次,日本国民开启了多元化的投资策略。
因为投资环境差,赚钱风险高,催生了一大堆“渡边太太”们,决定前往其他经济市场,将资产投资分散到国际市场。
最后就是,更加关注长期投资。
日本的保险,预定利率低得可怕。
如此低的利率,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保险公司都不可能开得下去,但是日本可以,甚至做得还不错。
原因就在于,在失去的30年里,日本民众早已经自我降低了收益的心理预期,收益率可以低,但必须稳健。
大家追求的是长期的复利,追求的是绝对的安全。
日本衰退时期经历的社会环境,有些中国当下也正在经历,比如人口老龄化,比如通货冷缩。
人口老龄化,真的非常可怕。
在失去的30年里,为了拯救经济,日本各方政客、经济学家可谓是轮番登场、建言献策。
大家后来所熟知的“零利率”、“QE”政策,都是在日本创立并首次实行的。
但是经济一直却难有起色,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的老龄化实在是太严重了。
1990 年日本老龄化率达到 12%,此后快速上升。
大家从下面这张日本的人口结构图就能明白,50岁以上的人群,绝对是占比整个社会50%以上的。
过度老龄化,对整个经济体的影响都非常大,日本被迫陷入经济泥潭之中数十年。
今天的中国同样如此,老龄化十分严重。刚刚落地的延迟退休政策,应该就能让大家确切地感受到。
其次,看见通缩很重要。
经济学上有这么一个观点,如果说通胀是一场重感冒,那么通缩就是一次癌症。
通缩意味着市场的活力不足,经济流动性很差,大家都更为保守,不会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花,而这往往也被视作经济大萧条的前兆。
不知道大家对我们现在所处的通缩环境,有没有一定的察觉?
关于当下的通缩,人民银行前行长易纲在外滩峰会上,把这件事放到台面上聊了聊。
他指出,中国面临内需疲软的问题,尤其是在消费和投资方面。
中国现在应该把重点放在抵挡通缩压力上,广泛的价格衡量指标连续几季呈现负值,中国目前的重点应该是在未来几季让GDP平减指数转正。
GDP平减指数本质上是一种宏观价格指数,能够全面反映一般物价走向。
当GDP平减指数为负时,意味着实际GDP增速低于名义GDP增速,意味着通货紧缩。
我查了一下,从2023年的第二季度开始,这个数字已经连续5个季度为负数。
上一次为负的时候,还是遥远的2008年。
显然,我们当下,存在不小的通缩压力。
以上两种情况,都将指向一个数值,那就是利率。
据海通证券对全球66个经济体的统计发现,当利率在0-3%时,社会的老龄化率平均为16.2%;
当利率<0%时,老龄化率平均为20.2%。
2023年的时候,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5.4%,预计2030年,这个占比会上升到20%。
根据这个推算,大概还有6年左右,我们大概率就会进入到0利率时代。
而通缩同样会影响利率,为了让大家都把钱拿出来花,增加市场活力,银行会把利率降得极低,逼老百姓消费。
不管未来,我们会不会进入到日本所谓的“失去的XX年”里,但至少可以肯定。
在人口老龄化和通缩压力之下,我们未来一定会像日本这样,处于并长期处于低利率、甚至是0利率的时代。
日本老百姓在“失去的30年”里,给我们普通人做了启示。
那就是在低利率环境下,应该降低投资风险,开启多元化投资策略,以及着重追求长期收益。
尽管市场的环境是确定的,但在投资这件事上,人是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的。
想要激进一些,还是想保守一点,都可以。
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对错之分。
但有一件是确定的,那就是在逐渐降息的大环境里,尽可能锁定住高额的利率,比如,增额终身寿,以及保底高的分红,是绝对正确的事。
日后回头看,你一定会感谢现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