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巴黎学戏剧(二):在巴黎近郊旅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文化   2024-11-11 06:09   法国  


我在巴黎的“家”

我所在的Philippe Gaulier戏剧学校,位于巴黎以南55公里的Etampes,这是一个绝妙的位置。

Etampes远离巴黎市区,房租相对巴黎廉价很多。以我住的公寓为例,我住的是一座两层小楼中,四个房间中的一间。租金是500欧元(约合人民币3900元),包括水电,可使用公用的厨房。这个价格,几乎和上海中心位置的公寓差不多。而我来巴黎前几天住的青旅,一天也要40欧左右。

房子的主人Anita是一位在此定居美国的女士,已经退休。她是一名充满活力的女性,她自己也上过这间戏剧学校。她的楼上挂满了,她收集的,或者自己制作的面具;楼下放着很多用来表演的戏服。但这只是她对艺术的兴趣,她之前的职业似乎和旅行和航空有关。

我的房间不大,旧旧的,但足够我休憩、安眠。Anita创造了很好的家庭氛围。除我之外,还有两个来上戏剧学校的同学(和我不一班),以及一个之前来上过课的男生,目前在巴黎的餐厅打工。

与伦敦的地体站名有关的Costume

我选的是“牧羊人的丛林“

我们时不时会有某个人为大家一起做饭的活动,而且每次都要定一个稀奇古怪的主题,大家需要按照主题大家穿着costume来参加。我们做过《漂亮的粉色》,《魔幻神秘生物》,还有《和伦敦地铁站名字有关》这钟奇特的主题。

与”神秘生物“有关的Costume

每次餐前,Anita都会让我们握着彼此的手说一句“Grace”(感恩),虽然我们之中没有真正的基督信徒。

而来自澳洲的小姐姐Monique,每次总会问大家同样一个问题“你今天生活的Highlight”是什么,然后就会接着每个人说的今天生活的亮点,展开话题,产生链接。

我认为每个家庭的“链接”,来源于家庭成员之间,自发建立起的“仪式感”。它属于每个家庭成员之间,有独特共鸣的东西,而非来自外界的赋予。就是这种“仪式”的独特性,让家庭的成员之间形成链接。

反观中国,我们更仰赖一些习俗约定的东西。比如春节一定要串亲戚,一定要准备红包,一定要喝酒;也许在一些地方还有祭拜祠堂等种种规矩。这些当然是凝聚民族、家族的习俗;但我们往往忽视了家庭的内部,有一些怎样偶发的惊喜,慢慢沉淀下来,形成内部成员有真正共鸣的仪式感。


每个周末,去巴黎

住在巴黎郊区的好处是,坐1小时就能到巴黎市区。而且所谓的“火车”,其实也就和地铁差不多,你甚至可以用同一张票,先坐火车再坐地铁。车票的价格是5欧/张;如果直接买10张的话,是4欧/张。

这和我所理解的“火车”的概念是不一样。所以刚来的时候,总是心急火燎的想要买到某个时间车次的·“火车票”。其实这里根本没有“车次”的概念,你买一张票,坐哪一趟都行,什么站下都是一样。

而且法国人逃跑是日常。记得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我票就是刷不出来。一个很酷的黑人小姐姐跟我说“你要不要一起跟我进”,她就让我紧贴着她,一起刷进了车站。

后来我报李投桃,同一张票,让一个大爷和大妈先后刷进了站,和巴黎的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我爱巴黎,不是因为时尚,不是因为美食,甚至不是因为风景。而是因为这里有太多剧场了,基本上每个区都有。

而且这里演出的票价,普遍在十几欧,和在一个普通餐厅吃顿饭差不多;我买的最贵的票40欧,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餐厅吃饭的价格。而且种类丰富,我一个完全不懂法语的人,每个周末都能找到我可以看的演出。

首先介绍一个网站https://www.billetreduc.com/,类似大麦,可以查询法国的演出并购票。但要注意,找到想去的演出时候,不妨去剧场网站看看,因为剧场卖的价格多数都比这个网站便宜一点。(剩下1欧都能买个法棍呢不是?)

分享一些自己看的比较有意思的戏。

《7x7 Salon chorégraphique》,圆点剧场

七名编舞家进行7段各7分钟的编舞。每段编舞都是双人,每一段的风格都截然不同。我看到了纠缠,看到了幽默,看到了亲密,看到了暴烈,看到了如水的和如风的。


音乐剧《狮子王》,Mogador剧场

这部传奇之作在上海迪士尼演的时候,我没去,因为以为就是一部给孩子看的戏;但没想到在我接触剧场之后,居然在巴黎看到了,而且颠覆了我的认知。

我感觉这部作品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演绎的特别丰富。从辛巴的角度看,它是一个孩子成长并接受自己使命的故事;而从木法沙的角度看,它是一个如何教育孩子的故事;从娜娜的角度看,它是一个女性突破世俗的反叛故事;从刀疤角度看,它是一个独孤缺爱的人企图以权力满足自己的故事。

而且它和非洲的文化结合的非常好。在剧院的一块区域,有一个小型的展览,在说那些演员操作的偶是怎么来的,衣服上的花纹来源是什么,以及人物设计的初始理念是什么。从剧场的角度看,全是细节。

《Les songes de la nuit》,Sweet Paradise

这是一部Eroic Performance,但它不是单纯的Striptase,而是有一定演绎+歌舞的演出。我想分享这场演出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法国人对它的态度是很值得玩味的。

当我去看的时候,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但我惊奇的发现,来的一半以上是中年情侣一起来的。而且表演者在过程中,会特意和情侣进行互动,主要是挑逗他们之间的情欲,而他们也真的会在引导下热吻起来。我猜这样的场合,或许对性开放的法国人来说,只是一种增加情欲的小节目。

《 Still Not Still》,蓬皮杜艺术中心


这是在蓬皮杜看的一场演出,非常“后现代”。在演出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静默的,只有舞者自己身体发出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做着重复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死亡。而且其中两个舞者在舞台上猝不及防的就脱下来裤子,露出白花花的PP,和摇晃的JJ。之前在视频也看过很多舞蹈剧场有Nude,但还是第一次现场看到这样的场景。

根据介绍,作者表达的是“我们的存在面临着当代社会固有的系统性暴力,而我们的存在的重复和荒谬结合在一起,上演了表演者的死亡。” “潜在的同性恋恐惧症、杀害女性、种族主义、大规模谋杀,原因是多方面的,结果总是致命的。”
《亲吻骨灰》,法国国家木偶剧场

巴黎居然有一个专门演偶戏的剧场!而且不全是孩子看的作品。比如这部《亲吻骨灰》,就是立陶宛艺术家雷诺·赫尔宾,创作的一部关于立陶宛克莱佩达市历史的黑白挽歌。
这座城市经常被占领、吞并和轰炸——先是纳粹,后是俄国人。它还借鉴了立陶宛文化和该国古老的复调歌曲。亲吻骨灰,就是与烈士过去的痕迹亲密接触,带着尊严仰望地平线。
舞台上,两名表演者轮流表演数十个高约三十厘米的人物。古老的神话、未完成的传说、点点滴滴的记忆在无数的故事中相继出现,构成了受损织物的框架。
《Vice》,电气马戏团

这个地方在巴黎第19区——传说中那个治安最不好的地方。但我去了后被震惊了,一个不大的帐篷里,每个角落都坐满了人。有的人因为没有地方坐就坐在台阶上。
从类型上说,这场表演是卡巴莱(Cabaret)。卡巴莱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最早出现在巴黎的夜生活场所中,是一种集歌舞、音乐、戏剧、喜剧和滑稽表演于一体的舞台艺术。最有名的卡巴莱就韩国偶像Lisa表演的那个Crazy Horse。

我看到这场《Vice》特别之处,是将杂技、现场音乐和LGBTQ文化、BDSM文化融合在一起。
我对杂技的印象,都是他们身体技法高超,但并不能真正打动我。但在这里的表演,我感觉他们真正将身体的“技术”变成了有表现力的“艺术”。每个表演者都带着光环,在骄傲的展示着自己的身体和能量。
其中的一位表演者,我猜测是华人,也许也是从小练习体操或杂技。也许很多在中国练习杂技的女孩,都只能在文工团这类地方工作,但“她”在这里真的很酷的以技艺征服观众。
《胡桃夹子,街舞音乐剧》,自由剧院

这是一部将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作品《胡桃夹子》改编成街舞+剧场作品的创新。非常意外的是我在这部作品里,曾经上过《这就是街舞》第四季的冠军,被称为”冠军中的冠军“和”大魔王“的尼尔森。
再一次为法国人鼓掌,街舞很多人跳的都很牛逼,但是能把芭蕾舞剧变成“街舞舞剧”,真的很需要创造力。
《寄星:弱者》偶剧,T2G剧场

作家兼导演的市原里子,大胆将 15 世纪的寓言与文乐木偶的微妙距离结合起来,讲述了一则相当黑暗的寓言故事。
作品的视觉非常现代,甚至有些朋克。但呈现的方式是现代的,舞台的一面是一名日本琵琶演奏者,另外一边是一个讲述者。

故事的大概是:在日本乡村一栋普通的房子,住着一对夫妇。男的是建筑工地上的交通指挥员,;女的是家庭主妇。最重要的是,这对夫妇想要一个孩子。只不过男人是模特,女人是性玩偶,而且两人都完全了解自己的状况。
丈夫感叹道:“我终究只是一个傀儡……”。女人证明了她的功能本质:“我生来就是为了被爱……”。木偶不仅通过操纵,而且通过写作,才得以栩栩如生。

故事里混杂着相当的黑暗元素——乱伦、杀子、弑父...... 通过混合传统、现代、幽默、令人毛骨悚然的语域,表演者模糊了人类和木偶世界之间的界限。
戏剧学校的第一阶段Le Jeu的部分结束了。下次的分享,我想结合和同学的交往、合作,以及老师的执教风格,讲一些自己学到的事情。

勋的步履
【孢子戏剧】/【心流艺术空间】主理人 ,勋的自留地。记录剧场与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