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大理两年多,与袁盛雄(大雄)老师合作的肢体剧场工作坊在大理已经做到第五次。每一次的工作坊,都是一次创作的独特体验,也是悲欣交集的情绪之旅。
距离大雄做表演工作坊已经四年,共有160余位学员顺利结业。以下文章是大雄邀请一些学员写下的学习感言,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大理学习、创作过。想起他们的故事也是感慨万千。
另外,2024年大理冬季工作坊已经成行。目前已经有八位学员预定好了行程,我也帮大家找好了住宿(16天住宿,800元/每间),我们期待更多伙伴加入。
时间2024年1月21日-2月4日,上限12人。
咨询、报名
添加工作坊协作者 “勋”
微信:Xun-FoolChild
以下文字来自【圣雄THEATRE】文章:
2024年伊始,我邀请了12位老学员写一写他们对工作坊内容的体会和收获,一方面是对我过去4年工作坊教学工作的回顾,一方面也是希望从学员的视角分享工作坊的方法与理念,为更多有可能参与训练的新学员们答疑解惑。
感谢老学员们的用心反馈,新年也祝福各位继续在表演之路上探索和发光。
12篇文字,有长有短,或深或浅,整理出来也有近万字。请各位新老学员用心阅读。
智芯
暨南大学影视导演专业在读
第十一期 | 十三期 | 十五期 | 十六期学员
如果说戏剧是我一直以来的热爱,那么表演则是一颗深埋心底的种子,需要合适的温度与光照,才能茁壮地结出果实。幸运的是,我大二那年,也就是2021年底,我遇到了自己命中注定的东西,大雄老师和他的理念与方法。那是在重庆一个戏剧节,大雄老师的那个作品给我的震撼毋庸置疑是一颗炸雷。一位红衣青年走向一座洁白的教堂,在鼓、吉他与身体交织的狂响之下,我看见了国内较少人实践的特定场域表演与肢体剧场,看见了圣洁与暴力相互撕扯又融合的严肃悲剧,看见了属于身体本身的极致美学。这些东西“迫使”我毫不犹豫地在第二年年初去遥远的合肥参加大雄老师的工作坊,在那期以“生长”为主题的工作坊的14天中,我不仅完成了一个从想做更新鲜、生猛的戏剧艺术却苦于缺少有用方法的人成为了一个深切感受到肢体剧场魅力所在并掌握了一定方法的人,也看见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身体特质以及更内在的精神特质,这对一个真正热爱戏剧的人来说,绝对是一生的财富。更重要的是,我依然对大雄老师的方法有困惑与不解,对更大的舞台有更加热切的渴望。感谢大雄老师一直以来坚持的对自己学员在艺术上的照顾与支持,我后续又参加了四次工作坊,每次都必然有新的感受,这绝不仅仅是复习,而是随着我自己生命体验的丰富与加深,对表演所产生的深刻的联系。到目前为止,我也有幸参与了大雄老师导演的《I don’t like it 》、《苍蝇》、《悉达多》等作品。
作为学员,对于大雄老师将在工作坊分享的肢体训练方法,我只想说,这是一套最基础但也最实用的方法,融合肢体剧场百家所长,却大道至简,一切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创作都能从中孕育而出,找到通向那个顶点的钥匙。就是不玩虚的,只有充满能量、充满想象力并有足够身体素质的身体才能支撑起厉害的创作,没有捷径可走。身体的疲惫、痛苦,都是与过去的自己告别,神话中有复活重生的故事,我们在训练场中的身体一样也有。
而对于创作方法,我想说的其实是这是一场航海,导师的存在只是搭建了一艘足够稳固、马力够强的帆船,在十来天的时间中快速航遍导师目之所及的大陆,我们每个人能做的只是下船搜集与记录,而这些东西将何时与你产生关联,怎样与你产生关联,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必着急,相信我们的身体,身体自然会给出答案。
拿我自己来说,第一次工作坊与我关联最深的是舞踏的方法,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脊椎侧弯、身体素质与平衡能力都很差的身体被舞踏奇妙地“包容”进去的感觉,那份下沉的、撕扯的、畸形的、丑陋的力量与形象,多么像我内心一直受压抑的、充满破坏欲的自己,只是它被正确的引导出来了,成为了能疗愈自己又能够形成艺术的力量之源。到了之后的工作坊,基本上我就像慢慢激活一样,一次工作坊对一个之前不熟悉的东西有更深的了解,这是一个随着生命的成长而成长的过程。比如特定场域表演,一次在大理的工作坊,在一个黄色花瓣漫天飞舞、旁边却有一个缩在阴暗潮湿角落的木屋的景象前,我心中涌动着对离开家乡的矛盾之情,既有对抗又有眷恋;比如欧丁剧团的风之舞,每当我出远门旅行,来到一片开阔的空间,或在一个难忘的夜晚走上天台,我都会唱响它的歌声,歌声里是风的万千情丝,更是最纯粹的身体能量与自然的交融;比如凌云焰对物本身的关注,我一个热爱浪漫诗意的人,最近才逐渐变得踏实,物质构成了我们坚实的现实世界,而凌云焰的方法让我重新发现这个曾被我诗意化的世界,物质本身竟然也是如此神奇。
方法永远只是方法,如何运用又为何运用这些方法,我认为这都和一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这是工作坊本身无法直接教授的,但是在十几天沉浸式的环境之中,我们身边遇见的必然都是独特的甚至拥有精彩的生命体验的同伴,呼吸的是新鲜自由的空气,这让我们短暂地离开日常,我们的生命由此达到更高的维度,在这个状态下进行训练和创作,必然迎接的是如烟花般闪耀而灿烂的自己。我想这是为什么进行如此长时间的工作坊的原因之一,但十几天时间说短也短,但适合我们的方法会进入我们的身体,伴随我们的一生。
大雄老师是一位在创作上的严师,哪怕这份严肃背后的力量也有让我感到难受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尊敬,因为我知道在这个时代做严肃的剧场创作,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也许唯有不断地与人性的弱点对抗,才能坚持下去,也唯有如此,才能做出严肃的而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也是当我越来越坚定地走在艺术这条路上的时候,更加明白大雄老师的这份严肃的必要所在,包括一些我以前难以理解甚至排斥的许多细节和观念。甚至,它就是自然的,不是刻意的,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做艺术必备的东西。
跟随大雄老师学习,对我的影响也绝不只是在于能力的提升,而是在于对“艺术家”这三个字的理解,以及对于为何做艺术的原因和对于当下的我们需要何种艺术的思考。如果看到我这段话的你在我说到“艺术家”这三个字的时候,像我一样首先燃气一股热血,尽管感到悲观,有所迟疑,身体却在给自己发出激动的信号,那么请你一定要来。我相信哪怕你已经作为一位艺术家以自己的方式工作着,在这里还是能够唤起你最澄澈的初心,带着一往无前的勇气创作,我们也将会是能共同进步的同伴。
阿牛
四川传媒学院戏剧导演专业在读
第十四期 | 十七期学员
22年我从一个无所事事的导演专业在读生凭着所谓的热爱接触到大雄的工作坊,至23年一共参加过三次,刚好三次内容阶段都不太一样。第一次初次接触一周的训练加编排,糊里糊涂得累着过完了,感觉像一个健身训练营。因为没懂想试试第二次,这一次是纯身体的一期,这一期的小伙伴也都是专业内的学生,训练期间发现身体的孱弱以及不足的地方,更多是一次打击也是一次成长;明确身体能力重要性之后却迎来了下一个问题,该怎么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工具使用掌控、如何释放自己的能量,在学校里“标准的话剧舞台”上好像有点无用,但能明显感觉到在舞台上身体的松弛以及控制。第三次21天的训练加编创,完成一个趋近完整的作品,接触如何进行创作方面的工作,如何与搭档配合,如何完成导演的任务,如何做好这些交互。
我对训练的理解其实都是为了更加了解自己,或者是有意识的掌控自己的身体,从最表面的身体开始了解,达到极限后去触及身体本身更深层的东西,这就是舞台上所说的“真”。 最真实的表达、最真实接受在场当下的所有能量反馈,当身体达到极致以后已经没有力气再做其他,任何伪装都被褪去,突破了任何所谓的表演形式,作为一个个体最存粹的生命力来自内心最想要表达的会自然释放出来,一个生命绽放的时刻,都是最美好的时刻,引用大雄的话“还有什么能美好过美好本身呢?”
但训练也是为了控制,在达到极限之时控制身体,在崩坏的边缘控制,如何专注自身不浪费任何一点能量回归自己。训练的不止是身体能力,更多的是一种探索,探索自己本身能力的极限,探索与物件的关系,探索与空间关系,探索未知中的可能性。
在第三次工作坊中,我看到了创作者层面应该注意的问题。大雄是一个严肃的 人,对事严肃对作品更是严肃,面对作品需要做到一丝不苟避免出现任何所谓的失误,才能问心无愧的面对剧场面对同伴面对观众,相较于专业能力这种态度在我看来更是作为一名创作者所需具备的专业性。
还是戏剧专业内的一句老话,做戏先做人,这一切都不过是为了了解人,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我们作为无知的人和对这个一无所知的世界如何交互。
睿旎
安徽大学表演专业毕业
第十四期学员
22年8月,在老家过完生日之后,我开启了一段梦幻般的旅程: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成都,第一次参加工作坊,第一次和一群人一起学习,一起单纯地创作。那时候的我很胆小,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不愿意让大家叫我“睿旎”,仅仅只是一个生分的“小周”,连自己的身份也只是一句“社恐”轻松带过。工作坊很辛苦,辛苦到跟着我一起来的妈妈连连点头,夸大雄老师干得漂亮,说我肉眼可见地瘦了;但是说实话对于工作坊的内容我有些并不是能够非常好的理解,我只能坚持着,坚持完成一项又一项逼近我身体极限的训练。
我记得我哭了,在做到雕塑训练的时候,压抑在胸口的情绪随着身体的崩溃,混合着零碎的台词倾泻而出。这股汹涌而出的情绪让我体验到了失控的快感,也是那个时刻我突然有了一点点勇气,一点点去面对曾经苦难的勇气,一点点想要挣脱原生家庭束缚的勇气,一点点想要做回自己的勇气。
我无法用十分精准的描述去评价这次的训练,我只能堪堪说出我在这次工作坊中所收获的:首先自然是各种训练方法以及对肢体剧场的重新认识,颠覆了我对戏剧表演的刻板印象以及呈现方式;其次我非常满意成果汇报我导演的部分,第一次和这么多朋友合作,大家一颗心向着一处使的感觉让我觉得十分美好与梦幻,虽然还是没能完全信任所有人,但是也知道了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优势与长处,可以尝试放下戒心将一部分工作交给他们;第三,我似乎和我的母亲和解了,当汇报结束,我的妈妈上台跟我说了一句“虽然我看不太懂,但是我看得出来你真的很努力”,那一瞬间我似乎觉得,我和我原生家庭的坚冰似乎开始慢慢融化了,并且之后的生活也确实印证了这个想法;第四,我的胆子也变大了,我不再回避新鲜事物,并且努力让自己很快适应生活中出现的变化,也正是这次工作坊结束之后,我就选择立马离开自己的老家,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并且一直努力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停留到了现在。
我开始享受自己的一切,虽然还是会偶尔讨厌自己,但是似乎正在和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23年初,我又参加了大雄老师在成都的演员身体训练营。在无比令人不适的环境中我开始思考:相较于第一次的工作坊还在学习动作,这一次的训练中在我无数次重复机械动作时,我会想这个动作、这个停顿、这种训练方法给予我身体最直接的感受,我的身体在训练中是否能够完全控制,躯干及身体各个部位是否能够被拆解,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的身体的极限在哪里...我似乎更加从容了,也能够加入大家的讨论,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我也能够更加轻松地与同伴们进行沟通交流,打开自己心门的感觉让我十分幸福。
必须要说,这些训练十分辛苦,但是坚持也是人生的必修课不是吗?人的一生又能有几次在这种纯粹的环境中为了一个最简单的目标而不停坚持呢?大雄老师的工作坊还有着洗涤灵魂的功效,我甚至想称其为戏剧疗愈,强制性地让我面对自己的痛苦、不安、焦虑、不堪,然后学着接受他们,不强制地让自己与自己和解。
在工作坊中我们讨论了艺术,讨论了历史,讨论了人类,讨论了哲学,讨论了宇宙和自然,最后我要面对的是自己。
大圣
西交利物浦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在读
第十六期 | 十七期学员
我在2022年的时候,不管是进剧场看戏还是尝试自己创作,都陷入了“无趣”和“虚假”的危机之中。进而产生了强烈的“戏剧还可以是什么样?”的疑问。直到23年1月时来到大理,在大雄的工作坊中我惊喜地看到原来还有这么真实、可爱、有趣的戏剧创作。
大雄的工作坊向来分成两个大部分,一是身体训练,二是创作思维提升。虽然“真实、可爱、有趣”这几个形容词似乎和工作坊极其严苛甚至算得上残暴的风格非常不搭,但对我来说,极致的身体开发和“危险”行动的力量确确实实把我从“虚假”之中拯救出来了,让我看到、体会到“真实”的戏剧表演。与此同时,大雄的创作方法从我过往学习的“以人为本”“人类中心制”式的戏剧创作模式中跳脱出来,转向从客观世界中找到依靠。比如身体对物件(材料)的写生和嫁接,与特定场域的深度链接。不管是身体行动的“危险性”,还是和客观物质世界的紧密相依,都会让大雄的工作坊充盈着“真实”。
这种真实对我来说就是可爱和有趣的。
我共参与了两次大雄的工作坊并在他的引导下完成了两个肢体剧场作品。第一次10天,第二次21天。很感谢能在学习的同时还有让我同步实践的机会。 如果说第一次是解决了我的“虚假”危机,那第二次就是让我真正意识到了“戏剧还可以是这样”的。
老蒋
East 15 Acting School.MFA Acting
第十四期学员
2022年,我参加了成都为期十天的工作坊,在大雄的引导下,我们尝试着把身体当作材料本身去训练和创作。不得不说,是一种全新的、回归本质的体验,在每天大量的体能训练后,情绪、身体与我的连结好像更加通畅无阻、密不可分。这种感觉在后来的国外专业学习中尤为明显,大雄的工作坊在我看来更像是“认识身体”。
在我的感受中,大雄的工作坊就是将我们的身体打磨成精巧的零件,我们在使用身体、感知身体的过程中惊讶于其能够承载和爆发的能量,但我们关注的是身体作为物质材料本身。尤其是在后来国外的专业学习中,在感受自己/角色的gravity的训练时,我确实能清晰地感知到“我”的质量、位置和轨迹,这让我更加坚信对身体本身的关注和了解是及其必要的——暴汗的体能训练虽然带来了一时的肌肉酸痛,但是这绝不同于传统的形体练习。当身体的能量扳机被扣动,你会发现原来掌握自己身体的感觉这么爽。
梦龙
吉林艺术学院表演专业在读
第十七期学员
参加大雄的工作坊也是机缘巧合,原因是在对表演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疑惑,加上在专业院校学习的时候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难道所有学校的表演方法和体系都是这么一套流程吗?只记得老师强调最多的就是要用心去感受、去体验人物、要真听真看真感受。可能这些话和指导确实都没有错误,只是我觉得这些体验都是很个人化的感受。可是我们作为学生年龄又小,如何去判断并去寻找所谓角色的情感,那种口口相传的“人和角色融为一体并有所体验”的至理名言呢?
在工作坊中我了解到了很多演员训练方法,大雄整合了格洛、欧丁、铃木、舞踏、现代舞、梅耶荷德、古武术等方法,去寻找对演员身体产生作用的共性。在训练的过程中我感觉让我最有收获的是梅耶荷德的木棍练习,在训练的时候我和伙伴分别被三根木棍相互作用于对方身体的三个部位,当我们的专注力集中在眼睛、木棍和不断重复的台词上时,我们便无法有更多的杂念和精力去在乎外界的干扰,只专注于训练事情的本身。而且训练的强度和时间远远超乎我们大脑意识所能承受的极限。我有时候我总会觉得我已经做到了极限,其实还远远没到。不同于艺术院校的训练,在大雄工作坊里没有了任何过往的身份,所有人只需要不断的持续性和极限的重复动作。我起初觉得这样的训练方法只是让学员的体能变好,可有那么一次,我已经无法再去欺骗大脑说我还能坚持,已经到了全身发麻直接累倒在地上的地步,我躺在地上回味刚刚说台词的状态,是那么舒服。
我也曾经陷入过这样寻找所谓感觉的漩涡里面,不断的寻找不断的自我否定,也不断的告诉自己,如果我们没有和角色一样的感悟和体验那这样的表演就是失败的,但回想在工作坊中的训练,我才体会到当身体到达一定极限的时候会激发出更真实的情感,也可以没有那么多的杂念。
印象最深的训练是肢体写生。刚开始我理解为就是模仿一个物。在苍山脚下训练时,我选择了一株植物,起初只是觉得把外形模仿的相似即可,可是过程中我总觉得十分别扭,当我再次静下来观察植物的时候,觉得它的一切分枝都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一开始会惯性思维地去简单化解读肢体写生这四个字呢?这和我在学校里排练一出戏时每一个肢体动作就像是一套可执行的公式流程那样没有任何的思想。再之后我在阅读迈克尔·契科夫的训练方法时看到有一篇写道:“当演员在执行动作时需要我们给肢体注入质感。”我对工作坊的训练方法便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大雄的工作坊给我最大的的收获在于,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演员,训练是必经之路。最令我感动的是,工作坊21天,我们坚持每天早晨用半小时清洁场地,这是对剧场的尊重,也是自我修行和考验,让我们去真切的感受剧场带给我们的能量。
我觉得对我这种专业院系校的学生来说,参加这个工作坊有利于打破我已有的固定框架,让我意识到“体验”与“方法”缺一不可。在工作坊中,还能看到很多所谓“非科班”的伙伴在思考和创作的时候时那样的开心和自由,这是我从未有过的体验。
最后,所有的方法都是在一层层地剥开我们身体的壳,让我们越来越接近最真实的自己。
佩奇
邢台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在读
第十八期学员
十天的工作坊学习,除了带给我专业上的思考和借鉴之外,首先,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在表演中更加愿意更投入一些、更极致一些、更专注于当下一些….
其次,相较于“表演”出来某种状态,我更希望有真实的体验。经历过工作坊那种耗尽体力后的真实反应和感受之后,就会在表演中,对自己“真实”与否有所要求。例如:每次在表演里,都会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到这种情境下会有做这个动作的冲动、需求。
再次,在工作坊中我第一次体验到了戏剧的“残酷”。它不是单纯的大家一起做某些特定的动作,而是通过高强度的训练之后,让表演者发自内心去体验,然后通过身体、语言去表达,这样才不会有那种初学表演时“念台词”的感觉和不匹配的肢体。
最后,工作坊的一系列训练方法也对我有很大的帮助。例如:经过一系列棍子训练和“追着眼睛说话”的练习后,自己跟其他表演者的交流和对所处环境的适应能力会更好;方位的重复练习,会让自己更加有一个极致的体验之后再去表达;暗黑舞踏,就我的感受,它可以把痛苦方面的内在力量抻住、放大。以及在我们创作最终表演作品的时候,都是基于前期的表演训练加上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发展而来的,掌握这些训练之后,可以让我有更多角度去思考如何呈现内容。
大俊
演员,作品《校园神探》、《听说你喜欢我》
第十八期学员
我参加了2023年8月份的长沙工作坊。他的这个工作坊国内不多见,比较小众,是纯正的西方表演流派,不是国内的那种话剧工作坊,而是一种肢体戏剧。我之前看过刘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课》,里面的优人神鼓给我印象很深。这个训练里面也有大量的体能训练,只有身体有能量,演员才能将表演得更好,看看那些世界顶级的舞者,体力是非常牛的。大雄的工作坊还融合了舞踏等多种教学体系的训练方法。工作坊完全打破了我对戏剧表演的认知,以前认为必须要体态优美,动作优雅才算是舞台动作,上课了才知道,人人都可以是表演者。这里表演将是浑然一体的,有机的,清晰的,放下你的大脑,跟随你的身体,让身体给你更多创造的可能性。还记得大雄那句话:身体到了极限才是表演的开始!
锦程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表演专业毕业
第十八期学员
想参加大雄工作坊许久了,终于在23年暑假在长沙参与了为期十天的工作坊,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时长超过一周的工作坊,累和爽自然是最直观的感受,大雄老师用自己对戏剧的理解以及自己的训练体系给每个学员都带来了一次新奇的体验,和往常的表演训练都不一样,用身体带动真实的情绪,是本次工作坊主要训练的内容。对我而言,“极致”,这两个字是我对本次工作坊的理解,但这个“极致”有控制,有克制,也有释放。
工作坊的前几天以极其魔鬼的训练来欢迎每一位学员,基本上没有一个学员上完课后会“平安无事”地离开工作坊的场地,但是这些极其严酷且高要求的体能会给每个学员带来不同的蜕变,从最开始的两组战舞后每个学员喘不上一口粗气到结课时五组战舞结束后大家大气不喘,体能的进步可想而知了,并且大家也慢慢地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慢慢开始适应它,爱它,这是一次和自己身体重新交朋友的旅程。
大雄在工作坊中跟我说了一句话,“不要演”,这句话可能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好像我的表演一直都知道哪里该是什么情绪,也许我的表演中带着某种固化的思维,并且在工作坊中通过对肢体的开发,也更加让我在今后的创作中时刻注意着自己真实的身体、真实的感受。
下雨
中南大学舞蹈表演专业在读
第十八期学员
作为一名经历过几年并不那么专业的“科班训练”的舞蹈生,我想这次的戏剧工作坊带给我的是在肢体表演方面的认知革新与自我意识的觉醒。
前四天的高强度训练,每一滴汗水的流淌和每一块肌肉的酸痛都让我真真切切得感受到肉体的存在。模仿猫的走,跑,跳,爬,让身体回归动物的运动状态;古战舞,在一声声歇斯底里的呐喊里,两个人对峙的力量毫无保留的迸发出来;舞踏训练方式让我对肢体表演的“美”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些都是我在以往的训练中没有的尝试,尤其是一系列的声音塑造练习让我打破以往纯肢体的舞蹈表演形式,原来声带震动发出的声音的大小高低变化在表演中能带动身体的巨大能量。
后几天的创作阶段,对我的意义非凡,之前我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学习基本上是模仿的形式,模仿老师的动作,跳成优秀的舞蹈演员的样子子……本次肢体工作坊我学习到很多关于创作的方式,并且是一种从自身出发,身体回归本然的肢体探索。纸巾舞,当我们的身体在表演过程中出现惯性动作而没有突破时,也许可以让生活中的万物当自己的老师。在最后作品的创作中,我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训练方法,最终完成了作品《墟》,当我把束缚发梢的发网摘掉那一刻,我就知道那时的我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我们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都是独特的,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作品。
除此之外,我认为比这些天的身体淬炼和创作演出更有意义的,是这次和这群同伴们的相识和相处。大家一起奔跑一起拥抱,一起聊天一起呐喊,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互相呼喊对方的名字……我们互相诉说,互相倾听,关于女性力量,关于亲密关系,关于人本身……导师大雄也更像一位朋友,分享他的训练方法,创作理念,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独特之处。永远忘不了雨中踱步的场景,永远忘不了所有人拥抱的样子……
总之,感恩这次工作坊的经历,感恩与大家的相遇,感恩我自己。
夏虫
上海杉达学院英语专业在读
第十四期 | 十五期 | 十七期学员
高强度身体训练、闭关修行式的课程安排、限时编创练习、颠覆性的汇报呈现…本着一个不想当演员的学习者不是一个好观众的想法,在三次参加大雄老师“猫的表演哲学”工作坊后,我的身体能力提高了不少,逐渐走出了过往对戏剧的局限认知,积累了更多创作上的实践经验,也真正收获了正视自我、直面挑战的勇气。
日复一日地从抹布擦地开始,到对空间、老师、同伴和自己的努力致谢结束,再附上三倍叠加效果,一些主题在训练日常的重复中得以显现:扎扎实实付出时间、相信身边的伙伴和老师、逼自己一把,以及,对自我足够坦诚。
也许是由于跨专业经历,工作坊领导者大雄老师对学员的背景和思想差异有着极大的包容和尊重,充分相信每一个参与者的潜能与创作能力,会按照对专业演员的要求和期待,进行训练和方法分享。因此,在很多地方也相!当!严!格!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进入训练场,相当于都同等地迎来了难以推辞的,汗流浃背、精疲力尽地躺倒在地,等待通过肌肉撕裂再重塑来提升力量的命运。另一方面,但凡在参训、创作练习中有一些划水的冲动,还来不及做些什么,就能感受到后背有一丝阴寒促使我不得不继续行动。这样似有若无的目光一直延续,直到我开始在包括但不限于戏剧的领域同样地审视自己:是否言行合一,是否全身心投入,是否竭尽全力。
在这样的鼓励与督导下,抛去社交、不问来路,为戏剧而在此聚集和奋斗着的我和伙伴们,自然会创造出一个纯粹的场——没有保留,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互相勉励和互相帮助。戏剧中的自由、馈赠和回馈被强调了,虚荣和比较则被消解了。训练场中是不断流动的搭档与随时需要接送反馈的队友,训练场下则是上可聚餐出游、把酒言欢,下可路演“砸场”,集体发癫的损友。长久的练习和拥抱几乎让每一个参与者同声呼吸、共同悲喜,让这段时光成为人生中共有的最美好的回忆。
工作坊练习的内容是一经入门指引就不断复现的:打开感官,接收冲动,用身体描摹声音和物体的内外特质、动态变化;寻找物我相连的多种可能,在动作的反复循环和力度的极致呈现中,找到个体最本质的力量…这样的过程不仅帮助我和伙伴们更好地丰富肢体、运用声音,也几乎磨练了我们突破极限、触底反弹的意志力。训练主打一个痛苦体验:体能总有告急之时,肌肉疼痛和疲乏劳累成为常态,由此引发潜藏压抑在回忆中的负能量也并非个例。噢,苟活到创作阶段了!又是一场不知所措的忙碌和淋漓尽致的崩溃:我是谁?我在哪?我该做什么?然而正像第三次工作坊中探讨的《悉达多》中所提到的,“为重新成为孩子,为从头再来,我必须变蠢、邪恶、犯错,必须经历厌恶、失望、痛苦。可我的心赞许我走这条路,我的眼睛为此欢笑,我也收获恩宠。”不善言辞而只得参与写作,通过机械重复发掘出柔美或刚强的身心特质,在身心考验中实现自愈,强化自身…不断推翻惯性、不断从零开始,突破自我设限、客观条件也要继续下去,才会真正知道自己目前的上限和潜力,真正会了解到什么是打动人心的呈现,什么是演员的专业精神。在这样的进程里,自我觉察被完全打开,文本和自身有了更高程度的契合,行动也就应时而生了。
工作坊对职业、专业的兼容度,为带着不同学习目的而来的朋友带来了不同的启发。对我而言,在共同参训与集体创作中,往往很容易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也有利于更加准确的自我定位。如果急于求成,抱着通过学习快速逆袭,大概率是会收获一地热泪的,比如1.0的我。基于试图躲在文本和设计的情节、动作背后,而结果发现连人带片段都徒留苍白的惨痛经历,我逐渐明白,态度、经历和阅历在根本上塑造了每一个人的身体特质,不应该根据理性构思而消除这种独特性;相反地,一段表达有多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挖掘和展现。摘去标准答案对应的标准方法,转而直面自己现阶段的笨拙、厚重的状态,无论是否会在当下交出最满意的初创答卷,也至少能有所启发,找到发展方向。
虽然三度学习,归来仍像小白,也谨以这篇回顾向所有对工作坊感兴趣的朋友分享经验和收获。
如果用一段话总结“猫的表演哲学”身体表演工作坊,那一定是:
对于社恐或迷茫的人,这将是一段大胆突破、清除杂念、敞开心扉、合作共进的探索之旅,与同伴从主题创作任务入手,进行团队交流与协调,提升认知、获得启发;
对于有强烈表达欲的人,这将是一段挑战无限可能、让构思化虚为实的实践之旅,以文本写作为切入点,结合生活思考和肢体展现,为自己创造一个一切皆被允许的舞台;
对于戏剧爱好者、学习者和专业演员,这将是一段开拓视野、打破惯性、勇敢创新、知行结合的学习之旅,从格洛托夫斯基、欧丁剧团、铃木忠志、古战舞、舞踏谱等方法改进而成的训练体系实践,提升表演状态开始,以物体及声音写生等技术为创作基点,经历素材选择、理念讨论、风格确立、片段衔接的排练过程,最终交付出作品呈现。
正如老师所说,这并非一次戏剧普及,也并非自我满足或疗愈的简单体验,而是在为即将走上表演之路和正在路途中的朋友们,分享一种方法和一份能量,对专业精神的要求,也必将带来专业知识的慷慨馈赠。
小雨
自由职业,戏剧爱好者
第十七期学员
起初来到“猫的表演哲学”工作坊原因之一,是我在表演学习上遇到了瓶颈,总觉得运用起来很别扭。于是想探索新的学习方法,我有一种感觉——身体可能是突破。而国内身边接触到的,关于演员形体方面比较集中训练的学习,又不是很多,于是看到大雄的工作坊推文,就想来尝试一下,寻找改变。
这次也让自己有了一个归零的心态,把之前学过的先放在身后,切实地去做,去体验。
大雄对于表演工作的理念,和态度,对我影响很大。他一直坚持他的工作坊时长,明明知道开设短期课程会更多人有时间来,但还是坚持做长期,因为只有长期才能体会到质的变化,并让演员更接近创作。尤其是我们的方法又十分注重演员身体,一般到4-5天才会触碰到身体极限。在这个商业化社会背景之下,大雄把所有精力放在课程内容,放在创作上,本着“只要不亏就会做下去”,他一直坚持着。后来自己也有参加其他工作坊,和同学们交流,才更觉得“长期”的可贵。从学习一门方法到把它运用到实践创作中,一定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想这也是很多学员能从大雄这里,真正走上演员的道路,因为他在表演者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创作的种子,能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去从事这一行业。因为课程周期长,在长时间的持续训练当中,我能感知到身体一天天在发现变化,每一天的状态都有所不同,对身体的感知越来越为敏感,一周下来,质的超越发生了。
同时对于我们演员态度和习惯的培养,大雄也很重视。每天早上我们都会来到训练场用手拿抹布擦地,开启一天的训练,不可以用拖布替代,也不可以迟到,大雄非常强调这一点,训练演出完以后也要维护场地的清洁。
关于工作坊的学习内容,首先我感觉我能掌握一套完整的演员基础训练方法,关于演员的呼吸、身体、声音、和空间的关系等等。特别是对于身体能力,身体感知力的提升,始终贯穿着学习的始终。
工作坊的第一周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身体训练,做的动作练习有借鉴动物,比如狮子,马,蜥蜴爬,牛蛙跳......有借鉴瑜伽,还有行走、翻滚、跳跃、爬行这种基本动作。我们从不同文化的方法中汲取养分。西方的练习,会比较激烈和外放。印度古战舞、巴西战舞等等,像这些舞蹈可以激发我们身体的能量、爆发力,可以帮助我们调动生命能量和生命力。而东方的训练方式会比较收。铃木忠志训练增强我们的下肢和核心,我们还运用到玛雅的动作,舞踏的练习。在户外训练中,我们先打坐,进行了呼吸练习,然后学习了太极的云脚。
这么多天的学习和训练下来,我有一种感觉是,所有东西都长在了我的身体里。以前学习表演我会做笔记,但这次我觉得很踏实,因为我觉得,即使我学过的东西忘记了,或者说我根本就不理解做这个训练的目的是什么,但所有做过的东西都会在身体里。大雄是一个重视方法和技术的老师,第一周的七天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实践和身体力行。遇到了适合我的方法,把注意力放到我的身体上,反复训练我的身体。当身体处于极限状态的时候,出来的那个东西是真实的,是人最真实本能的身体状态和生理反应。
这点在之后的实践中也有印证。在大凉山的演出中,增加了一段并不属于我原创的表演片段,是工作坊中另一位女生创作出来的。我并没有和她相同的生命经历,也没有提前做什么人物准备和心理建设。但那一段最后的呈现也特别“真实”,这是方法的胜利。因为我在做同样的,完成同样的动作,我身体当下的状态,让我的声音呈现出那样的状态。我说台词的同时,我的意识也和台词贴合到一起。在那个当下,我的所有系统是合一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和理解。重要的还是,去做。导师提供了方法和技术,去运用,每个人会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还有很多是我还没有完全理解的,比如台词训练的时候,我们运用木棍,两个人一组,相互去探索对方的极限。大雄说:“让你们说自己的台词是因为这个是自己写的,赋予了自己的情感。背熟反复说就是要把它说麻木了,这个时候不是台词带来的情感,个人的情感,而是身体状态带来的。”“台词情感和生命能量不同,是这个人所有的社会阅历形成他这个人。通过把身体推到极致产生的身体能量的状态。”所以其实我也只是上过一次工作坊,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慢慢消化,继续学习、实践和理解,重要的是,先动起来。
前七天的训练,像是把我整个洗过一遍,内外都焕然一新。肌肉撕裂,生长出新的部分,更加强大、灵敏、可感知、有控制力。自身的过往经历和情感,也得到梳理,净化。我好像是成为了一个“更加干净的载体”。在这七天,我完全把我自己交给我的身体,在训练中不断挑战,去超越头脑的保护和控制,去完全相信,信任我的身体,信任它的智慧和能力,并最终看到它的强大可塑。记得刚来的第一天,大雄曾调侃,等过了这七天你会发现你的身体什么都能做。果然,经历过这七天,每个人都变得很强。我在做训练的时候,也发现过去一趟要歇几次的动作,居然真的能很轻松地来回,那种感觉是很奇妙、满足,也很轻盈的。
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我发现我更加了解我的身体,我的柔韧性和耐力都很好,我的爆发力也有所增强。我也从训练中,发现了自身的内在特质。是一种特质,也是一种能量。还有一些平时不会在社会层面中展露出来的面向,在训练场和舞台上也被发酵了出来,我甚至看到其中蕴藏的生命力,并对此感到欣喜。当这些被自己看到,同时被他人见证,我觉得我开始喜欢舞台了,在这里我可以把我内在真实的生命分享出来。之前,我一直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喜欢戏剧,我不习惯站在舞台上被大家看,我会下意识把自己藏起来。但当我把我的注意力放在身体上,放在完成动作上,我不会有这些顾虑。21天的训练和演出,让我的双脚扎根大地,扎根舞台,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和专注。我终于治好了我的舞台恐惧,尽管我并没有在这次的学习中刻意追求这一点。
在借鉴东西方不同文化跨越时空的训练方法,来开发我们的身体之后,随着我们身体能力的提高,我们来到了第二周创作方法的学习阶段。
空间、方位的训练,镜像练习,户内户外的写生,和物体的嫁接,舞踏等等方法,我们逐一地进行学习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我们最终的创作。通过第二周的训练,已经出现了很多可以用在最终创作的素材。其次,在训练的过程当中,每个人内在的“悉达多”被挖掘了出来,这一点是自然发生的,也是我个人觉得很神奇的一部分。我目前还没有理解,但方法和个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就比如方位训练的时候,大家选择的身体部位、方位的点、和大家所要饰演的角色(或仅仅是个人),十分完美地合在一起了。并且这些动作,或者是身体呈现的状态,都会运用到最终的作品创作和呈现中。比如岛主“迦摩罗”的肢体动作,比如我的翻滚,和我要不断让自己的身体去逼近一种极限状态。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在训练的时候关注这一部分。此外,很多创作方法是有真实的物理依据的,比如说写生,我们会对照真实的物品进行,这让我觉得这种方法特别得“实”,而我很喜欢这种“实”。这也是我后来接触其他方法学习之后,仍然很喜欢大雄的教学,并且觉得很适合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最后一个阶段是最终作品的创作。想完整地参与一次创作也是我想要来这个工作坊的原因之一。这次创作不同于以往,以文本为重,大家去分析剧本和人物。而是以大家准备的个人感想或台词片段、红白元素的物品和我们第二阶段学习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我们先根据这些文本、物件、方法去创作,提供素材,发展作品。这种创作方法给了演员更大的空间,去创作自己的作品片段,让大家充分地运用材料和方法进行创作,最后导演再去取舍,和串联作品的逻辑。同时这种方法也改变了一个作品的创作过于依赖文本和角色,被这些所限制。因为我们是一个工作坊的汇报演出,会更重视每一位学员最原始的表达欲望。
我们的汇报演出,在大理的床单厂艺术区小礼堂进行。有100多位观众来付费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的反响很好。我想可能总有一些片段、色彩、气味、瞬间,是能够和观众产生碰撞,给他带来一些感受,和他的生命联结在一起,亦或是引发一些思考吧。最终,这个作品入选了2023年的国际大凉山戏剧节,我们决定参加,希望这个作品有更多被大家看到的机会。而大雄,也从工作坊导师的身份,转变为这次演出的导演。大雄作为导师,虽然严格但不失温暖,会比较关照和保护学生。而面对演出,工作的内容有所不同,对外演出也不再是简单工作坊的成果展示,而是一个作品面对观众付费观看。最终呈现的作品要为观众负责,而导演和演员需要为作品负责。场地方仅仅能提供给我们两天的排练时间,时间紧任务重。作为导演的他对我们的要求会更加严格,更加以专业演员的标准来对待我们。同时剧组工作节奏快,效率高,和我们的沟通方式也会更加直接一些。
在表演要求上,大雄也更加严格和强调专业性,尽管大家已经在尽力完成这次的表演。演出结束后,还是复盘出了很多问题。从客观上来说,训练的时间不够,从主观上来说,努力程度不够,排练地不够极致,不够尽力,缺少日常基本动作,体能的训练......
在演出环节大雄要求我们要更加“精准”,和我们复盘时提出了很多细节上的问题。在我们的演出中,有一个部分是弯腰抓脚踝走路,动作简单,但很耗体力。大雄强调要坚持完成它,不能起来。因为一旦起来,所有能量就没有了,规则就打破了。就这么一点变化,影响就会很大。所以演员要精准地去完成导演要求的动作。还有要求我们对演出的音乐十分熟悉,这些都是希望在舞台上呈现精准。所有动作都是设计过的,看起来很自然,但很精准,这些都建立在导演的设计和演员的反复排练练习。大雄在复盘时一直强调让我们认知到这一点,去往“精准”上靠近。我们希望通过排练,通过演出后的复盘,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作品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争取有更多和大家见面的机会。
如果你看完了12位老学员的文字,对工作坊中的方法和理念产生了兴趣,亦或是老学员们的感悟和收获正是你所需要的,亦或是你想收获更多,当你看到每一期的报名消息时,那就做好准备收拾好行囊出发吧,我们在训练场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