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分为上课和评课两个环节。第一节课是由刘萌娟老师和三(10)班同学共同带来的《认识分数》。刘老师由学生熟悉的整数引入,借助情境图,让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产生学习需求,引出分数;整节课,围绕着分数的本质“平均分”展开,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环节,巧妙地以钟面上十二个“大格图”为载体,让学生带着“平均分”的眼光去表达分数,进一步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知;课的结尾,通过关联自然数“1”,深入认识“几分之一”。
第二节课是由党琦老师执教的规律探索课----《乘积最大、乘积最小是多少》。乘积最大、最小是多少是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数字组合后产生的数学问题,思考难度大。为了帮助学生突破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如何搭配的难点,党老师和学生们以“数形结合”为研究策略,主动探究长方形长宽变化与面积变化之间的规律,以及规律中蕴含的算理,再把图形规律迁移到算法中,以探寻规律为依托总结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她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她指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她激发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提升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第三节课是由沈芬芬老师带来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沈老师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以单式条形统计图引入,在观察、对比、沟通中引发完善认知的需求,动态生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练习设计中,充分展现了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完成了从收集、整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直观、形象,简洁、便于比较。
随后,经开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刘小燕老师对授课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进行精彩的点评。她指出,三位老师的课可以用稳、准、狠来形容。刘老师的课简洁利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引入,通过三个平均分的算式展开学习,整节课紧紧抓住抓住分数的本质,结合动手操作和生活经验帮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并适当渗透“量”和“率”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学习做了铺垫。党老师结合三、四年级中乘法计算内容执教一节规律探索课,难度较大。教师先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周长一定,什么时候面积最大?”为思考起点,以“数形结合”讲“理”,再“探索规律”得“法”,从而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沈老师用话题“妈妈平时上网喜欢做什么事?”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利用本班体育课跳绳数据,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她通过两份单式统计图的补充、展示、比较,让学生发现单式统计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体会到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表达数据的简洁与合理性。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刘小燕老师不仅分析了新旧教材异同之处,而且对“如何培养学生依据实际数据进行决策的能力”提出了宝贵的改进意见。
来源:教科室
撰稿:李慧
编辑:杨帆
初审:殷爱玲
终审: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