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人的血必须流回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原乡人》
(图源:微博@东南卫视)
7月18日起,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每周四在东南卫视、海峡卫视、bilibili同步播出。该片第一集在哔哩哔哩上线后,收获当晚站内热搜。
截至7月27日下午,该片上线两集,在B站播放量超过1300万,弹幕量超1.6万,其中中国台湾IP评论占10%。满屏的弹幕和热闹的评论区,写满当下年轻人对两岸故事的关切。
独具匠心的构思
《两岸家书》涵盖大陆移民开发台湾时期(17-19 世纪)、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1895-1945)、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9),和1949年之后两岸民众分隔时期(1949年至今,其中包括开放两岸民众探亲以来的历史阶段)。
台湾像一叶小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送往迎来着各路旅人。
纪录片每期设置不同主题进行拍摄,选取不同时期中的各异人物,展现台湾社会与祖国大陆的血脉亲缘。
人物选择涵盖广泛,有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也有戎马一生的老兵。人物不同,家书里蕴涵的情感也有差别,有小家团圆的希冀,更有祖国统一的夙愿。
纪录片在12000多封两岸家书中,选择了20个案例、近50封家书。每一封家书,每一段故事都体现了根植于两岸同胞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有情书,有叮咛,有寻亲,有家族内部文书,有个人对时局的宣告,也有超越书信形式的骨灰坛。
导演张钊维表示“我们想让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纸面上的字句,更是深入文字背后的个人情感,以及时代投影。”
纪录片格外运用了多维手段还原历史情境,包括家书原件、音频资料、动画场景等。例如,第二集开头,人物连横带着外孙女在虹口公园散步的动画场景,正是洪雷导演和张钊维导演想象的。画面中的蒲公英为整体叙事增添了几分温暖色彩,祖孙俩散步的背影则衬托了连横内心对当时时局不利的抑郁、惆怅、担忧。
(图源:小红书@剧旅人)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两岸家书》以书信为中介,从个体离合悲欢中勾连两岸血浓于水的情感,探触历史的每一个细微角落、透视时代的每一次重大变迁。历史学家王笛对这部纪录片表示赞赏,认为其展现了微观历史的魅力,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
水手认为整个时代和社会就是由这样一个个微小的个体构成的。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江大河里的一条鱼,可以逆流而上,也可以顺水而下,但无论如何都离不开大江大河。时代与个人是相互塑造的,个人的选择和行动会影响时代的发展,而时代的变迁也会反过来影响个人的命运。
(图源:小红书@剧旅人)
第一集《我从唐山携梦来》叙述的是18世纪初闽南士子张士箱带领族人到台湾垦拓的经历。
第一集里以张士箱在台后裔张钧凯的寻根之旅,以及他们与祖先“相遇”的经历,为观众呈现了张士箱家族的历史轮廓。通过张士箱家族的书信,记录了他们参与台湾拓垦的历史,以及他们为建设台湾所付出的努力和情感。
张士箱和他的子孙参与了台湾的拓垦,又回到大陆建宗祠、修族谱,加强了两岸之间的血缘和文脉链接,然而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迫使张士箱家族走向衰败,两岸族亲亦飘零四散。
家族在此期间留下的书信,成为了我们追寻他们历史足迹的有力证据,既是家族的兴衰记载,更是国族命运的真切回声。
这些书信不仅呈现了清朝时期大陆移民拓垦台湾的先民历史画卷,更生动地记录了他们为建设台湾而奋斗、流血流汗、痛哭欢笑的点点滴滴。
水手认为台湾先民对台湾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台湾先民是台湾与大陆原乡的纽带,传承了丰富的原乡文化,塑造了台湾的精神气质。
300多年前的人物张士箱敢于挑战开发台湾,振兴家族;日本统治台湾时期,人物连横挂念中华血脉的续存,作出《台湾通史》;台湾光复时期,人物许寿裳只身来到台湾,推动台湾的新文化运动。这些人物在各个时期做出的选择都是当时自身所能付出的最大力量,总是能在时代巨大变化的进程中留下足迹,印证着两岸之间割舍不断的联系与共同的文化传承。
这部纪录片也影响了水手的家国观,令水手真正明白了个人的发展应该和国家命运连结在一起,意识到自己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一份子。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每个生命个体的存在意义。
同时纪录片中出现的恒春民谣《思想起》、闽南语小调《雨夜花》《花好月圆》《康定情歌》等歌声绵延,千言万语尽在短短几句歌词中,深刻触及了水手的内心,令水手感受到了两岸人民之间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来自内心中乡土情怀的躁动。
虽隔着海峡,书信往来的情感表达却愈发热烈。
(图源:小红书@福建东南卫视)
幕后的辛苦
“打造一部给年轻人的台湾影像史。这也是属于两岸民众共同的记忆场。”这是洪雷和张钊维两位导演对《两岸家书》的最初设想。
纪录片总导演洪雷表示,在创作过程中,一是以“情感”共鸣连结过去与现在,通过真挚情感的流动,突破时间之远、天堑之隔,拉近两岸民心,增进两岸青年人的互信认同;二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融入合理想象,并运用全景式动画场景和后期风格化处理,雕琢出有情绪感染力和象征意义的记忆“瞬间”。
“2022年8月我们第一次去东山调研时,拍摄‘寡妇村’最后一位‘寡妇’陈钱岗的影像。年底,陈钱岗老人去世,享年104岁。那时整个东山县像陈钱岗这样亲历抓丁的‘寡妇’还有三位,均已超百岁高龄,我们陆续探访并完成了拍摄。直到到今年5月东山岛最后一位‘寡妇’林沈美菊老人也驾鹤西去。在《两岸家书》中,我们留下了老人们最后的影像。”
《两岸家书》从起意到完成,共耗时三年。为了强化纪实性与思辨性,《两岸家书》遍访家书的主人或后人,将饱含深情的人物访谈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家书文字交相辉映,构建起多维度的叙事空间,赋予家书鲜活的生命力,让家书所承载的文化精髓与精神价值在当代焕发新生。
(图源:小红书@剧旅人)
“一湾浅浅的海峡,承载着深深的历史记忆,两岸的心跳,始终在同一个节拍上共鸣。”
水手希望大家都能去看一看《两岸家书》,感受两岸之间最质朴的情感共鸣。
登上特立号
将青春一网打尽
撰文丨李文
编辑丨李穗
出品丨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