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非遗文化传承数千载经久不衰,一直浸润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消费报告(2023)》显示,陶瓷、石雕、汉服、刺绣等非遗产业衍生出的产品在网络平台销售突破千亿大关。
年轻人正在成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宣传的主力军。水手在热搜上看到了一个“中国非遗技艺都去哪儿了?”的词条,我们走进了长沙雨花非遗馆一探究竟。
湖南雨花非遗馆于2015年8月挂牌成立,是由木工匠人郭存勇先生承租运营的“非遗”综合性场馆。目前,已汇聚了300余个非遗项目,200余名非遗传承人,成为国内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聚集地。
近年来,该馆增设了越来越多的非遗手工体验馆,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参与,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越来越多的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外国的友人来到这里,形成了“天下非遗聚雨花”的品牌效应。
综合展示馆,我们看到了许多未曾了解过的,如传唱三湘,“以针为笔,以缣素为纸,以丝绒为颜色”的湘绣、“亿年沉淀,天然宝石”的菊花石雕、“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长沙棕叶编,还有雨花手工棕垫制作技艺、瓷刻等等。
向右滑动查看多图
参观“宝庆瓷刻”(邵阳 宋称宝庆)时,水手们被眼前一个个瓷刻作品所震撼。瓷刻源自古老的“剥玉”和“号碗”,于清同治时期传入宝庆。
工匠在烧制好的瓷器上,用特殊刀具(金刚石或合金钢)进行錾刻、凿镌、刻划,釉面形成深浅、粗细、疏密的点和线。形象地说,它是以刀代笔的绘画,是将绘画与雕刻深邃而完美地结合于一体的工艺美术绝技。
传承人刘金铎先生,湖南邵阳人,在非遗馆向大家展示这个独特的技艺。他的祖上都是民间刻瓷艺人,到他这已经传承到第五代,140余年了。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的精神风貌。
刻
瓷
“几经失传,非遗泥书重回芳华”
“以勺为笔,以匾为纸,用泥浆挥洒成字”,历史悠久传统技艺——泥书。
刘上四老先生,湖南省邵阳人,中国唯一的泥书传承人。
在刘爷爷的工作室,水手请他为外公70大寿用泥书创作一个“寿”字。
爷爷是个很可爱的人,他去挑了一个正面带“福”的字牌给我,说反面给我写个“寿”,说寓意着“幸福又长寿”。
刘爷爷先用毛笔写完字之后,就到了以勺为笔的时间,爷爷说泥书的主要原料就是泥巴,为了让它更牢固,按比例加入了瓦灰、生漆、桐油、鱼漂、胶水等材料,然后将流体倒在一个小碗里,将它堆填在毛笔字书写的地方,堆字用的不是别的工具,是勺子。勺子堆字塑形后盖生漆,刷金箔,一块泥书匾牌就制作完成了。
我们问刘爷爷为什么会选择学习泥书时,他说“小时候我们家的规矩就是,养儿不学艺,挑断撮箕系,就是要学一门手艺。”
爷爷从小就喜欢画画,喜欢书法,所以在他15岁的时候,他开始跟着师父学习起了泥书,这一学一写就是五十年。
爷爷在手机里给我们看了很多他以前写书法的照片,也拿出了一些作品来,让我们没想到的是,爷爷的书法竟然是自学的。
他给我们用来装牌匾的袋子上用毛笔签了名,骄傲地跟我们开玩笑说“我写一手字,可是很贵的”。
怕我们不信,爷爷还给我们分享了很多前来找他写泥书的访客照片,这里面有大家熟知的影视明星戚薇和她的老公李承铉,也有身份尊贵的布隆迪总统夫人,还有很多慕名而来体验中国非遗技艺的外国友人们。
(图源爷爷分享,和戚薇李承铉合照)
(图源爷爷分享,和布隆迪总统夫人合照)
(图源爷爷分享,和外国友人合照)
刘爷爷说,现在这个科学发达的时代,这种非遗技艺已经被大部分淘汰了,就像现在他也依然很难找到真正想要将这门手艺发扬下去的传承人。
在这个小小的工作室里,一个人守一方地,以初心守护非遗,以匠心传承非遗,以敬畏心开发创新利用非遗。
水手问爷爷“像我们一样,来到这里体验的大学生,年轻人多吗?”爷爷终于笑了,他说“近几年越来越多了。”
爷爷说,这些非遗技艺,要想让它永远在中华民族传承下去,需要的就是年轻人的力量,所以当他看到孩子们能来这里体验泥书,还能看见这些存在于生活里的却又不知何时就会消失的东西时,他感到很高兴,也很欣慰。
离开时,爷爷送给我们四个每人一张字帖,有“福”有“财”也有“星”。我们答应爷爷,我们一定还会再来体验的,也会带更多的朋友们来这里,感受这项非遗技艺带给我们的乐趣。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真馨香堂”——“天下第一香”
以香为载体,在纷繁冗乱的都市中,构建一场自在平和的空间。
我们在非遗馆里体验了香囊制作工艺,一个年轻的小姐姐为我们讲解香的知识,教我们制作香囊。
小姐姐介绍说,“中国用香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汉武帝时期就要求朝臣衣必熏香,朝必配香,过一种有文化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很多文物,其中就有与香有关的。如:香枕、香囊、香料、香器。
唐宋时期香文化达到鼎盛时期,特别是宋代,大街小巷是阡陌飘香,街头巷尾都有卖香的店铺,还会专门请香道师上门进行香道服务,用香是很普及的一件事情。
抗日战争的时候,大家开始解决温饱问题,香道稍微离开大家的视线。但是随着现代业慢慢恢复到大家的视野,香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重新走进大众。
我们选择做的这个香囊,在选择原材料时,可以选的天然香料有很多种,可以随机搭配。
如迷迭香、香茅、薄荷、茴香、玫瑰、辛夷、艾草、薰衣草、桂花。
如果想要安神一点的话,可以多放一点薰衣草。如果想要驱蚊效果好一点,可以多放点香茅草。如果想要治风寒类的话,就可以多放一点辛夷,辛夷就是醒鼻。
在制作香囊时,姐姐告诉我们“香囊也有另一层寓意—想郎,所以是古代女子会赠送心仪男子一个香囊,在古代,穿衣没有口袋,出门的时候要带的一些零碎物件,珠宝之类的东西就会放在香包里。后面就慢慢升级,放一些香料在里面。香药同源,有专门调节睡眠的寝香,还有提神醒脑的香分割各种各样的香。”
神农本草经曾经说过,香是纯阳之物,它是聚天地宇宙之正气凝结而成,人们对香的喜爱就犹如木之向阳,蝶恋之花,会令人心生欢喜。
姐姐提到了关于香道非遗技艺传承的问题。姐姐说“市面上有些化学香是由香精添加而成,比如说玫瑰精油,它不一定是从玫瑰上提取的。熏多了会让我们头晕,会释放大量甲醛和苯,对我们身心有害。但像我们制作的这种香牌,它除了有装饰的效果,也可以熏衣,使我们的衣服保持清洁,还能醒神,有养生与治病的效果。古人把大量的名贵香料按照一个古方配比而成,做成一个小香牌佩戴在身上,出远门的时候有个头疼脑热,可以把这个香牌切下来少许服用。很多香料都是有药的效果在里面的。”
想必大家都看过《甄嬛传》吧,是不是对传说中的“麝香”都有所耳闻?姐姐告诉我们《甄嬛传》里的帐中香、安息香、麝香等都是有很大作用的。
麝香以前就是从雄性麝鹿肚脐下面一个囊状物下面提取的,它是为了向雌性麝鹿发出求偶的信号,所以说麝香有催情的效果。
古装剧夸大了麝香的作用,其实它只有静脉注射到身体里面才能起到堕胎的效果,因为它可以活血化瘀。
以前必须杀死雄麝才能提取到麝,现在就是人工种植的麝香,要么就是合成的。或者给雄麝打麻药,但也只能一年取一次,取一次也就十几克,所以它很昂贵。
历史上的赵飞燕身体轻盈,传说可以在人手上跳舞,她会把麝香做成一个小香丸,镶在肚脐位置,她本身舞姿就很优美,再加上这个香味把皇帝迷得三魂五窍,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不孕。
“用双手编织梦想,用棕编传承精神”
长沙棕叶编是以南方常绿乔木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流传于湖南省长沙市等地。棕编之巧与湘绣之美、菊花石刻之奇,并称为“长沙三绝”。
棕叶编,顾名思义,是利用棕榈树叶为主要材料,通过精细的编织技艺创作出的手工艺品。它起源于三国时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棕叶编以其细致精巧、朴实大方的特点,被誉为中国民间一绝,更是汉族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棕叶编技艺在湖南本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长沙地区的棕编,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闻名遐迩。
长沙的棕编玩具,以其栩栩如生的造型和巧妙的编织手法,深受儿童和收藏家的喜爱。
长沙的棕编特别之处在于其结体穿插扎系的编织方法。这种技法使得作品结构紧凑、造型生动。艺人们常常以小动物为题材,通过“单肚皮”和“双肚皮”等编法,将棕叶编织得惟妙惟肖。
此外,他们还巧妙地运用附加物进行点缀,如用红豆做眼睛、用细铁丝作骨架等,使得作品更加栩栩如生。
棕编玩具
李祝意爷爷是湖南省邵东县人,出身于棕编世家,家族有近100年的棕编工艺传承史。
在传承棕叶编技艺的过程中,李祝意爷爷并没有固步自封。他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于是,他开始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创作出了一系列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感的新作品。
这些新作品不仅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更让棕叶编这一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定位和价值。
我们遇到一位带孩子来非遗馆学习拓印的母亲。拓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及至隋唐时就已经很发达了。
滑动查看更多
那位母亲告诉我们“想让孩子在玩中感受非遗文化,我觉得非遗不会被科技所替代,我们会将它传承下去。”
通过这次参观和体验,水手深刻感受到了雨花非遗馆在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它不仅让我领略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更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非遗技艺都去哪儿了?在全国各地的众多非遗博物馆展示馆里,在每一位“择一事,爱一生”的非遗传承人手里,更在拥抱新生,新时代,守正创新的新青年的未来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些非遗技艺,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登上特立号
将青春一网打尽
撰文丨马邱芳 周梦怡
采访丨杨敏 秦芯茹
拍摄丨周梦怡 马邱芳
后期丨秦芯茹 周梦怡 杨敏
编辑丨余莲
出品丨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