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听说过“慢脚文化”?
“一个女孩躺进水沟里扮演“水母”,配上一句“下辈子做一只水母吧,听说它无心脏”的“青春疼痛文学”文案,就能获得上万点赞。”
这是2024年10月8日央视网发布的一篇名为《“慢脚文化”侵蚀未成年价值观》的文章中指出的乱象。这种体现畸形审美,扭曲价值观的乱象视频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早在几年前“慢脚文化”就开始发酵,直至现在仍在发展壮大。
2017年11月,14岁女孩炫耀怀孕的视频上了热搜,她自称今年只有14岁,已经“做妈妈了”,“还有62天宝宝就出来了”。而评论区里充斥的都是低龄宝妈们相互鼓励的言辞,和婚后幸福生活的分享。至此,“慢脚文化”迅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这种文化主要源自某些短视频平台,特别是以“某手”平台为代表,用户主要是10-16岁的未成年人。视频内容涉及早恋早孕、未成年擦边、退学辍学等,甚至有些视频内容低俗不堪,挑战法律与道德的底线。
即使当时平台立刻做出了行动——将此账号删除处理,但此消彼长,网络传播无孔不入,很难彻底清除干净。在平台搜索相关的关键词,如“16岁妈咪”、“17岁妈咪”等账号均出现相关内容。
2018 年 4 月,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主流官媒以“未婚生子成荣耀,早恋早孕成时尚”为标题发布文章,斥责短视频平台传播色情、低俗、造假等乱象视频,并令其整改。但荒诞的“慢脚文化”并未消失。
打着记录美好生活、追求自由的名义,有的16岁女孩未婚先孕,农村养胎、有的12岁已经有长达三年的烟龄、还有的一家三口的年龄加起来不足一个正常成年男性的鞋码,却已经准备生二胎……
打开某短视频平台,满是令人咋舌的视频,未成年女孩们争相在屏幕内打擦边球,用试卷当露脐装、红领巾当肚兜,更有甚者把短裙脱掉,摆出各种性感的姿势……而评论区里更是乌烟瘴气,女孩们不假思索地贩卖自己的私密照,5块、10块……是她们出卖隐私的价格,甚至一个点赞、一声谢谢就能让她们牺牲色相。
这种竞拍私密照的玩法,被他们称为“举牌”,“粉的”“黑的”“展雷”“取货”这些我们听不懂的话术是他们的接头暗号,而这些代表着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他们做着这种几乎触碰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行为却还不以为然,将自己放在被人凝视和售卖地位的女孩们自认为展现了自己的魅力,而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购买到照片的未成年们则自认为赚到了。
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为了获得满足感、为了追逐所谓的流量,稚嫩的他们早熟的做出触碰法律与道德底线的事,孕育出了畸形而又荒诞的“文化”,却还将此视为时尚潮流、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至高的荣耀。
本该在良好的教育环境里茁壮成长的他们为何如此自甘堕落呢?“慢脚文化”又为何会得以持续发酵?
未成年们为何执着地追求满足感,以此填满自己的内心——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因为缺少爱与陪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试图模仿成人弥补内心的空缺。
今年10月31日网易新闻指出,家庭缺失对孩子适时的性早教育引导,父母与孩子的交谈内容不以孩子为中心,而是以父母的生活为中心,使得孩子过早地知道了太多成人化的生活内容等等情况频频出现。因而许多未成年人自己走向了泥潭中。
当今社会,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慢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即时性使得一些不当行为更容易被传播和模仿。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快点行动起来,那“慢脚文化将会继续荼毒我们的青少年。
面对“慢脚文化”的侵蚀,首先作为第一步,家长的干预至关重要。
所以!家长们,请你们适时放下生活中的琐碎,以孩子为中心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与关心——密切关注他们喜欢看什么、关注什么,并教授他们你们难以开口的性知识,给予接受了大量网络信息的他们心理引导和认知重建吧!
另一方面,政府在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监管部门应加强实时研判与跟踪治理,督促平台依法加强治理低俗短视频。完善法律法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政府要压实平台责任:网络平台应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机制,对发布的视频进行严格把关,及时屏蔽、封禁违法和不良信息。
若不及时止损,“慢脚文化”就会像蒲公英一般,风一吹便到处播种,届时,种子处处发芽我们便覆水难收。
请行动起来,清除网络毒瘤,还青少年一个纯净的网络世界!
登上特立号
将青春一网打尽
撰文丨徐开艳
编辑丨曾艳
出品丨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