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为何66年后几乎没受影响?这位元帅的保护是关键

情感   2024-09-30 22:02   湖南  

1958年,开国大将之首粟裕在军委掀起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中,被扣上“极端个人主义”、“向上级要权”等帽子,从此退居二线。

8年后,一场更大的风波来袭,众多开国将帅被卷入其中,被下放劳动、隔离监禁、解职狠批等等情况都有,令人唏嘘不已。

不过,粟裕在这场持续十年的风波中非常特殊,上面那些困境他基本都没经历,反而出席了期间几乎所有的人代会、党代会、军委扩大会议,地位比1958年至1966年间还略高了一些。

为何粟裕能如此反常呢?这里面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一位元帅的保护。

在解放战争中,战绩最耀眼的有两位。

一个是粟裕,从苏中以弱胜强开始,就不断打“神仙仗”,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都是在虎口拔牙、消灭敌人大量精锐,缩短了解放战争的时间。

还有一位是林总,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天涯海角,三大战役中的辽沈、平津两个主要由他指挥,超强的练兵能力,打造出百万四野雄狮。

两人其实有很多方面相似: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跳舞、不喜人情世故、不爱抛头露面,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军用地图,一看就是老半天。

这些细节,在他们各自的部下回忆录中都有描写。

英雄是惺惺相惜的,林总一直非常欣赏粟裕,反“教条主义”运动时就不愿随众批判,大运动最激烈的那几年,林总对粟裕也是多有照顾。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林总前面去参加了几次,全程未发一言。当发现事情在不断深入追究后,内心非常不悦,就说:我身体不是很好,后面就不过来了。

等粟裕做了八次检讨才得以过关后,林总找到粟裕私谈了一次,先是安慰,后又有些惋惜地指出:你不够谨慎,缺乏了党内斗争经验。

粟裕只能摇头苦笑:“我不是缺乏,是根本没有”。这一年力主批粟的彭老总声望正隆,粟裕还被扣了很多帽子,林总敢在这时找他深聊,已是很难得的交情。

1960年2月,军委再次召开扩大会议,跟两年前不同的是,此时的林总是军委第一副主席,会议也是由他主持的。

在林总的批准下,已调到军事科学院工作的粟裕参与会议并做了很长时间的发言。

粟裕全面论述了自己在敌情估计、战略方针、战争准备、军队建设、民兵、义务兵役制及工作作风和总参工作等方面的见解。早前彭老总主管军委时,粟裕从来没有这个待遇。

林总在粟裕论述时就不断点头以示赞许,会议间隙又找过去单独讨论。

为了让粟裕发挥自己所长,林总说:军事科学院要自己出题目,多提问题研究,军科应成为总参谋部的参谋部。

受到鼓舞,粟裕立即想起早几年自己提出过的一个建议——

抽出六个军作为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配置在便于机动之地,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隶属各军区战斗序列,若有战事则由统帅部统一指挥。这支机动部队,就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而准备的。

只是当时的国防部长彭老总看后认为没有必要,还认为粟裕“有争夺这几个军的阴谋”。

时过境迁,在得到林总的肯定后,粟裕又开始着手此事,他将原本的计划进行修改后,于1962年上报给叶剑英,请叶帅代为转呈林总和军委。

林总看后表示赞同,很快就组建了此类预备队。

1964年,粟裕感觉在军事科学院的工作无法施展心中抱负,非常忧郁地写下了一首诗:

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万千。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

林总听说后,特意找到粟裕谈心:以后你多去部队跑跑,有什么问题和意见,都直接向我提。面谈、写信、打电话都可以。

粟裕知道这意味着自己能够再次接触一线部队了,内心大为振奋,他向林总提了四个方面的意见,都得到了点头赞许。

回去后,粟裕很高兴,把诗的最后两句改为“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瞬间那种颓然就变成了豪气。

林总对粟裕的看重,身边人都清楚,“金刚”里的吴中将后来说过:林这个人自视甚高,但非常看重粟裕,很重视粟裕的意见和建议。

女儿林立衡也回忆说:在高级别的军事干部中,爸爸与粟裕来往最多。

而在大运动时期,林总是一位重量级人物,基本上只有他批别人,他要保的人也没有谁敢批。因此,有他的关照,粟裕不会受到什么冲击。

粟裕对林总也有感情,那架飞机失事后,风向天旋地转,各种“批林”会接连不断。在这样的时刻,粟裕是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即便推辞不掉,也不发一言。

有次别人让粟裕批林总的“短促突击”战术,他还愤怒地说过:人死了,难道战术也错了?在那种环境下敢说这种话,可见其中情义。

当然,粟裕能安然度过大运动时期,还有很多别的原因,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也特别关照,且他从1959年就退居二线,没有实权受到的针对就少。

只是在那个年代,有一位实权人物的力挺,是非常关键的。

不去说那些历史的对与错,单看两位军事天才的交情,还是很令人动容的。

故里梦长安
睡前读读历史,梦中自到长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