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起义1.7万人,改编成红军主力军团,为何没出一名开国大将?

情感   2024-10-22 22:28   湖南  

中央红军有三大主力军团,是为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当时苏区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军团的冲锋,三军团的包抄,五军团的大刀”,可见他们是并列的地位。

然而在1955年,前面两个军团都有代表性的元帅、大将,但红五军团军衔最高的却只是上将(李达)。

要说在长征中,五军团可是“铁流后卫”,流的血和汗不比任何一支队伍少,为何最终待遇差别这么大呢?

这主要在于,红五军团的几位领导人物都早早离开人世,或牺牲,或被冤杀。

红五军团的前身,是出身西北军的26路军。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兵败下野,孙连仲被蒋介石收编,其部成国民革命军26路军,他担任总指挥。

老蒋对于这些“杂牌”始终不信任,改编没多久就调到江西进攻红军,这种“打死敌人除外患,打死杂牌平内乱”的做法,让26路军非常不满。

接连三次“围剿”红军失利后,26路军驻于宁都,该部基本是西北人士,不适应南方的天气,接连战败又导致伤病号特别多。

偏偏国民政府在后期补给上一直克扣拖欠,使得军中没有足够的医疗条件,数月间病死上千人。

26路军不愿在此做炮灰,九一八事变后全员联名要北上抗日,然而蒋介石置若未闻。

思乡心切的26路军只好在未得到命令的情况下,强行北上。然而没走出多远就被老蒋派遣中央军团团围住,以断饷为要挟,命令他们原路返回。

无奈之下,26路军退回至宁都,不过高层全都有了其他心思。

总指挥孙连仲以患牙疾为由,请假到南京就医,26路军27师师长高树勋私自离队到达庐山,部队的指挥权就来到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的手上。

赵博生是地下党员,他与73旅旅长董振堂、74旅旅长季振同、74旅1团团长黄中岳等人商议过后,决心换种方式战斗。

1931年12月14日,季振同、董振堂、赵博生等将领率领1.7万人在宁都起义。

这次起义在整个中共历史上都意义非凡,要知道当时红军总共才4万多人,26军加入过来后,红军瞬间扩大近三分之一。

并且这1.7万人共携带了2万多件武器,对被严重封锁的苏区来说,绝对属于雪中送炭。

只可惜,这支部队的主要领导结局都不太好,四位有资格拼大将的人,两位牺牲,两位被错杀。

两位被错杀,毛主席、萧劲光无比痛心

26军起义后,被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部队建制基本上没有打乱。

由季振同担任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赵博生任军团参谋长兼14军军长,黄中岳任15军军长。

组织只派遣了萧劲光等人去抓思想工作,在萧劲光的回忆录里,就记述了季振同和黄中岳被冤杀的过程。

萧劲光是过去担任军团政委的,他初到时,季振同非常戒备,生怕被抓小辫子。不过在萧劲光多次讲述革命的发展经历后,季振同就变得积极很多了,也经常会讲自己的过往以及对红军的看法。

那个时期,经常会有国民党的信过来,要把季振同拉回去。季振同每次都是先叫上萧劲光,然后一起拆信看。

有次冯玉祥的高参胡景陶、刘骥带着冯的亲笔信来找,季振同也是先请示萧劲光、又得到党中央允许后才去见面,那信同样也没有私藏。

这些做法,没有让萧劲光感到不妥,然而后来季振同因为赣州之战失利,产生了离队去苏联学习的看法。

萧劲光很惊讶,找到季振同推心置腹了一番,季振同则回答自己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有点怕吃苦。

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经过苏联留学后,他回来就不会再被人扣旧军阀的帽子,参加革命才有信心。

萧劲光只好把情况上报,中央同意了,还给季振同发了一笔路费。只是,在季振同等着去苏联的时间里出事了——1932年5月,保卫局抓捕了冯玉祥的代表刘佐华

刘佐华不知是故意还是被人利用,竟诬陷15军军长黄中岳是想要叛回国民党,并且红五军团同兴旅社是黄中岳等人联络国民党的秘密基地。

有这两条消息,保卫局一边去抓捕刚刚打完漳州战役的黄中岳,一边查探同兴旅社的相关人等。

由此牵出季振同、李聘卿(红五军团经理处会计科长)、萧世俊(红十五军参谋长)、高达夫(红十五军经理处副处长)、朱冠甫(曾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红校总教官)、张少宜(红十五军副军长、红校总教官)等人。随后这些人一一被捕。

这就是所谓的“季、黄谋叛案”,然而实际上同兴旅社只是红十五军解决供给问题的一个基地、属于接待来往商人客户的一个暂住地方,并没有什么秘密联络。

但当时的“左”倾思想很严重,法院将季振同、黄中岳等人判处死刑。死刑要经过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毛主席看后觉得太蹊跷,直言:

季黄等均为参加宁都暴动者,对革命不无相当功绩。季黄二人即便是此案主谋,但曾为宁都暴动领导人之一,应减刑免死。

在毛主席的据理力争下,季振同、黄中岳被改判十年监禁。

本来季振同他们也只是被判监禁,但是没想到在长征前夕,博古等人为甩掉“包袱”,就将季振同、黄中岳二人枪杀于瑞金县叶坪。

此时的毛主席自己都是靠边站,差点被排挤得不能一同长征,所以无法出来阻止,但是此事一直让他耿耿于怀,到了延安后,毛主席不止一次说过:把季、黄杀掉是不应该的。

萧劲光作为跟季振同接触很多的人,他一直认为这里面有冤屈,晚年还说:

就我与他的接触来看,他的表现还是好的,我们没有发现他主动进行的秘密反水活动,几十年来,对此案我始终是有些想法的。

两位早牺牲,虽贡献巨大却错过荣誉

赵博生在起义前职务最高,起义后则牺牲时间最早。

1933年1月8日,他率领4个团的兵力,在长员店牵制超过己身三倍的敌军,以此配合红一、红三军团在黄狮渡伏击国民党15师、27师、90师。

可惜,在战斗的过程中,赵博生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6岁。

另一位红五军团的名人董振堂,在季振同离队后就接任为红五军团总指挥,此后率部打得极其出色。

长征之时,国民党众多军阀为自保,对红军采取的方式都是“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垫后的部队伤亡最大。

而红五军团正是全军的后卫,他们以极强的奉献精神,保护中央走完了艰辛的征途。

懋功会师后,红五军团编入了以原红四方面军部队为主的左路军中,被张某挟裹着南下、西进,最终董振堂血洒高台壮烈牺牲。

董振堂其实最可惜,他本有机会不西去、本有机会在高台突围,奈何党性太强,始终在等命令,唉...

如果他能活到抗战爆发,作为一个西北军出身的干部,那他的统战价值就大了,中央在开辟晋察冀时也会优先考虑他,一切就都不一样。

可惜,就因为他牺牲得太早,这些都只能是想象,而且后来的军事家等荣誉他都没有获得,实在令人难过啊。

故里梦长安
睡前读读历史,梦中自到长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