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班长被撤职,师长宽心安慰,38年后班长成正国级,师长是副国

情感   2024-10-23 22:04   湖南  

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帅里,曾位高权重的人不少,但担任过正国级领导人的只有六位,分别是三位元帅、三位少将。

这里面李德生少将的际遇非常传奇,在1968年八届十二中全会前他都不算特别突出,但此次会议后迅速名声鹤起,仅仅过了五年就担任了政治局常委,深得毛主席、周总理青睐。

另外,李德生跟一位开国上将的渊源也很有意思,1935年上将是师长,他是班长,撤职后还多亏了上将的安慰才没有沉沦下去。

没想到过了38年,他成为正国级,上将只是副国级,身份陡然发生了变化。此后,他是如何看待老领导的呢?

李德生1916年出生于河南新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很小就要帮着家人干活,没读过什么书。母亲本来希望他能学门手艺谋生,就将他送去做裁缝学徒。

然而李德生不喜约束,没学几天就偷偷回了家,转而去给地主家放牛。1928年,红军来到他的家乡开展革命,李德生选择投身其中,不过此时他太小,只被吸纳为儿童团团长。

两年后,他觉得自己各方面已经合格,就申请能正式加入红军队伍。班长一开始不同意,李德生却坚持要参军,班长想了想,就让李德生跟通讯员比赛跑步,赢了就答应他。

本来班长想的是一个未成年不可能胜得过长期奔波的通讯员,结果自幼干活的李德生体力惊人,还真的赢了,就这样,他如愿入伍。

往后的几年里,李德生表现非常优异,被提拔至交通队支部书记。然而,他却因坚持己见被撤职了。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这条路危险重重,难免会出现问题,在一次会议中李德生就指出:

现在战斗频繁,生活艰苦,正是应该抓紧思想工作的时候。但我感觉这些日子来还不如从事,党的组织生活有些放松了,大家应该注意。

这本来只是一个建议,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听说后就上纲上线了,他让李德生的上级去问话:现在比过去好多了,你怎么说出那种话?

李德生心里有杆秤,并未被吓到,反而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上级大怒,认为他是在反对张国焘,立即就将他降为红十师传令兵班长并开除党籍。

明明是说心里话,却遭到如此沉痛的打击,李德生心情非常沉重,他认为以后的军旅生涯都没有希望了。幸好,他遇到了一个贴心的师长陈锡联。

陈锡联只比李德生大一岁,同样也曾受到张国焘路线的打击,差点被当成“吃喝俱乐部”成员杀掉,所以他很清楚李德生的委屈。

他多次找到李德生谈话,告诉他要放下包袱勇敢向前看,这些鼓励给了李德生很大的力量。多年后,李德生回忆起来还非常感激:

这是参加革命以来最大的一次挫折。当陈锡联同志得知我受到迫害的不幸后,马上找我谈话,鼓励我轻装前进,此后他一直对我非常关心和信任,给予了很多关照和帮助。

在频繁的沟通中,陈锡联发现李德生是个可造之材,便将其带在身边指导,把自己的经验方法都耐心传授,让李德生成长得非常快。

陈锡联也始终没有忘记要帮李德生洗刷冤屈,长征到达陕北后,他立即将情况上报,1936年12月,中央将情况查明,为李德生恢复了党籍。

到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国民党在编制这一块进行了压制,我军干部普遍降级,陈锡联就从原来的师长变为八路军769团团长。

此时他仍记挂着李德生,将李德生调到身边做通信排排长。之后的夜袭阳明堡、设伏响堂铺、鏖兵狮脑山等恶战中,李德生表现非常好。

这让陈锡联非常欣慰,就逐步放手让他独自指挥作战。1945年抗战接近尾声时,李德生已成为团长。他的提升固然有自己的能力因素在内,但陈锡联的帮助也至关重要。

解放战争时期,李德生从太行纵队第4支队769团团长干起,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17旅旅长、二野第3兵团12军35师师长等职,第3兵团司令员还是陈锡联,两人合作密切。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李德生也有一次非常亮眼的成绩。上甘岭战役其实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基伟和15军大放异彩,只是由于伤亡过大,必须撤出休整。

于是12军就前去接替,进行第二阶段的作战,此时的李德生是12军副军长,他也参与了指挥。虽然他不像秦基伟那样从此扬名,但贡献同样很大。

回国以后,李德生升任12军军长,而他的老领导陈锡联是解放军炮兵司令员,还存在着差距。1955年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李德生是少将。

不过天要将大任,谁也拦不住,1967年安徽因为“造反派”夺权武斗,导致社会出现混乱,中央决定调12军前去消除派性、恢复生产。

同年8月,李德生率12军抵达安徽,他听从中央的命令,不支持哪一派、对任何问题都不表态,但坚决制止武斗,只要发现情况立即干涉。

那些被“打倒”的干部,也集中起来办“学习班”,实际是一种保护。一些“造反派”的头目,李德生也想办法将其拉进学习班来,让各方互相交流、争取谅解。

不武斗,就不会扩大,多沟通,就有实现大联合的机会。经李德生努力,安徽迅速恢复平静,这是一项大成绩。


1968年的八届十二中全会,李德生是参会人员之一,当周总理念到他的名字时,毛主席马上来了兴趣,让他站起来看看。

主席曾用过“李德胜”这个化名,遇到谐音难免好奇,周总理适时在旁将李德生的情况简单介绍了一遍。主席听后连连点头,询问李德生来自哪里、年纪多大。

在得知李德生只有52岁时,主席就生出了提拔的想法。此时距离建国已近20年,坐镇中央的同志年龄普遍偏大,急需青壮干部上来,避免将来青黄不接。

最后主席还抛出一个问题:听恩来说,安徽那边的事你处理得不错,你是怎么搞定的,说出来听听嘛,让大家都学习学习。

李德生大声回答:报告主席,也没啥别的办法,就是制造舆论嘛。

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说到了主席心里。做事有章法、不带偏向性的新一代干部实在太少,主席认为李德生是可造之材,于1969年将他调到北京工作。

此后李德生慢慢追上了老领导陈锡联,1973年的十大,李德生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而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陈锡联当选为政治局委员。一个正国一个副国。

同年年底,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李德生正好又是跟陈锡联交换位置。即便职务上已高过老领导,但李德生对陈锡联仍然很尊重,逢年过节都会打电话问候。

1999年陈锡联病逝,李德生非常难过,一个月后他撰写文章《威猛震敌胆,打仗数第一——深切缅怀卓越的军事家陈锡联同志》,表述心中情感。里面有这样一句:

“陈锡联同志是与我相交60余年、情深谊笃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战友。我为失去陈锡联这样一位老领导,老战友感到无限的惋惜和悲痛,将会永远深深地怀念他。”

两人的革命友谊,也是令人感动啊!

故里梦长安
睡前读读历史,梦中自到长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