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近些年,互联网医院规模迅速增长,互联网诊疗数量也大幅增加。微信联合腾讯研究院发布的《2023行业突围与复苏潜力报告》显示,截止2022年,依托微信小程序打造的互联网医院目前已覆盖28个省,数量同比增长195%。互联网医院建设俨然成为一大趋势。
不过在激增的数据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小型民营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医院业务面临比公立医院更大的压力。
公立医院本身拥有强大的医生团队和丰富的流量资源,只要稍作引导,用户便可以转到线上,但是民营医疗机构不同,无论是医生资源还是患者资源都比较匮乏,在做互联网医院时,必须要有明确的规划,包括可行的业务模式,严谨的推广策略,让互联网医院的落地更具现实性、指导性,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很多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认为最难的是拉医生入驻,于是把大把的时间、金钱投入到医生招募和系统开发维护上,结果最后发现医生是有了,但是无法吸引到用户,或者用户有了,但因为业务不具备发展性,以致于用户没有活跃度,医生也缺乏业务,系统处于建而不用的状态,一切都成了“摆设”。
说到底,民营医疗机构能否做好互联网医院,最根本的是对业务逻辑的考验,目前看来互联网医院要想获得良性发展,关键是要与线下医疗服务互补,比如为患者及时提供远程医护服务,或者线上能承担一部分线下诊疗服务,比如为慢病患者复诊等。如果业务模式在行业中有一定竞争力,且符合机构生存现状以及未来规划,那么就可以尝试落实。
不过医疗机构也要做好短期内亏损的准备,这需要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以及拥有的资源考虑是否继续坚持。
当医疗机构确定了业务模式,接下来需要组建专业的运营团队,有步骤地进行科学推广,通过寻求合作或者自身内容输出为互联网医院引流,让更多人注意到品牌,待引流成功之后,再开始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逐渐发挥出互联网医院应有的价值。
这里的主推产品,是指医疗机构推出的用于吸引用户且具备竞争力的“服务”,比如把个性化诊疗服务、标准化诊疗服务都做成服务包供用户消费,比如常见病院外健康服务包、术后康复护理服务包等,服务内容要能满足当下用户的基本需求。
有些医疗机构迷信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能带客户过来,但是经营结果并不如预期。如果中小型医疗机构没办法在短期内将用户快速拉到平台,那么可以围绕优势产品,通过寻求异业合作或者自建新媒体传播渠道进行推广。
比如医疗机构可以与消费类电商平台合作,上线“产品”,并通过优质的用户评价以及平台推荐机制吸引新用户的关注,把流量引到私域平台;
或者机构可以选择视频类APP进行健康知识科普,并且将“产品”植入,吸引用户关注或者消费。不过,做好内容不能急于求成,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坚持输出优质内容,既要符合平台规则,也要满足目标用户需求。等图文达到一定数量,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这些图文既是吸引用户关注的触点,也是机构品牌实力的背书,让用户乐意主动转到私域平台。
通过推广将用户引流到私域平台之后,医疗机构一方面要为患者提供服务包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想办法将线上用户转化为线下用户,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
当用户购买服务包后,医生与用户之间会有一定的沟通交流,医生如果发现患者某些症状有异常,可以提供免费到院就诊服务,在提供线下服务的时候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这部分患者也容易成为机构的线下用户,这就实现了线上向线下的转化。
当平台获取到流量后,只是达到了“拉新”的目的,后期的用户维护,关系到用户能否留下来。所以医疗机构必须要了解用户的需求点,并且要针对他们的需求做运营策略调整。
如果用户关注价格,那么医疗机构可以制定线上服务包,比如体检套餐、护理套餐、康复服务等,并定期推出优惠活动,刺激一部分有需求的患者持久关注;如果用户被机构的专业内容吸引,那么机构还要在互联网医院小程序,定期推送科普图文或者定期直播,让用户愿意留下来。
民营医疗机构做互联网医院,关键还是要有比较合理的业务模式,以现有医生资源为基础,以内容为触发点,实现引流,继而以线上线下统一运营为目的,实现医疗健康服务的电商化和变现目标。这样做的互联网医院才能用起来,盲目跟风不可取。
文章所有数据均为测试数据
回复关键词【互联网】【医院】
【诊所】【医联体】【医生集团】
可获得相应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