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急诊室,带你看真实的人生

健康   健康   2024-12-17 19:48   江苏  

你或许见过凌晨三点的城市。

但你见过凌晨三点的急诊室吗?

你或许听过无数个故事。

但你知道自己也正是别人口中的故事吗?

 



文|多巴胺

图|网络



致命的胸痛


前几天,多巴胺的一个夜班,夜凉如水。

凌晨三点钟,急诊室里来了一位胸痛三小时的病人。

病人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性,他独自来到医院,手捂着胸口,面色苍白,额头微微沁着汗水。

他刚步入急诊中心,就被分诊的护士发现了异样,然后优先带进了急诊抢救室里监护。

第一时间做了一份心电图,而心电图上分明显示着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抬高,这迹象极高度考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了。

但病人自己并不相信,他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半年前才得过一次心肌梗死,怎么可能现在又心肌梗死了?”

不管病人半年前病情到底如何,当下胸痛的症状和心电图的改变就足以证明当下的病情了。

又在床边快速检查了心肌酶谱,而肌钙蛋白I和肌红蛋白同样已经升高,所有证据都表明了此刻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存在。

再次仔细询问病史,原来病人早在中午时分便已经出现了胸闷不适伴活动后胸痛,只不过是三小时来胸痛加剧,才不得不来到急诊罢了。

“既然你以前就有过心肌梗死,为什么不早一点来呀?”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很危重的疾病,胸闷胸痛只是表明现象,其背后是患者有可能病情进展,甚至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的真相。

虽然如此,可病人依旧没有足够重视自己的病情,他还在抱着侥幸的心理:“我没想到又发病了,而且痛的也不厉害。”

既然诊断明确了,下一步便是治疗的问题了:手术、缴费、住院。

可是,这却难住了这位深夜独自来到医院的病人了。

原来他并非本地人,而是一位独自在此地打工的外地人。更要命的是,他的身边并没有任何亲人。

他为什么会在凌晨三点才来到医院?

那是因为凌晨三点,他才收工下班。

打电和几百公里之外的家属进行了沟通,又汇报了领导之后,病人按照正常流程救治去了。

在将病人送进导管室手术回来的路上,路边昏暗的路灯发散着泛黄的灯光,一阵夜风吹过,无意间瞥见稀疏的星空,我突然又想起了自己曾和父辈们一起走过那些无数个凌晨三点的时空。



放下执拗的病人


当那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正在和远方孩子电话沟通时,急诊室里又来了一位六十岁的男性病人。

这位病人因为突发胸闷气喘一小时被家属们送进了医院,来得时候端坐位,气喘吁吁,满头大汗,面色灰暗。

要命不仅是急促的呼吸,还有维持不住的SPO2。

听诊发现病人双肺不满湿罗音和哮鸣音,查体又发现颈静脉怒张,双下肢严重水肿。

无需多言,这是典型的急性左心衰,不出意外的话,肯定还合并着肾功能不全。

果然,病人的女儿发话了:“他有肾脏病,发现三个多月了,医生让他血透,他就是不愿意。”

原来病人既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三个月前便因为胸闷、下肢浮肿就医,被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已经达到CKD4期。尤其是最近半个月来,病人的病情进展明显,医生已经多次建议血液透析治疗。

但是,执拗的病人却始终拒绝。拒绝的原因并非只是对自己的病情认识不足,还抱有一丝侥幸心理,更是因为病人总觉得自己一旦规律血液透析,就似乎低人一等,就没有了任何生活质量。

就这样,病人的病情被拖了下来,并且在当晚终于爆发了。

按照急性左心衰临时处理后,病人胸闷气喘的症状明显缓解,打了无创呼吸机之后氧合也能暂时维持住。

但这些都是表明现象,严重的肺水肿和超过1000的血肌酐都在预示着病人的病情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会随时加重,会随时进展。

病人的妻子和女儿围在床前,苦口婆心的劝着病人要配合治疗,该血透便要血透。

但病人依旧不太情愿,还在幻想着:“等我挂点药水,再看几天,不行再说。”

而这一次,我并没有和他商量,而是给他下了死命令:“不透不行,不透好不了。”


放心,你肯定死不了


作为医生,我很少说一些打包票的话。

一是因为医学这门科学还有着很多未知的东西,二是因为我自己掌握的知识也不可避免有所缺陷,三是因为有时候不得不考虑一些关于人性和人心的东西。

但是,没想到的是,在那个夜班里,我竟然打了两次包票。

凌晨四点钟的时候,急诊室里来了一位三十多岁的男性病人,自述胸闷心悸五个小时。

很明显,病人焦虑不安。一会说着自己头晕,一会说着自己患有肠炎。一会说着自己胃痛,一会又在描述自己胸闷。

实际上,不管病人怎么样,我只需要做到一点即可:排除致死性重大疾病,对症治疗,能缓解症状即可。

面对这个自述胸闷心悸的病人,最重要的自然是要排除心源性疾病,比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等。

病人掏出了自己的资料,只见厚厚的一堆检查中,大多数都是心电图、胸部CT、心肌酶等检查,其中还有着两份冠脉CTA检查报告单。

原来患者并不是第一次因为胸闷心悸来到医院了,也不是第一次做一些相关检查了。

仔细翻阅了这些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有意义的阳性结果。

那么,病人会不会是心脏神经官能症呢?会不会真的存在焦虑症等心理精神问题呢?

又在一大堆资料里翻出了一些缴费发票,果然发现其中有购买抗焦虑药物的证据。

在复查了心电图和心肌酶之后,我告诉患者和患者焦急的母亲:“放心吧,没有问题,死不了。”

这句话虽然说着有些不好听,但却是病人潜意识里最想得到的答案,而这个答案或许可以让病人能够暂时从焦虑中解脱出来,最起码能够回家睡一个安稳的觉。

当然,我还是要建议患者去做冠脉造影检查,以确定冠脉真的没有问题。

临行前,病人的母亲问:“不开什么药吗?”

我对症状已经缓解了的病人摆了摆手,叮嘱他如有不适及时再来。其实,我打下了包票就是药了。

这个病人刚离开,另外一个病人便走了进来。

这位病人是一位因为咳嗽、咳痰三天,影响睡眠而来急诊的七十六岁男性病人。

病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每年秋冬季节都会反复发作咳嗽、咳痰,严重时还有着明显的胸闷气喘。

他拿着胸部CT报告单,忐忑的问着我:“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癌症?”

我没想到,眼前这位老年病人竟然会识字,竟然会在密密麻麻的字迹中准确找到“肺结节”几个字。

“没有什么问题,定期复查就好了。”

很显然,病人对我的这个回答不满意,他紧张而焦虑,不仅怀疑自己咳嗽的症状同肺结节有关,而且担心肺结节会变成肺癌。

实际上,那只是一个不到4mmX3mm的实性结节。

我看着这位深夜里由老伴陪同来到急诊的老人,高声打着包票:“放心吧,没什么问题,定期复查就好了。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问题,就算有问题,没有十几二十年也不会变成肺癌。”

我的回答必然有着不严谨,甚至不科学的地方,但这对老人来说却是一定定心丸。

听完后,老人笑了,双手合拢抱在胸前,点着头说:“那就好,那就好。”




腹痛的姑娘

凌晨五点半的时候,急诊室里来了一位腹痛到不能直腰的病人。

病人是一位21岁的年轻女性,是附近一所大学的学生,因为腹泻腹痛五个小时在同学的陪同下来到了急诊室。

病人告诉我说,自己晚餐吃了半个剩面包,然后便渐渐出现了胃痛,而且还伴有拉肚子。

很明显,这是一位急性胃肠炎的病人。

起初,我对此并没有怀疑,毕竟在这个季节里也有很多因为不洁饮食而出现胃肠炎症状的病人。

最重要的是,病人提供的病史信息中有着不洁饮食,有着阵发性腹痛,有着水样便的症状。

但是,在侦查床上,体格检查时,却似乎又有着同其他胃肠炎患者不一样的体征,这个女生腹痛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下腹部,并非上腹部,也并非是脐周。

“会不会是结石?会不会是妇科问题?”这个念头不禁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毕竟曾经有个无数个病人将泌尿系结石、卵巢蒂扭转、黄体破裂、宫外孕等都描述成胃肠炎的,其中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这些病人都将大便次数增多误认为腹泻。

我将陪同患者的两位支开,私下里询问病人:“你最近月经怎么样?”

病人错愕的抬着头看我,在犹豫要如何回答。

很明显,她有着顾虑和抵触情绪。于是,我追问:“你有没有过性生活,有没有妇科病,会不会怀孕?”

没想到我话音未落,患者却已经紧张起来,左右张望,小声告诉我:“医生,你要这么大声,不要让她们听见了。”

果然,病人说出了实情:她已经停经两个多月,不仅有过性生活,一年前还有过流产史,而且当下并没有腹泻的症状!

她有所顾虑,她之前在撒谎!

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一切又都是那么让人意外。

检查发现,导致病人腹痛的真正原因正是宫外孕。

而面对患者同学的追问,我只能告诉她们:“没有拉肚子那么简单,让你们辅导员来处理吧。


该放弃还是要放弃

处理完这位宫外孕的病人后,已经是六点三十五分钟了。

天已微亮,夜风尚在。

没过一会,120便又送过来一位病人。

这是一位心跳呼吸骤停的女性病人,67岁,肺癌晚期。

病人被发现意识丧失二十分钟家属拨打了120 ,120一路复苏来到了急诊室。

接诊的时候,患者依旧没有任何生命体征。

在确定心电图为一条直线后,家属便放弃了任何抢救,既没有长时间持续复苏,也没有气管插管,甚至连肾上腺素也没有用。

病人的儿子问我:“医生,你觉得还有必要抢救吗?”

这是多数家属都会问的问题,而我作为医生又能怎样回答呢,毕竟一切决定都要家属自己决定。

我能回答的便是:“心跳骤停时间太久了,复苏成功的机会不大,况且病人本身就是肺癌晚期,早晚要有这一天,说不定这样痛苦更少。”

儿子眼中含着泪点着头:“我知道了,就这样吧,该放弃还是要放弃。”

很快,家属们便喊来了殡仪馆。

在早交班之前便将病人带走了,去了下一站。

而此时,新一天的阳光也已照进了急诊抢救室。



题外话: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会是什么?

或许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答案,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答案。

可多巴胺突然发现,现在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能够睡一个踏实的觉和下夜班后吃上一碗可口的面条。






END

星标关注《最后一支多巴胺》微信公号

精彩故事永不错过





最后一支多巴胺
急诊执业医师,遇见许多人,碰见许多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