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行为,混沌体系的多尺度探索

学术   2024-07-31 16:58   北京  

群体行为,混沌体系的多尺度探索

 


导读

在很久之前的推送中,我们已经讨论了动物行为及其实践研究的内(动物行为(内):演化、本质和遗传变异)外(动物行为(外):观察、尺度和影响因素)两个部分,现在我们将从群体的角度,对于两个部分进行梳理,已经进行的论证不再赘述。




温馨提示

本文图片较少,可能较为枯燥。

本文含有作者主观内容,请读者朋友注意扬弃。

为了与”内外“两文保持一致,本文不含公式,可以放心阅读,避免了粘贴和转换错误。




引言:群体行为的混沌特征

我们常常观察到生物的群体行为,从微观的细胞到宏观的种群,它们都呈现出复杂的、动态的、难以预测的特征。这种复杂性源于目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复杂关系。


这种行为可以是相对简单的,如核苷酸的组装、鱼群的躲避,也可以是更复杂的,如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群体行为本身的产生并不需要中心化的控制,而是通过个体之间的局部互动自发涌现出来。


在经典动物学中,人们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的层面,而近年来,随着复杂系统科学的发展,我们开始从更深层次上理解群体行为的内在机制。


  • 群体行为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是非线性的,充满了相互的影响和制约。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产生混沌行为的重要条件。


  • 群体行为中存在正负反馈两种机制,并导致了介稳态的出现。正反馈会放大系统的波动,而负反馈则会抑制波动。这两种机制的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在有序和无序或两种状态间不断转换,呈现出混沌的特征。


  • 群体行为的初始状态对系统的最终状态有很大的影响。微小的初始差异,经过多次迭代,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这种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是混沌系统的典型特征。


  • 群体行为往往表现出自组织性,即系统可以通过局部互动自发形成有序的结构。这种自组织性是混沌系统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群体行为对于仿生科学的重要启示。


因此,群体行为作为一种复杂的自组织系统,我们不难看出,其混沌性是其本质特征之一。通过深入研究群体行为各个层次和尺度下的混沌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复杂现象,为我们应对各种挑战提供新的仿生视角和解决方案。


 

群体行为的人为观察尺度

1. 细胞下尺度

细胞下尺度,也称为亚细胞层次,顾名思义,就是比细胞更小的生物学尺度。它主要聚焦于细胞内部的各种分子和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1.1 横向:基因变异的群体行为

基因变异是生物演化的基础,也是群体行为的基础。


在群体水平上,基因变异的频率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性突变和遗传漂变是两个关键因素,它们通过随机过程使得基因频率在群体中发生波动,呈现出混沌的特征。


中性突变不会立即影响个体的适应性,但其积累可能导致显著的群体变异。而在特定群体中的遗传漂变,能够显著改变基因频率,导致不可预测的进化路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基因变异在群体水平上形成复杂的动态行为。



1.2 纵向: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细胞内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共同完成生命活动。尽管在某一时刻的单一通路经常用线性关系来近似表述,但这些相互作用网络具有高度的非线性特征。


尽管有内稳态的存在,生物体内部的分子作用也并非一成不变。蛋白质的折叠和功能调控常常受到细微环境变化的巨大影响。酶的活性、信号传导路径中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微小的扰动可能导致系统状态的巨大变化。这种非线性行为使得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网络呈现出混沌特征,使得细胞内动态过程复杂且难以预测。


2. 细胞间尺度

当我们谈论生命功能单位的群体行为时,通常会想到像鸟群、鱼群、蚁群这样的宏观现象。然而,群体单位的根源其实可以追溯到细胞层面。即使是在单个生物体内,不同类型的细胞之间也需要紧密合作,才能完成复杂的生理功能。


2. 多细胞生物:个体内的纵向行为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不同类型的细胞通过复杂的信号通路进行通讯,共同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


神经系统中的网络和突触显示出显著的混沌特征。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互作用,形成高度复杂的网络结构。这些网络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单个神经元的状态,还取决于整个网络的动态特性。


神经系统中多细胞的混沌行为使得其能够处理复杂的信息和快速响应外界刺激,目前被认为是大脑功能的重要基础。


2.2 单细胞生物群体:一种横向的合作

单细胞生物,如藻类和真菌,可以通过分泌化学物质等方式形成类似合胞体的群体,共同完成一些单一细胞无法完成的任务。


黏菌能够在形成类似的多细胞结构,展现出复杂的寻址行为。这种群体行为受到环境因素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变化。单细胞生物群体中的这些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使得其行为也具有混沌特征。


3. 多个个体互作

个体间行为是群体行为最经典的研究方向。


3.1 种群内

种群内个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竞争和合作关系,这些关系的动态变化使得种群数量和结构呈现出多个不同表现共存的介稳态,从而体现出混沌特征。


在捕食者和猎物的关系中,种群数量会随时间发生周期性波动,这些波动在现实环境中会变得高度复杂和不可预测。种群内的这些动态行为反映了混沌系统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对初始条件的高度敏感性和长期难以预测性。


3.2 种群间和种间

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着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关系,这些关系的复杂性使得生态系统呈现出高度的动态性和多样性。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捕食者和猎物的数量变化,可以通过混沌理论进行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这些复杂关系形成了生物组成部分的动态网络,使得系统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弹性。



尽管没有公式,但是我们有一段脚本(可滚动):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 Define the Lotka-Volterra model for predator-prey interaction

def prey_predator(x, y, a, b, c, d):

  """

  This function implements the Lotka-Volterra model for predator-prey interaction.

  Args:

      x: Prey population size

      y: Predator population size

      a: Prey growth rate

      b: Predation rate

      c: Predator death rate

      d: Consumption rate

  Returns:

      A tuple containing the rate of change of prey and predator populations.

  """

  dxdt = a * x - b * x * y

  dydt = -c * y + d * b * x * y

  return dxdt, dydt

# Set initial conditions and parameters

x0 = 10  # Initial prey population

y0 = 5   # Initial predator population

a = 1    # Prey growth rate

b = 0.2  # Predation rate

c = 1    # Predator death rate

d = 0.01 # Consumption rate

# Set simulation time and time step

t_max = 50

dt = 0.01

# Solve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using RK4 method

t = np.arange(0, t_max, dt)

x = np.zeros_like(t)

y = np.zeros_like(t)

x[0] = x0

y[0] = y0

for i in range(1, len(t)):

  k1x, k1y = prey_predator(x[i-1], y[i-1], a, b, c, d)

  k2x, k2y = prey_predator(x[i-1] + dt/2 * k1x, y[i-1] + dt/2 * k1y, a, b, c, d)

  k3x, k3y = prey_predator(x[i-1] + dt/2 * k2x, y[i-1] + dt/2 * k2y, a, b, c, d)

  k4x, k4y = prey_predator(x[i-1] + dt * k3x, y[i-1] + dt * k3y, a, b, c, d)

  x[i] = x[i-1] + dt/6 * (k1x + 2*k2x + 2*k3x + k4x)

  y[i] = y[i-1] + dt/6 * (k1y + 2*k2y + 2*k3y + k4y)

# Plot the results for NakedZoology

plt.plot(t, x, label='Prey')

plt.plot(t, y, label='Predator')

plt.xlabel('Time')

plt.ylabel('Population')

plt.title('Predator-Prey Population Dynamics (Lotka-Volterra Model)')

plt.legend()

plt.grid(True)

plt.show()

# Print a message about the chaotic behavior mentioned above

print("The complex dynamics of the predator-prey system exhibit characteristics of a chaotic system, including sensitivity to initial conditions and long-term unpredictability.")




3.3 代际和环境适应

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对种群的遗传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种群的适应性发生变化。这种适应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受初始条件的影响显著,具有混沌特征。环境、气候变化,栖息地的变化等环境因素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和适应性,使得后代的特征和行为模式充满不可预测性。


这种代际间的动态变化展示了混沌系统的关键特征,即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和长期行为的复杂性。代际变化通过遗传的交流又作用到亚细胞结构,体现出了生态系统生物群体组分作为一个共同整体的反馈结构。


基因的适应性变化不仅影响个体和种群的表型特征,还通过影响细胞内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影响到个体的生理状态。适应性突变可能改变蛋白质的功能,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路径和信号传导网络。这些细胞内的变化通过影响个体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进一步影响到种群的动态和适应性。



结语

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不同生物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上,还包括个体间、细胞间以及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这些多层次的反馈结构形成了一个高度复杂和动态的系统,使得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适应能力。然而,这也使得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充满了不可预测性。


在总结这些复杂现象时,我们可以看到,混沌生物学为理解和解释生物系统中复杂的动态行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框架。通过研究群体行为的反馈结构,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揭示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复杂动力学机制。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深入探索这些群体行为中的混沌现象,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张建树,菅忠,于学文. (2006). 混沌生物学 Chaos in biology(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多“分享”,快“更新”,常“在看”,不“失联”

开放动物学
认识动物,了解自己。 Discover Animals, Understand Yourself.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