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益民教授
茅益民教授
彭永德教授
GLP-1受体激动剂自上市以来已近20年,其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短效药物,逐步过渡到长效药物,例如每周仅需给药一次,但大部分仍然是单靶点作用的药物[4]。近年来,GCG与GLP-1联合的双受体激动剂,已成为代谢疾病药物开发的热点领域。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顾名思义,可以同时激活GCG受体和GLP-1受体。在过去,GCG的主要作用被认为是升高血糖,这是基于其生理功能的传统认知。然而,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GCG受体与GLP-1受体激动剂的联合应用不仅能抵消单纯GCG受体激动所引起的血糖升高效应,还能为代谢异常患者带来糖代谢和脂代谢等多方面的综合改善,并对脂肪肝及其相关的肝脏纤维化展现出明确的治疗获益[5,6]。
一项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小鼠模型中进行的研究,旨在评估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改善肝脏纤维化的作用。该研究使用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持续6周,评估肝内纤维化等情况。纤维化通过肝脏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的总含量来评估[5],α-SMA是肝星状细胞激活的重要标志。研究结果表明,在MASH小鼠模型中,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显著降低了肝纤维化程度。具体表现为:肝脏胶原蛋白含量降低、α-SMA和天狼星红染色(PSR)减少、羟脯氨酸水平下降,以及与炎症和纤维化相关的基因表达下调。与GLP-1受体激动剂相比,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在改善肝纤维化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这表明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能够改善肝脏纤维化,可能会成为MASH的潜在治疗药物。
另一项在经活检证实的饮食诱导肥胖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DIO-NASH)中进行的研究,同样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该研究使用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持续12周,结果表明,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治疗可著降低炎症标志物和纤维化标志物的含量。与治疗前相比,低剂量和高剂量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治疗组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活动评分(NAS)分别降低了32%和61%,纤维化阶段至少降低1级,而对照组无改善[6]。
茅益民教授
彭永德教授
茅益民教授
彭永德教授
茅益民教授
彭永德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学科主任、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主任、骨质疏松症联合诊疗中心主任 长三角糖尿病联盟主席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基础学组组长 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常委 《上海医学》及《Current Medicine》副主编 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茅益民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脂肪性肝病诊治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专业网络平台“HepaTox”创始人;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专项课题首席专家; 国际医学组织理事会(CIOMS)药物性肝损伤工作组国际委员; 欧洲DILI前瞻队列研究国际协作组成员;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顾问;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组长;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性肝损伤防治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毒理学会临床毒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肝病专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