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 3999 字,时长约9分钟
· 本文来源:刘胜军大局观(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置顶推荐:
我是刘胜军,关注我,拥抱“大历史观”和“政治经济学”,走出“大变局抑郁症”。
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李峰在毕业典礼发言的发言因为一句话火了:
• 作为金融从业人员,或者在企业从事投融资工作,我们不但不应该有羞耻感,而应该深感自豪。
如果不是最近几年金融业的持续降薪、爆雷,很难想象“不应该有羞耻感”的想法会出现在“形象一贯高大上”的金融业。
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有它的阴暗面。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究竟如何全面看待这个行业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如何回应社会舆论的质疑?
一、金融业究竟创造了什么价值?
人类社会在演进的过程中,有几次关键的跨越:社会分工、市场经济、股份制、信用货币。
在实物货币(黄金、白银)时期,实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很容易受到“货币不足”的限制。19世纪的“金本位”导致严重的通货紧缩,抑制了经济增长。
现代金融业的出现和发展,对经济增长意义重大:
1、信用货币促进了社会交换,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2、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帮助企业突破自有资金的瓶颈约束;
3、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帮助创业企业获取更多资源度过危险期,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也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效率,投资者可以分享上市公司成长带来的价值增值;
4、保险的本质是互助,可以整合社会的力量去帮助遇到“天有不测风云”的个人,使其得到救助渡过难关。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在《求是》刊发题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文章指出:
• 在西方国家发展进程中,以现代商业银行、现代资本市场、现代投资银行、创业投资体系为特征的金融革命推动了人类三次工业革命,为西方国家现代化提供了金融支持。
这是对金融业价值的充分肯定。
二、金融业的毛病也不少
金融业的朋友先别得瑟。金融业的确很重要,但问题也不少:
1、步入信用货币时代后,货币超发成为常态,带来通货膨胀,放大了经济波动,冲击人民生活;
2、货币和金融业加快了财富再分配,制造了新的不公平,《21世纪资本论》指出的资本回报率r大于经济增长速度g,说的就是这一问题;
3、在动物精神的驱使下,恐惧和贪婪推动“金融周期”和资产泡沫,导致金融危机频发,时常伴随对民众财富的洗劫。美国在上个世纪的“大萧条”、日本失去的30年、2008年次贷危机,都是惨痛的教训。著名学者明斯基提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金融周期是难以克服的,金融危机必然周期性地叩门。
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在《求是》刊发题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文章指出:
• 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下,金融资本暴露出明显的垄断性、掠夺性和脆弱性,不仅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而且屡次引发经济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后的“占领华尔街运动”
原英国金融服务局局长特纳在《债务与魔鬼》一书中点出了现代金融业的矛盾性:债务是危机之源,但人类却又离不开债务。所以,人类必须学会如何与债务这个魔鬼共舞。
三、中国金融业问题更多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金融业一方面发展还不充分,但另一方面又存在诸多问题,这是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的。
1、中国金融业过度膨胀: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5年达到8.4%的峰值,比以金融业发达著称的美国还要高。这不是因为我们的金融创新做得好,而是因为脱实向虚和资产泡沫导致的不合理结果。
2、中国金融业反客为主:金融业的英文翻译是“金融服务业”(financial services),它原本是为服务实体经济而生。然而,根据麦肯锡的研究,中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经济利润”之比为8:2,美国则相反为2:8。如此一来,就出现了实体经济为金融业打工的局面。长期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家银行,大概就是因为大家觉得金融业赚钱太容易了,实体经济太艰辛和憋屈了。
3、中国金融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将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这是金融的基本功能。就此而言,中国的金融业是不及格的:1)融资难、融资贵长期困扰民营企业;2)国有部门只创造1/4GDP却占有2/3信贷资源;3)中国股市长期与中国男足并列,价值创造功能低下。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意味着每年数亿万亿计的社会损失。
4、资产价格泡沫:金融效率的低下,导致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货币以维系经济增长,这进而产生了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2008年次贷危机后,M2/GDP比重一路攀升,房价越来越泡沫化。房地产已经成为脱实向虚、社会阶层固化、消费率偏低等一系列问题的策源地,并酝酿巨大的金融风险。
央行行长潘功胜撰文指出:
•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规模大、活力强。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高,融资结构有待优化,一些企业低效占用了大量金融资源。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当然,中国金融业的问题,主要原因不在金融机构本身。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发育不成熟、监管制度不完善、公司治理不健全、法治水平还有待提高等等。但是,金融机构绝对没有理由沾沾自喜、自鸣得意,以为自己贡献很大很了不起。
四、“金融精英论”的含义
长期以来,金融业被视为“皇冠明珠”,高学历人才、海归精英趋之若鹜,金融从业者的高薪更令社会艳羡。久而久之,不少金融从业者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这种特殊论和优越感导致两个后果:
1、金融业对“高薪”视为天经地义。一些基金公司业绩目不忍睹,但基金经理薪酬依然高的令人乍舌。还有一些公司大发工资奖金,中金公司员工平均薪酬一度高达116万元/年。笔者不反对高薪,但高薪应该是对价值创造的奖励,而不能成为旱涝保收的福利。有人说高薪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是,市场从来都是不完善的。很多金融机构看似“市场化”,实际则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insider control)。“存在即合理”的观念是很天真的。
巴菲特可谓全球最牛基金经理,也因此成为全球巨富。但为何没有人说巴菲特赚的钱太多太不合理?因为巴菲特为投资者创造了令人心服口服的价值!很多人不知道,巴菲特年薪只有10万美元,而且40多年来一直没有加薪。
2、一些金融机构高管,手握金融资源配置大权,对实体经济企业家的财富“羡慕嫉妒”,导致心理严重不平衡,数百万年薪依然觉得对不起自己,肆无忌惮贪腐。 以赖小民、刘连舸、范一飞、田惠宇、王滨、胡怀邦、李晓鹏、顾国明、张红力、刘逖、朱从玖为代表的金融大案,可谓触目惊心,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令人叹息。
2023年2月,中纪委网站刊发题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
• 坚决摒弃“例外论”、“特殊性”、“优越性”、“无关论”、“业务需要论”等错误论调,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西方看齐论”等错误思想,整治过分追求生活“精致化”、品味“高端化”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纠治行业“潜规则”和不正之风,铲除“破窗”效应、“法不责众”心理和“比烂”心态,不断加固金融和央企领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堤坝。
2024年1月1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上的讲话应该让金融从业者猛醒过来:
•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五、客观看待金融业眼下的大变局
毫无疑问,金融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金融从业者必须冷静、客观看待这一变局。中央采取的措施不是否定金融的重要性,不是限制金融业的发展,而是为了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引导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几点判断与金融从业者诸君共勉:
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这一点不可能改变。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业在效率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差距就是发展潜力、成长空间。要坚定对金融业发展前景的信心,要昂首挺胸做人。
2、对金融业而言,“金融回归本源”是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金融业的发展,应通过服务实体经济来实现,本末不能长期倒置。金融业对实体经济应该心怀敬畏与感恩,而非高高在上。
3、中国的金融业存在“虚胖”是没有疑问的。因此,需要减肥,去掉不健康的赘肉。减肥的过程,不会太好受,要忍一忍。
4、金融机构(尤其是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普遍高薪肯定不合理,薪酬应该与贡献、技能密切挂钩,这是常识。一家基金公司的秘书,凭啥能拿比一家制造业企业的秘书高出很多倍的薪酬?一些业绩糟糕的基金经理,凭啥照样高薪?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必须纠正。
5、抑制房地产泡沫化是一场宏大的变局,与房地产关联度最大的就是金融业。金融业要做好调整和适应房地产新格局的准备。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
6、中国的金融业,一方面市场化程度还需要持续提高, 另一方面监管规则需要不断优化调整。这种不同方向的力量相互碰撞,会带来一些认知上的冲击。记住,有时候调整是为了“再出发”。
7、要极其重视下面这几句话的政策含义:1)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2)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3)必须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西方金融发展道路的显著区别,是金融工作人民性的充分体现;4)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
总之,要提高站位、调整心态、拥抱变化。
用大诗人刘禹锡那句诗来描写当前的中国金融业,再合适不过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旁边有很多船经过,发病的树木旁边又长出很多茂盛的树木)
刘胜军
政治经济学+大历史观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刘胜军微财经创始人
致公党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首席专家
著有《下一个十年》
山东·菏泽·定陶人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
请添加微信:tina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