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叙事中的中金女员工

文摘   财经   2024-07-08 00:00   上海  

· 全文共 4999 字,时长约9分钟

· 本文来源:刘胜军大局观(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置顶推荐:

做人不能比亚迪,做事切勿拼多多

一个国民级的问题:房价触底了吗?

高层密集发声,一场金融大变革扑面而来


我是刘胜军,关注我,拥抱“大历史观”和“政治经济学”,走出“大变局抑郁症”。




中金女员工意外离世,引发的关注令人关注。

这件事之所以引发这么多的议论,背后一定存在“社会共情”,也就是说,很多人都或许心有戚戚焉。网上各种传言难辨真假,真相或许永远无法知道,因为这涉及个人隐私。但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真相究竟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会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件事。

有人说讨论这件事属于“吃人血馒头”。其实不然。一个年轻生命的悲剧,无论什么原因,倘若都不能引发社会的反思和讨论,社会岂非过于冷漠?那才是更大意义上的悲哀。‍‍‍‍‍‍‍‍‍‍‍‍‍‍‍

诺奖得主席勒有本书很值得一读:《叙事经济学》。他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流行的叙事(潮流、观念、信念),这是叙事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在历史叙事发生转变的时期,个人会受到很大的观念冲击,能否及时调整和适应是重大的心理挑战。

举例而言:

——原来我们觉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主旋律”是天经地义的,但一夜之间就切换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原来我们深信《世界是平的》,现在再读这本书会被人嘲笑;

——原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则必须直面“共同富裕”的新现实;

——原来我们觉得高谈“爱国主义”显得眼界太狭隘,现在全世界都在强调国家利益......

中金女员工的悲剧,之所以引发强烈的社会共情,背后则是宏大的历史叙事将我们所有人联系在了一起:

叙事1:房地产超级大牛市的终结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由此延伸到“房屋所有权”,进而出现了“买房才能结婚”的观念和习俗。从单纯经济学和投资的角度看,这当然是非理性的。经过20多的年的房价大牛市,房价过高已经是客观现实。买房不如租房划算,这是经济理性。然而在传统观念以及“房价不会跌”的思维惯性下,还是有不少人“超越收入水平”去买房,甚至出现了“六个钱包”凑钱买房的现象。‍‍‍‍‍‍‍‍‍‍‍‍‍‍‍

2015-2020年中国居民负债率的急速上升,背后对应的就是加杠杆买房。‍‍‍‍‍‍‍‍‍

但问题是,天下没有永远的牛市。房价过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难以承受之重:脱实向虚、社会阶层固化、躺平甚至生育率下滑,都与高房价有关。这是2020年以来新一轮房地产调控的出发点。

最近几年的房价下跌、烂尾楼、开发商大面积爆雷,逐渐消解了“房价不会跌”的市场信念。

祸不单行。三件事同时发生了:1)“三条红线”对房地产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2)随着疫情冲击和经济增速下滑,这几年裁员、降薪事件不断发生,不少人收入下降;3)房贷是刚性的,虽然房贷利率下调了,但当初贷款的金额不会变。

结果,一些原本还得起月供的人,可能因为收入的下降而变得很困难,甚至被迫断供。针对这一问题,最近一些银行对部分“存量房贷”推出了先息后本方式,有的银行月供本金低至1元,有的银行最长可10年不用还本金,以减轻购房者当下的月供压力(代价是长期的还贷压力会更大,即先甜后苦)。

为稳定楼市,“5.17新政”降低首付、取消利率下限,这是宏观层面必要的。但从每个个体而言,依然要汲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次贷危机的本质就是一些人超越自己能力去借债买房。

我们必须承认,在新冠疫情、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人口老龄化和三条红线多重因素叠加之下,房地产转折点终于到来了

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房价不可能一直涨,但当这一天终究到来时很多人还是手足无措。

房地产不是一个单纯的行业问题,它也是经济问题(就业)、金融问题(房地产是金融危机之母)、社会问题。可以说,房地产大牛市的终结,将深刻影响未来几十年的中国经济社会乃至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这是我们所有人需要面对的新的叙事。

叙事2:金融回归本源

过去几年,是金融业的多事之秋。金融业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限薪,而是一场全面的调整和转变。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吹响了“金融回归本源”的号角。此后的几年,我们见证了:‍‍‍‍‍‍‍‍‍‍

——十九大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

——2018年“去杠杆”冲击波;

——p2p灰飞烟灭;

——蚂蚁金服IPO紧急喊停,平台经济反垄断出台;

——房地产“三条红线”横空出世,最大房企恒大轰然倒地(许家印十诫:他刷新了中国造假记录);

——金融反腐:赖小民被处死刑,是金融反腐的标志性事件。‍‍‍‍‍项俊波、姚刚、金融界大鳄肖建华、吴小晖、朱从玖、杨家才、刘连舸、田惠宇......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强调,“做好金融反腐和处置金融风险统筹衔接”;

——拥有“四大财富公司”的中植系破产,资不抵债逾2000亿

......

2014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指出: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

•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

•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在《求是》刊发题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文章指出:

• 在西方国家发展进程中,以现代商业银行、现代资本市场、现代投资银行、创业投资体系为特征的金融革命推动了人类三次工业革命,为西方国家现代化提供了金融支持。但同时,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下,金融资本暴露出明显的垄断性、掠夺性和脆弱性,不仅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而且屡次引发经济金融危机

• 不切实际的乱创新、伪创新,只会酿成巨大风险和损失。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 金融是“国之重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牢固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平衡好功能性与营利性的关系,坚持功能性是第一位的

这是金融业一场规模浩大、仍在持续展开的大变局。这场变局的核心有两个关键点:

1、市场出清

2、金融业再定位

金融业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叙事3:共同富裕

不仅如此,金融大变局也和另一个宏大叙事有关: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全面脱贫,但贫富差距的扩大成为新的难题。中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的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但是不均衡、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 可见,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命题。不仅如此,中央对实现共同富裕还有一个基本判断:这件事急不得也等不得。言下之意,必须现在就行动起来。

就贫富差距的扩大而言,有两个行业至关重要:1)房地产;2)金融业。

房地产的重要性在于,居民2/3的资产集中于房地产,房地产成为社会阶层固化的重要推动力。很多年轻人躺平,主要就是一线城市的高房价所导致的。

金融业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金融从业本身的高薪,更在于金融业手中掌握配置资源的权力。这项权力至关重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被判处死刑的赖小民涉案金额达17.88亿。中植系破产,资不抵债逾2000亿。

这几年金融业降薪成为持续发酵的社会关注点。这是金融业面临的一场大变局。虽然从全社会来看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并不多,但金融业的一举一动影响到几乎每个人的利益。谁没有金融资产?谁不和金融机构打交道?

长期以来,金融业是令人艳羡的高薪代名词。其中,中金更是处于风口浪尖。2020年,中金公司人均应付薪酬为123.98万元,排在行业第一。2021年降至116.43万元,2023年70.04万元,累计降幅为39.84%。这是平均降幅,一定有些人的降幅比平均数更大。

要理解这一点,就要问一个灵魂深处的问题:金融业高薪合理吗

答案是否定的:1)金融机构的高利润,一方面来自金融牌照的稀缺性,另一方面来自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大而不倒”的不公平——即平常拿高薪,出了问题纳税人埋单。2)一些基金管理公司的收入和业绩不挂钩,出现了基金严重亏损而基金经理仍旧高薪的荒谬现象,这是极其不合理的制度设计;3)金融机构的非专业岗位(例如行政、人事)与其他行业的类似职位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更没有理由拿高薪。

金融业的收入来自实体经济。因此,金融业的过高薪酬,意味着实体经济的高成本。而且,精英荟萃的金融界,聪明人太多,在利润驱使下,不断推出“金融创新”,最终走向了自娱自乐、脱实向虚、资产泡沫的格局——美国次贷危机就是这么搞出来的金融业高薪之谜:如何破除“金融精英论”?)。

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美国2011年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正是民众对金融界不合理高薪的愤怒达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问题是,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具有最高话语权,控制了游戏规则的制定。因此,奥巴马在次贷危机后试图为金融机构“限薪”,但最终不了了之。

对美国倍感失望的《21世纪资本论》作者皮凯蒂将希望寄托在了中国身上,他指出:

——相对而言,中国原则上可以凭借强有力的中央统一领导体制和高层领导者的反腐和促进公益的决心贯彻累进税制,免于游说集团的压力和竞选政治献金带来的束缚......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中国会从诸多矛盾之中找出一条独一无二的决定性道路,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历史自会开创新的道路,往往就在最出人意料之处。

2023年2月“破除金融精英论”出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第十三审查调查室公开发表文章称:

——坚决摒弃“例外论”“特殊性”“优越性”“无关论”“业务需要论”等错误论调,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西方看齐论”等错误思想,整治过分追求生活“精致化”、品味“高端化”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纠治行业“潜规则”和不正之风,铲除“破窗”效应、“法不责众”心理和“比烂”心态(破除“金融精英论”进行时:金融业降薪潮来袭)。

------------------------

最后,谈几点总结:

第一,中央在2016年就提出“房住不炒”,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逐步感受到了中央的决心和意志力。靠炒房“躺赢”的时代结束了。年轻人在买房时应该转变观念,从能力出发,不透支收入水平。“租售并举”,未来很多家庭长期租房应该成为常态(只有上海豪宅卖得动,稳地产下一步怎么办?);‍‍‍‍

第二,不要按西方的标准来简单地对标中国。过去几十年,很多人习惯了“言必称西方”。但是,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学术界、金融界应该改变“一切向西方看齐”的认知,学会从国情出发思考问题,这是一场艰巨的“认知革命”;‍‍‍‍‍‍‍‍‍

第三,要学会忘记过去的经验。现在世界秩序正在深刻重构,中国经济也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这是一场深刻的“逻辑重构”。逻辑重构的起点还是那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逻辑重构的背景下,既往的成功经验很可能成为错误。教培产业过去被风投视为“黄金赛道”,为何一夜之间倾覆?逻辑重构。恒大过去几次加杠杆都赌对了,最后一次赌错了。为什么?因为许家印没有意识到宏观层面的逻辑重构的力量之强大;

第四,世界大变局仍在加速演进,远未触底。物极必反,阴阳循环,这是宇宙的自然规律。每个人都应调整心态,降低预期,适者生存。降低预期,不等于躺平。该奋斗还是要奋斗,这是生活的意义。但是过高的预期,会带来过大的压力和不必要的痛苦。要有底线思维,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任正非、万科提出的“活下去”,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每一个个人。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多读书比什么都重要。要多读历史,多政治。读书可以帮助形成合理的认知。“你只能赚认知以内的钱”,这是一个深刻的道理。认知不仅决定你的事业,更决定你的幸福。




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历史画卷正在徐徐打开。
加入“秘境追踪企业家游学”,
携手穿越世界政治经济迷雾,
走出“大变局抑郁症”,
不负大美中国,
追寻大美与真知,‍‍
做不确定时代的明白人。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政治经济学+大历史观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刘胜军微财经创始人

致公党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首席专家

著有《下一个十年》

山东·菏泽·定陶人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请添加微信:tina711


刘胜军大局观
传播市场经济理念,培育商业领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