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第3课:回顾原生家庭的伤痛,重新认识自己

文摘   2024-12-10 21:01   天津  
新时代女性成长教育平台



我们今天一些行为,情绪,包括我们的想法怎么来的,都是来自于我们童年经历的那些事儿。


如果这个事儿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积极的感受,比如让我们感到开心、幸福、快乐,在这个感受之下我们一定会做一个积极的决定,这个决定就形成了我们的认知,就是我们的想法和看法


积极的认知会对我们的一生都有积极的帮助和保护作用。


同样的道理,如果这个事儿带给我们的是比较消极的、痛苦的感受,比如感觉到自己不被爱、被抛弃,感觉到恐惧,那它对我们就是一个童年创伤事件,就会形成一个消极的认知。


创伤事件不一定说是打得皮开肉绽,受很重的伤,有非常恐惧的经历才叫创伤


不是这样的。


哪怕是爸爸妈妈不经意的无意识做错的些事情,说的些话让我们受伤了,让我们感觉不被他们爱,感觉被他们嫌弃,感觉可能要被他们抛弃……所有这些让我们感受不好的事情都叫做童年伤害。


比如今天妈妈莫名的没给我好脸色,一整天都黑着脸对我,让我心里很难过。


比如,放学回家家里没人,进不了屋,蹲在门外的那种孤独感、被抛弃感和恐惧感。


这些都是会对我们一辈子产生着不可磨灭影响的创伤事件。


每一个创伤事件下我们都会做出一个决定,只是这个决定有时候我们觉察到了,有时候没有觉察到。


尤其是伤痛事件下做出的决定,在当下它会保护我们,但是基本上不太适用于成年,甚至都是,长大之后按照错误的决定去生活,肯定不会顺利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


比如,放学回家看到妈妈坐在沙发上哭,你就问妈妈怎么了,妈妈抱怨说“别人的爸爸一下班就回家,你爸爸下班总是不见人影,不着家,太不负责任了”。


你看到妈妈哭得那么伤心,你也很难过。在那一刻,你就做了个决定“我长大了一定要找个一下班就回家的老公”


这个决定好还是不好,就看长大之后的实际情况。


如果你找的老公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经常加班甚至经常出差的,那么就跟你内心的决定冲突了,你就会认为这个人下班不回家,不陪我,就是不爱我。


那么夫妻两人就会因为加班或晚回家这个事发生很多的冲突。


所以,情绪上来的时候,我们要去觉察情绪背后的感受,通过感受去觉察认知和想法,然后再去想这个认知和想法是来自哪里。


如果是从小就形成了,就要去回忆对应的小时候经历了什么事儿,那件事儿发生的时候,我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


如果是不开心的,在那一刻我形成了今天的认知,这个认知有可能就是错的,我今天有可能就要去更改它。


如果是在一个很快乐的感受之下形成的认知,那个认知就有可能是正确的。


所以,认知的对和错跟我们小时候经历的事儿是让我们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有很大的关系。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童年幸福就意味着他的爸爸妈妈都很开心,爸爸妈妈感情很好,爸爸妈妈对孩子特别的温暖,有爱心,有耐心。


一个童年幸福的人,基本上他建立的认知和三观就会比较正确。


相反,一个童年不幸的人,比如爸爸妈妈老吵架甚至打架,或者妈妈总是跟奶奶有矛盾,爸爸总是跟外公外婆有矛盾,自己总是被责骂,总而言之就是小时候生活的家不清静,矛盾重重。


这种童年不幸的人,成年后他的认知、三观就会有一部分存在着偏差。认知一旦形成偏差,他的情感就会出现问题,他的情绪就会出现问题,他的行为就会出现问题。


尤其是青春期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表面上看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他养育人的问题,要么是养育人自身的性格问题,要么是养育人的关系问题,比如爸爸妈妈关系不好。


一个童年幸福的孩子,就是他的养育人能很好的爱他,关注他的感受,经常让他处于一种开心、快乐、幸福、满足等这种积极的情绪之下,那基本上他的人格是发展得不错,进入青春期他不会让家长那么头疼。


所以说,12岁之前的童年是否幸福,决定孩子进入青春期的行为是有偏差的还是正常的。


而一个孩子12岁之前幸不幸福取决于他养育人的性格和三观。


所以,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家长一定要有个认知就是,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一定是孩子的抚养人出现了问题。


抚养人身上的问题无外乎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抚养人的性格是不是温暖,有爱是不是暴躁、冷硬?


暴躁的、又冷又硬的抚养人培养出来的孩子,他就会有一定的童年伤害。


如果孩子在12岁之前被骂、被批评、被打这种伤害经历得多了,这个孩子进入青春期他就会出问题,那我们就知道了,这时候作为为家长不要一味的责备孩子,真不是孩子的错,错在我们自己那儿,我们就改我们自己就好了。


但是这个改不是那么容易。


很多家长会想,改变之前我会批评孩子,我现在练习着不批评;之前我控制不住会打孩子,我现在练习着管理好自己别动手;之前我会无意识地流露出对孩子的嫌弃,现在我要有意识地管理自己,我要接纳孩子,我不能对孩子流露嫌弃。


但是家长会发现,明白归明白,但是他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


因为这些决定以后怎么改变的计划都只是在行为层面的改。而行为层面是最外层的东西,内在的认知没有改变,我们是很难有动力坚持改变下去的。


这就好比,因为某个疾病导致皮肤溃烂,这个溃烂的病根儿并不在皮肤上,而是在某个脏器上。


如果不管脏器的疾病,只专门在皮肤溃烂的地方擦药,那是没用的,治不了根,溃烂会反复,最后可能到了这只胳膊都保不住的地步。


同样的,对于我们这些家长在日常育儿当中,我们要想真正的改变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改变面对孩子时的情绪,或者真正改变我们的行为的话,跟自己较劲是没有用的,你会发现你根本管不住自己。


因为治标不治本。


这个本去哪儿找?


去你的童年,去你的原生家庭,去你18岁之前跟你的养育人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你跟他们之间都发生了什么?他们都怎么对你的,你目睹了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儿?


咱们借一个案例来理解,


一个上初二的女孩子,突然不上学了。


这个孩子呢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她跟着妈妈,起因是爸爸出轨。


她妈妈始终没有从这段婚姻里走出来,总是在她面前抱怨“是爸爸不好,爸爸不负责,爸爸对妈妈照顾不够,对你的关爱不够”。


妈妈就一直处在一个非常强烈的受害者情结的状态,一直在孩子面前去抱怨她的爸爸。


虽然说这个小女孩跟爸爸其实接触得并不多,一个是父母离婚的时候她很小,对爸爸没什么印象,离婚后和爸爸一年就见那么几次面。


但是每次见面爸爸对她都挺好,该买东西买东西,该陪她玩陪她玩,该给生活费给生活费,从来也不责骂她,也不批评她。


尽管如此,因为这个小女孩天天听妈妈说爸爸怎么不好,爸爸怎么不负责任,她慢慢的就认定她爸爸是个坏男人,爸爸不爱妈妈不爱她,不负责,反正各种各样的负面标签就贴给了爸爸。


关键是妈妈在抱怨爸爸的时候还说了一句话“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这个小女孩就把这句话记到心里边去了,于是她开始对男性表露出极大的敌意。


等这个小女孩上了初中后就进入青春期,她就非常冲突。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是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的,这是很正常的,她一方面观察异性,对异性好奇,另一方面她又不停的回想起妈妈的那句话“男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于是她就出现一个症状,她会首先关注男性,之后就想方设法从男同学身上找到毛病,找到男同学不好的部分,然后去攻击那个男同学。


她突然不肯上学的直接原因就是她被班上的一个男同学打了。


为什么打呢?


坐她后面的男生是班上的一个学霸,这个男生除了做完老师上课布置的作业,还经常自己找一些题来刷。


某个午休的时间,别的同学都在玩、聊天、说话,这个男同学就坐那做题,也没招惹这个女孩,可是这个女孩,就因为她对男性充满敌意,于是她就开始跟这个男同学找事儿。


她就对这个男同学说“你真有病,数学有什么可做的,你天天做数学,你真有病”。


这男同学就挺生气的,因为他是个学霸,他一向都以“我学习好,受到老师同学的喜爱”为傲,结果突然来个同学说他做数学题有病。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都挺容易激动,所以这个男同学就打了这个女孩。


男同学打她的这个行为更加让这个女孩认定了“男人不是个好东西”。


于是她就跟这个男同学拉扯上了。拉扯的时候,因为是夏天,穿的衣服比较少,女孩腰部就有一些暴露,就被其他的男同学集体起哄嘲笑。


就这么一件事儿,让这个女孩一下子就感受到极大的屈辱,她就更进一步认定男人不是好东西,不仅这个男同学不好,全班男同学都不好。


于是她就情绪崩溃了,回到家里就跟妈妈说“我不上学了,这个学校里的男生都太坏了,他们都欺负我,我不上学了”。


她妈妈一听说她不肯上学,情绪也很激动。


她妈妈在那一刻没有想到帮孩子,她脑海里想的是“你爸爸对我就不负责任,我这辈子已经靠不上你爸了,只能靠你,你就得好好读书考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有个好收入,我晚年才能靠你,你现在才初二就不上学了,那我这辈子靠谁?”


这是她妈妈的认知。


然后妈妈就愤怒了,也把孩子给打了。


其实这个孩子一开始也没那么严重,她只不过是在学校里被男同学嘲笑后有一个情绪爆发,说不上学了,并不是她真的就不能上学了。


她只是一个情绪的爆发,表达着她的不满,没想到妈妈打了她,妈妈的行为才是最终把这个孩子给伤到了,于是这个孩子就彻底不上学了。


然后妈妈就带孩子到医院诊断,青春期抑郁症。


看上去是孩子的问题,是跟男同学关系处不好的问题,实际上是什么问题?实际上是妈妈的问题,对吧?


妈妈不断的在孩子的耳边灌输着“男人不是好东西,你爸爸怎么坏”,不断的在给孩子做仇恨教育。


姐妹们,我们要知道,我们对孩子多做爱的教育,孩子才会变得安全感很高。如果我们对孩子有很多的仇恨教育,孩子就会变得敏感自卑,内心会有一些不善良的东西。


因为有恨,我们的心就那么大,恨进去了,爱自然就进不去。


所以这个妈妈就是在孩子的心里注入了太多的仇恨,导致这个孩子跟外部世界的敌对。一旦她在外部世界受到了一些挤压,孩子就要退回来。


那怎么办?其实,真正需要疗愈的是这个孩子的妈妈。


要去看看这个孩子的妈妈跟爸爸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们要想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你光看这个人当下他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没有用,因为你看不透,要想看透一个人,就得了解他的父母,了解他的童年经历。


这个孩子的妈妈,她的原生家庭是一个多子女家庭,她排在中间又是个女孩,所以被父母忽视,因此这个妈妈就特别渴望长大了找一个爱她疼她的丈夫。


因为她的父母没有很好的照顾她,没有很好的陪她,也没有很好的关注到她的心理感受。


她就把童年的这些创伤和遗憾都带到婚姻里,希望她的丈夫可以弥补、可以疗愈她。


因为她在原生家庭里被爸爸妈妈忽视,所以她对婚姻有过度的高期待。


不仅如此,因为童年里她的爸爸妈妈整天吵吵,吵急眼了还会动手打,她从小就目睹了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就是吵架打架,


所以她也就学会了吵架和打架,别的都没有学会,没有学会沟通,没有学会表达爱,没有学会去关怀和关注对方,只学会了抱怨、指责,吵不过就上手。


这是女孩妈妈在原生家庭里学来的,于是她到了婚姻里,也用她学来的东西来面对她的丈夫。


大家想一想,她既希望她丈夫对她有高浓度的爱,同时她给丈夫的又不是爱,而是抱怨、指责、批判、吵架和动手。


她的丈夫纵然很爱她,可是她用消极的方式与丈夫互动,过不了几年就会消磨掉丈夫对她的爱,对吧?


我们在学亲密关系的课程里知道了,夫妻之间每做一件伤害关系的事情,需要做五件积极的、有利于关系的事情,才可以抵消那一件伤害关系的事情带来的破坏力。


她和丈夫之间的爱就是这样在一次次消极的互动中消磨没的,因此她在婚姻里不停地看她丈夫不顺眼,觉得丈夫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这做得不好那做得也不好,还总是拿别人家的老公做对比,越对比就越不满意。


最后她发现老公出轨后一气之下就离婚了。


离婚之后就换成了在孩子面前不停的抱怨,抱怨孩子爸爸不负责任。


其实这个妈妈是没有觉察到她自己,她的觉察力太弱了,她只看到了别人做得不好的部分,她看不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错。因为看不到,所以她对婚姻的认知就出现了偏差。


虽然出轨这件事她丈夫负全责,但是婚姻走向破裂,夫妻两个人都有责任,这个案例里可能妻子的责任会更大一些,因为她不停的在挑剔和指责,不停的在吵架,再好的感情也经不住她这样的消磨,对吧?


但是她看不到,她只看到她的丈夫变得越来越糟糕,对她越来越不好,对她越来越不关心。她只看到了别人的不好。


继而她就产生了一个错误的认知“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并且,她把这个认知教给了她的孩子,影响了她的孩子,导致她的孩子跟男同学之间的这种敌对,最后引发了在学校的冲突。


这是导致孩子出问题的一个根本的原因。


所以,要想真正救这个女孩的话,首先女孩的妈妈要回到童年,要去重新认识她自己爸爸妈妈的冲突,修正她的一些错误认知。


原来这个妈妈因为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上她的原生家庭不富裕,养不起那么多孩子,所以她一出生就被父母送给别人家养,五六岁的时候又被养父母抛弃,送回给了她亲生父母。


因为跟亲生父母不熟,又被家里的姐弟欺负,


亲妈又不帮她,所以她对亲妈有憎恨,有敌意。


恨亲妈,主要就是恨三点:第一,家里三个孩子,为什么偏偏送人的是我,不送弟弟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不是大姐。


第二,为什么看着姐姐弟弟欺负我却不帮我,不保护我。


第三,因为我跟你不亲,所以你老看我不顺眼,老是对我非打即骂。


当她结婚后,她就把对亲妈的憎恨投射移情到了她婆婆的身上,对婆婆有一种敌意,觉得婆婆对她不好,老公又总是护着婆婆,所以在婚姻里她常常是跟婆婆吵完架接着就跟老公吵架。


然后就特别恨老公,离婚后整天在孩子面前抱怨,说爸爸不好,孩子受她的影响也认为爸爸不好。


其实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哪儿?在这个妈妈身上,是妈妈把原生家庭的伤痛带到婚姻里,导致婚姻没经营好,又给孩子传输了一些错误的三观,导致孩子青春期有一些心理问题。


如果这个时候,这个妈妈还没有觉察到她自己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不去做疗愈的话,那么她的孩子也会把这个伤害再带到下一代里去,这就叫做代际遗传的魔咒。


所以,如果我们今天想解决亲子关系,或是个人的成长,个人的情绪,个人的认知,最后可能都要追溯到一个源头,就是原生家庭,追溯到我们童年的那些创伤的世界里,在那些世界里一件事一件事的拿出来看。


只要在我们的记忆中能记得这件事,这件事一定对你今天有影响。


在这个梳理的过程中,把我们自己童年的创伤疗愈了,重新认识我们自己,我们才会成长,才能做到真正从认知和行为上去关爱孩子,去疗愈孩子。


如果我们在童年时期经常感受快乐的话,感受快乐的这种感觉通道就异常的发达。


成年后我们就会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能够看到别人的好,能够看到别人的爱,也能够感受到爱,并且感受爱的能力非常强。


而童年痛苦的人,因为从小感受痛苦、恐惧、忧伤、被抛弃,他感受这些不良感受的能力特别强,长大之后,凡是发生的事儿他都拿过来用这种感觉痛苦的通道去感受那件事儿,他就容易把一件很正常的事儿看得很消极很悲观。


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他就看不到好,他只能看到坏,他只能看到的都是不好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家长说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表扬孩子,我就看不出他有什么好,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地方。


可能是因为你的童年痛苦比幸福要多很多,所以你长大之后人就变得消极了,你看东西大部分都只看到它不好的部分。


你得把你童年让你痛苦的事儿一件件的拿出来捋,把你的情绪释放了,把认知调整了,你感受快乐的通道才能发展出来。





联系思姐


长按扫描二维码

或搜索微信号:marry257

添加思姐小助手微信



更多女神成长营介绍,点此查看



往期精彩回顾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第2课:安全感越高,个人能力越强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第1课:特别没有安全感,如何自救?
【遭遇背叛后,高段位处理冲突】第10课:谈判原则四:坚持使用客观标准

思姐笔记
作为女人,把这辈子活值了,就是我的目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