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献解读】城市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术   2024-11-10 00:00   新疆  


【每日文献解读】城市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以下是今日推荐的文献标题(原文链接、关键词等详细信息请见推文末尾):

 

城市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  要:教育支出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经济高速发展也能为教育支出提供重要保障。文章基于全国285个城市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PVAR模型对城市公共教育支出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同时构建长期增长模型检验了城市公共教育支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整体上,城市公共教育支出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第二,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看,在低于49010元(以2003年不变价计算)的中低人均GDP城市中,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但在高于49010元的高人均GDP的城市中,只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公共教育支出的单向Granger原因。第三,采用长期经济增长数据发现,城市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会随人均GDP的提高而逐渐降低。因此,应在进一步加大对低发展水平地区人均公共教育支出的基础上,加强省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统筹能力,促进省内和省际间城市公共教育支出的合理分配。


一、动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教育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因为教育不仅能通过社会直接投资或消费来影响经济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技术创新等方式间接对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动力也需要由以往的要素、投资驱动逐渐转为创新驱动,其中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无论是人力资本还是技术进步,都必须有良好的教育作为支撑,而教育支出又是优质教育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政府为促进经济复苏不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各地的财政收支压力明显加大,政府教育支出必然受其影响。因此,探究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背景



我国现有基础教育财政体制为“以县为主、转移支付、事权划分、省级统筹”,但由于县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支出数据不易获得,加之区(特别是地级市政府所在地隶属的区)与县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不易辨析,因此选择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一方面能够获得比省级单位更大的样本容量,增强分析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兼顾到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问题。

三、理论框架与假设



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够提升个体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加劳动生产率和经济产出。内生增长理论则强调知识和技术作为内生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而教育支出是积累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城市公共教育支出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模型,提出以下假设:首先,城市公共教育支出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即教育支出的增加可能会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反过来增加教育支出的能力。其次,这种关系可能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公共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可能更为显著,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这种作用可能减弱。最后,考虑到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可能随着人均GDP的提高而降低,本文还假设城市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些假设旨在探讨公共教育支出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结构来促进经济增长。

四、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设计主要从样本选择和指标测度两个角度进行。在样本选择方面,研究基于2007—2020年全国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覆盖了285个城市,不包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由于城市层面的教育支出数据从2003年开始逐步公布,且2007年起财政部对财政收支科目划分做了重要变更,因此最终采用的是2007—2020年城市层面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数据。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为各城市的人均GDP,城市人均GDP指数部分年份缺失的,按照所在省份的人均GDP指数来替代,数据均按照2003年的不变价计算。在指标测度方面,研究采用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来表示教育支出水平,同时选取城市的固定资本存量、人均财政支出、人均科技支出、劳动力数据、人口数据、外资直接投资数据、金融数据、产业结构等作为控制变量。固定资本存量采用张少辉等的方法进行估算,财政支出、科技支出、外商直接投资(FDI)、金融发展水平等均使用人均指标来表示,以考虑城市间人口的巨大差别。通过这样的样本选择和指标测度,研究旨在准确评估城市公共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这种影响的差异性。

五、实证结果




本文的实证结果揭示了城市公共教育支出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复杂关系。首先,整体上城市公共教育支出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表明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教育支出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经济增长又为教育支出提供重要保障。其次,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看,在低于49010元(以2003年不变价计算)的中低人均GDP城市中,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但在高于49010元的高人均GDP城市中,只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公共教育支出的单向Granger原因。此外,采用长期经济增长数据发现,城市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会随人均GDP的提高而逐渐降低。具体而言,人均教育支出每增长1%,增长率将提高0.00012—0.00013,而当人均GDP的对数大于12.13,即人均GDP超过185458.1元时,人均教育支出对增长率的作用将转为负向效应。因此,研究建议在进一步加大对低发展水平地区人均公共教育支出的基础上,加强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统筹能力,促进省内和省际间城市公共教育支出的合理分配。

六、结论




本文基于2007—2020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PVAR方法和增长回归方法对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在全国整体的城市层面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表示)和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呈现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且教育支出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滞后作用。第二,将城市按照发展水平划分区间后发现,在中低人均GDP(人均GDP低于49010元,以2003年不变价计算)区间,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依旧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不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Granger原因,而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公共教育支出的Granger原因。第三,采用增长回归方法,分组检验了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对城市长期人均GDP增长的边际效应,结果发现,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逐渐减小,这也符合Vandenbussche等(2006)对K-L之谜的解释,即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应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本文的政策建议主要有三点:首先,各级政府应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保教育经费的财政支出,进而提高劳动力质量;其次,应充分认识到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在城市层面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制定教育财政支出政策;最后,进一步增强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统筹能力,促进省内和省际之间城市公共教育支出的合理分配。借此缩小城市之间在财政教育支出上的巨大差距,保证财政教育支出的公平性;加大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逐步建立合理的教育财政体制和规范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城市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但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则不宜过度追求较高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




期刊:《教育经济评论》


关键词:公共教育支出;城市经济增长;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


题目:《城市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码住!!!】如何快速检索并下载外文文献


 教育论文写作投稿交流群来了!

【SSCI】教育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最新论文推送


2024年度教育学SSCI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人文社科论文速览
教育中英文顶刊论文速递 + 每日教育C刊论文速递 + 精选文章讲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