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阿浩的第 987 期分享
作者 l 微月 编辑 l 阿浩
来源 l 微月在读书(ID: weiyuegogogo) 分享 l 阿浩(ID:716223201)
01 我们不需要全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
有些人读书很在意形式上的完整,读完一本书,一定要摘录大量笔记,梳理知识脉络。
周岭读书时,从不做思维导图,也不刻意梳理知识框架。他只做一件事:寻找触动点。
他会在触动自己的语句旁边做标记,写下大量思考,过几天再回顾,哪里对自己最有用。
书中提到:“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圈,离这个圈太远的知识,哪怕很深刻,也难以被吸收。
那些最让你动容的点,往往与你的需求最为接近,这样的内容,够一够就能理解,更容易消化。
一本书的内容很多,哪怕你逐字逐句地读,也不可能全盘皆收。
与其什么都想记住,最终什么都记不住,不如只关注触动点,争取化为己用。
02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03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04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多次反思自己,改进不足之处,人进步就快。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连续6年每天花2小时进行反思晨修,这给他掌握知识带来极大的好处。
2017年,周岭连续写了160天反思日记,开立了自己的公众号。《认知觉醒》出版前,已经坚持写反思日记1000多天。
通过每日反思,他想明白很多模糊的问题,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也变强。
我是今年元旦开始写“反思日记”的,每天记录自己做的事,并有意识去优化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比如,有天晚上我跟老公因为一件事情拌嘴,感到不开心,就写日记到0点抒发情绪,第二天早上起不来,影响论文进度。
那天我就把这件事写进“反思日记”里,定下一条规则“下次生气先按时睡觉,第二天起来再写日记”。
每日反思,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时刻保持觉察,吸取经验,促使进步发生。
05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周岭提到,成长中有个悖论:“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有读者问我:“微月,我也想写作,该怎么开始?”“写作能挣钱吗?写多久能挣钱?”
我一般会说先看写作书籍,了解一下方法和技巧,建议尽快开始写。
至于能不能挣到钱,写多久能挣钱,要看你账号能不能做起来,变现方式如何,具体说不好。
大多人听完感叹一声:“我看写作很难,那还是算了”。有的会说:“我先去看看书,空了再写”。
结果,几个月过去了,有的书没买,有的没开写。
粥左罗老师说过:“你看到的所有现象,都有时间延迟,而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养成,个人的成长,延迟周期可能都不短。”
很多美好的结果,不会立刻发生。你得先去做,才能看见成功的可能性。
06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07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心理学中有个“瓜子效应”,讲的是人一旦开始磕第一颗瓜子,就会自然而然磕第二颗、第三颗,直到嗑完为止。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嗑瓜子能获得及时正反馈,你剥开一个放进嘴巴,咬一口,就能尝到瓜子的美味。
这种快速反馈,带来即时满足感和愉悦感,让人忍不住接着嗑,继续体验好处。
“瓜子效应”指出,得到及时的正反馈和奖励,更容易坚持做一件事。比如,运动一周体重变轻,继续运动。
学习也一样,有没有及时、持续的正反馈,将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学习效果。
科学的学习方式,是将复杂的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并给自己相应的认可或奖励。
比如,阅读一本300页的书,听起来有点难,拆成20天读,每天读20页,每完成5天,读够100页,奖励自己看一部电影、买一样小礼物等。
受动激励产生动力,就会继续阅读,直到看完这本书。
多给自己正反馈,让学习跟磕瓜子一样自然。
08 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
周岭指出:“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
而一件事变得模糊,将会扩大痛苦的边界,让自己觉得办不到。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原则》中提到:“痛苦+反思=进步”。
达利欧认为,直面痛苦的现实,反思原因,并想办法攻克它,你会快速进步。
不被痛苦裹挟的唯一办法,就是动用思考正视它、拆解它,化成行动克服它。
当你被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情绪缠绕时,通过层层向自己提问,剖析导致痛苦的事件,是个不错的办法。
可以问这些问题:
具体是什么事让我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接见客户,还是临时出差?
到底是什么让我担忧害怕?是准备不充分、技能缺失,还是经验不足?
针对当前的情况,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果没做到,我会失去什么?
痛苦与恐惧就像纸老虎,你越是盯着它看,不敢动弹,它越是吓人。你走近戳戳,才发现不堪一击。
09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都是多维立体的。
亨利·法约尔曾说:“多角度看问题,就会有额外的收获。”
同样一件物品,观察视角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比如,一个圆柱体放在桌上,从正面、侧面、垂直看,分别得到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假设该圆柱体高度大于底面圆直径,正视图和侧视图是长方形,俯视图则是圆形。这有点像外出摄影,取景角度不同,拍出来的照片也一样。
看待事情也是,动用不同的维度思考,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粥左罗老师在《爆发式成长思维课》里讲过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粥左罗老师的爸爸,有段时间在一个小铁厂上夜班,比白班能多挣些钱。粥左罗老师就劝他爸爸,不管挣多少,一定要找个白班的工作。
因为上夜班很累,长此以往会透支身体,将来可能需要更多钱看病,得不偿失。光看收入角度,上夜班比白班划算,可加上健康因素,结果就不同。
二是粥左罗老师创业第一年,年收入就超过200万。他朋友夸他厉害,说他的收入是自己的好几倍,鼓动他请客吃大餐。
从个人收入角度看,粥老师挣得确实比朋友多,但要是加上“爸妈”这个维度,结果又一样了。
粥老师的爸妈是普通农民工,没社保,没退休金,现在已经干不动活,往后几十年,要靠粥老师养老。
而粥老师那位朋友的爸妈,有两套大房子,两人都是大学教授,现在上班收入不低,将来退休每个月也有稳定退休金。
同样的人、事、物,换一个维度或加一个维度看,往往能产生不同的观点。
正如《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所说:“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
用多维眼光看世界,世界丰富多彩。
10 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
柏拉图曾说:“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任何跨越式成长都需要周期,尤其是学习。
以学校教育为例,不算幼儿园,一个人要经过漫长的12年,才能上大学,小学读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
除非你天赋异禀跳级,否则大部分人每升一级,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周岭提到一个规律叫”学习平台期“,指的是似乎很努力也难以进步的时期。
比如,学英语背单词,刚开始很轻松,到了4000个,哪怕每天花同样的时间背,单词量也上不去。
这时,有些人选择放弃,单词量维持4000上下;有些人继续背,可能过一两个月,单词量就达到6000、8000。
毕淑敏曾说:“你必须有耐心,在看起来毫无希望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
复利效应指出,一件事情不断积累,哪怕只有一丁点增长,一直做下去,最终可能产生颠覆性的结果。
比如,公众号写作,刚开始哪怕你日更,阅读量可能只有两位数,涨粉个位数,甚至不涨粉。
假如你才写一个月,就觉得写作没意义,选择放弃,必然等不到红利。如果你坚持写,半年、一年、三年后,或许就会迎来爆发式成长。
这时,你的文章阅读量可能不是从二位数到三位数的变化,而是直接到几千、几万,涨粉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几十、几百。
保持耐心,熬过“学习平台期”,等待复利起效的拐点,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