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最经典的10句话,让人醍醐灌顶!

文摘   2024-11-13 19:30   湖北  

这是阿浩的第 987 期分享

者 l 微月  编辑 l 阿浩

来源 l 微月在读书(ID: weiyuegogogo)
分享 l 阿浩(ID:716223201)



这几年,周岭的《认知觉醒》火遍全网。

2020年出版,上市仅两个月就加印5次,售出15万册,现在销量已破百万册。

被人民日报纳入官方推荐,豆瓣评分高达8.8,微信读书阅读人数近280万,好评如潮。


这本书没有冗长的描述,没有晦涩的理论,更没有大道理说教,语言接地气,案例故事精彩,图形清晰明了。

作者从大脑构造、心理学等方面,剖析人焦虑迷茫的本质,并给出了深度学习、精进成长的方法。

有人说,看完《认知觉醒》后,感觉像被人当头棒喝,瞬间清醒了过来。

书中许多观点刷新了我的认知,尤其是这10句话,令人醍醐灌顶。

看看有哪一句触动了你?



 01  我们不需要全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


有些人读书很在意形式上的完整,读完一本书,一定要摘录大量笔记,梳理知识脉络。


周岭读书时,从不做思维导图,也不刻意梳理知识框架。他只做一件事:寻找触动点。


他会在触动自己的语句旁边做标记,写下大量思考,过几天再回顾,哪里对自己最有用。


书中提到:“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圈,离这个圈太远的知识,哪怕很深刻,也难以被吸收。


那些最让你动容的点,往往与你的需求最为接近,这样的内容,够一够就能理解,更容易消化。


一本书的内容很多,哪怕你逐字逐句地读,也不可能全盘皆收。


与其什么都想记住,最终什么都记不住,不如只关注触动点,争取化为己用。



 02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周岭说:“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

什么是心智带宽?

心智带宽指的是一个人心智的容量,可以理解为大脑在同一时间能处理的信息总量。

所有需要消耗精力思考的事情,都会占据心智带宽,比如今天的加班、即将到来的考试、答应好的社群分享等。


当事情太多,忙得焦头烂额,心智带宽就会降低,人容易变得急躁、缺乏耐心、难以专注。

前段时间我去上海研学,回来正遇上工作巨忙的日子,加上孩子生病、学校作业和重要考试。我的脑子就像一部锈掉的机器,怎么推也转不动。

后来,我决定先放下“重要不紧急”的事,比如作业和考试,专注于眼前“重要且紧急”的任务,比如工作和孩子,头脑逐渐清醒,人也有了行动的力量。

一个人的心智带宽就像一部手机的电量,本来是100%,打开的App一多,电量很快变成80%、50%。

手机用电过度,电量消耗到0,想充满电会很慢。同样,心智带宽一旦被消耗过多,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


时间管理的关键之一是学会放弃,尽量减少同时进行的任务,保护心智带宽。


 03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粥老师写作社群里有学员提问:“助教老师,社群里的课程我看了好几遍,为什么还是写不出好文章?”

助教老师问:“你是怎么学习的?看到一个技巧,有没有用起来?”

学员答:“我看的时候觉得很有道理,看完就没印象了,然后再看一遍,还是按老办法写。”

像这样的学员,学习勤奋、认真,但学完也就完了,没有真正去实践。

再怎么深刻的知识,如果不去应用,就会停留在“道理我都懂,可就是不会”的状态,难以发挥效应。

有句话说:“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

真正的学习不在于知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会用多少,最终改变多少。

 04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多次反思自己,改进不足之处,人进步就快。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连续6年每天花2小时进行反思晨修,这给他掌握知识带来极大的好处。


2017年,周岭连续写了160天反思日记,开立了自己的公众号。《认知觉醒》出版前,已经坚持写反思日记1000多天。


通过每日反思,他想明白很多模糊的问题,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也变强。


我是今年元旦开始写“反思日记”的,每天记录自己做的事,并有意识去优化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比如,有天晚上我跟老公因为一件事情拌嘴,感到不开心,就写日记到0点抒发情绪,第二天早上起不来,影响论文进度。


那天我就把这件事写进“反思日记”里,定下一条规则“下次生气先按时睡觉,第二天起来再写日记”。


每日反思,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时刻保持觉察,吸取经验,促使进步发生。


 05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周岭提到,成长中有个悖论:“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有读者问我:“微月,我也想写作,该怎么开始?”“写作能挣钱吗?写多久能挣钱?”


我一般会说先看写作书籍,了解一下方法和技巧,建议尽快开始写。


至于能不能挣到钱,写多久能挣钱,要看你账号能不能做起来,变现方式如何,具体说不好。


大多人听完感叹一声:“我看写作很难,那还是算了”。有的会说:“我先去看看书,空了再写”。


结果,几个月过去了,有的书没买,有的没开写。


粥左罗老师说过:“你看到的所有现象,都有时间延迟,而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养成,个人的成长,延迟周期可能都不短。”


很多美好的结果,不会立刻发生。你得先去做,才能看见成功的可能性。


 06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周岭以前跟很多人一样,过着普通又混沌的生活。

他花大部分精力工作,下班就去找朋友聚会,有时喝的烂醉;老是熬夜,有空就刷视频、玩游戏;实在无聊透顶,就躲进被窝睡大觉。

直到36岁,他突然意识到自己除了工作,什么也不会。假如意外发生,他只能被动承受,毫无还击之力。

他买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进了一堆社群,急切想要改变自己。为了缓解不安,他飞快地读书,读完一本接一本。

结果阅读量增长了,脑海里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留下。明明很努力却陷入低效,这种状况让周岭感到烦躁、焦虑、情绪低落。

他坐下来剖析焦虑,找到了原因:想做的事太多,而时间精力有限;想同时学很多东西,又想马上出成果。

焦虑的本质是欲望大于能力,又相当缺乏专注与耐心,不愿意付诸足够的努力,却希望喜从天降。


 07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心理学中有个“瓜子效应”,讲的是人一旦开始磕第一颗瓜子,就会自然而然磕第二颗、第三颗,直到嗑完为止。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嗑瓜子能获得及时正反馈,你剥开一个放进嘴巴,咬一口,就能尝到瓜子的美味。


这种快速反馈,带来即时满足感和愉悦感,让人忍不住接着嗑,继续体验好处。


“瓜子效应”指出,得到及时的正反馈和奖励,更容易坚持做一件事。比如,运动一周体重变轻,继续运动。


学习也一样,有没有及时、持续的正反馈,将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学习效果。


科学的学习方式,是将复杂的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并给自己相应的认可或奖励。


比如,阅读一本300页的书,听起来有点难,拆成20天读,每天读20页,每完成5天,读够100页,奖励自己看一部电影、买一样小礼物等。


受动激励产生动力,就会继续阅读,直到看完这本书。


多给自己正反馈,让学习跟磕瓜子一样自然。



 08  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


周岭指出:“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


而一件事变得模糊,将会扩大痛苦的边界,让自己觉得办不到。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原则》中提到:“痛苦+反思=进步”。


达利欧认为,直面痛苦的现实,反思原因,并想办法攻克它,你会快速进步。


不被痛苦裹挟的唯一办法,就是动用思考正视它、拆解它,化成行动克服它。


当你被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情绪缠绕时,通过层层向自己提问,剖析导致痛苦的事件,是个不错的办法。


可以问这些问题:

具体是什么事让我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接见客户,还是临时出差?

到底是什么让我担忧害怕?是准备不充分、技能缺失,还是经验不足?

针对当前的情况,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果没做到,我会失去什么?



痛苦与恐惧就像纸老虎,你越是盯着它看,不敢动弹,它越是吓人。你走近戳戳,才发现不堪一击。



 09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都是多维立体的。


亨利·法约尔曾说:“多角度看问题,就会有额外的收获。”


同样一件物品,观察视角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比如,一个圆柱体放在桌上,从正面、侧面、垂直看,分别得到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假设该圆柱体高度大于底面圆直径,正视图和侧视图是长方形,俯视图则是圆形。这有点像外出摄影,取景角度不同,拍出来的照片也一样。


看待事情也是,动用不同的维度思考,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粥左罗老师在《爆发式成长思维课》里讲过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粥左罗老师的爸爸,有段时间在一个小铁厂上夜班,比白班能多挣些钱。粥左罗老师就劝他爸爸,不管挣多少,一定要找个白班的工作。


因为上夜班很累,长此以往会透支身体,将来可能需要更多钱看病,得不偿失。光看收入角度,上夜班比白班划算,可加上健康因素,结果就不同。


二是粥左罗老师创业第一年,年收入就超过200万。他朋友夸他厉害,说他的收入是自己的好几倍,鼓动他请客吃大餐。


从个人收入角度看,粥老师挣得确实比朋友多,但要是加上“爸妈”这个维度,结果又一样了。


粥老师的爸妈是普通农民工,没社保,没退休金,现在已经干不动活,往后几十年,要靠粥老师养老。


而粥老师那位朋友的爸妈,有两套大房子,两人都是大学教授,现在上班收入不低,将来退休每个月也有稳定退休金。


同样的人、事、物,换一个维度或加一个维度看,往往能产生不同的观点。


正如《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所说:“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


用多维眼光看世界,世界丰富多彩。



 10  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


柏拉图曾说:“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任何跨越式成长都需要周期,尤其是学习。


以学校教育为例,不算幼儿园,一个人要经过漫长的12年,才能上大学,小学读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


除非你天赋异禀跳级,否则大部分人每升一级,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周岭提到一个规律叫”学习平台期“,指的是似乎很努力也难以进步的时期。


比如,学英语背单词,刚开始很轻松,到了4000个,哪怕每天花同样的时间背,单词量也上不去。


这时,有些人选择放弃,单词量维持4000上下;有些人继续背,可能过一两个月,单词量就达到6000、8000。


毕淑敏曾说:“你必须有耐心,在看起来毫无希望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


复利效应指出,一件事情不断积累,哪怕只有一丁点增长,一直做下去,最终可能产生颠覆性的结果。


比如,公众号写作,刚开始哪怕你日更,阅读量可能只有两位数,涨粉个位数,甚至不涨粉。


假如你才写一个月,就觉得写作没意义,选择放弃,必然等不到红利。如果你坚持写,半年、一年、三年后,或许就会迎来爆发式成长。


这时,你的文章阅读量可能不是从二位数到三位数的变化,而是直接到几千、几万,涨粉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几十、几百。


保持耐心,熬过“学习平台期”,等待复利起效的拐点,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奖赏。



《认知觉醒》的开头,提到一个概念——“醒着的睡着的人”。

说是指有的人生理上活着、醒着,脑子却在沉睡,凡事无主张,生活没目标。

大多人沿着“出生、求学、工作、结婚生子”的路径,跟着既定社会规则往前走,一切靠惯性驱使。

业余时间被娱乐性的事情填满,比如玩手机、打游戏、购物、聚会以及熬夜。

年轻时信心十足,哪怕一时没想好出路在哪里,内心也笃定好日子会自然到来。

到了一定年纪才发觉,改变眼前的生活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正趋向于零。

突然有一天,如梦初醒,陷入焦虑与彷徨。着急忙慌向生活扔出一块小石头,扑腾一阵,没掀起什么风浪,又回归平庸。

怎么打破“想变好又无能为力”的怪圈,过上丰盈的人生?

提升认知,找到内心改变的原动力,大量学习、思考、行动,持续精进自我。

《认知觉醒》这本书,适合每一个渴望成长的人读。

点个赞,与你一起觉醒。


推荐阅读:

1、世界公认的10本技能提升巨著,读完人生真的可以实现逆袭!(建议收藏)
2、5本后劲巨大的高质量书籍,读完真的可以打开眼界!(强烈推荐)
3、这是我逢人就推荐的一本顶级好书,已读5遍!(强烈推荐)

2025年学习群招人啦~
如何近距离跟阿浩学习?
加入学习陪伴群
现在是最便宜的价格
而且可以提前享受服务
加入就送精选电子书500本
直接回本
欢迎扫码一起成长


END
添加阿浩微信:716223201   备注:书单
可以免费领取60本精选电子书

看完记得关注@阿浩读书
及时收看更多好文
↓↓↓

阿浩读书
关注我,领取一份个人成长精选电子书。我是阿浩,靠读书写作月入过万,一边上班一边读书写作,正在靠读书写作改变自己的普通男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