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al Health:全球 DNA 甲基化、血铅与尿砷水平对学龄前儿童发育迟缓的联合影响

文摘   2025-01-18 10:04   浙江  
摘要
DNA甲基化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步骤,5-甲基-2'-脱氧胞苷(5mdC)是全球DNA甲基化标记之一。砷和铅暴露与神经毒性有关,这可能与表观遗传变化相关。我们的研究旨在调查学龄前儿童中5mdC与发育迟缓(DD)之间的相关性。此外,我们评估了5mdC是否会改变血铅和尿总砷水平对发育迟缓(DD)的影响。我们分析了174名发育迟缓儿童和88名健康儿童的5mdC、血镉和血铅浓度,以及尿总砷浓度。全球DNA甲基化水平以5mdC与2'-脱氧鸟苷(dG)的比率表示,称为5mdC(%)。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血铅和尿总砷水平升高与学龄前儿童患发育迟缓(DD)的风险显著相关。此外,高5mdC(%)与发育迟缓(DD)风险降低相关,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CI)为0.14(0.06 - 0.32)。低5mdC(%)和血铅水平升高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乘交互作用,会增加发育迟缓(DD)的优势比,其优势比和95%置信区间为9.51(4.18 - 21.64)。这些发现为5mdC(%)降低和高血铅浓度的联合作用增加发育迟缓(DD)的优势比提供了证据。
1. 研究背景:发育迟缓(DD)在学龄前儿童中愈发常见,有毒金属如铅、砷等对儿童生长发育存在不良影响,DNA甲基化在神经系统发育中起关键作用。此前虽发现血铅、尿砷与发育迟缓(DD)相关,但DNA甲基化在其中的作用不明,因此开展本研究。
2. 研究方法
    - 参与者:2010年8月至2014年3月,在台北市士林区招募262名学龄前儿童,通过多项发育评估确定发育迟缓(DD)患儿174例,健康对照88例。研究经台北医学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取家长同意后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尿和血样本。
- 样本检测与分析:采用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法测定DNA甲基化水平(5mdC(%)),HPLC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尿砷形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血铅和镉浓度。运用Wilcoxon秩和检验、χ²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等进行数据分析。    
使用 MRM(多反应监测器)模式的参比化合物的 LC–MS/MS 色谱图。
3. 研究结果
- 基本特征与风险因素:发育迟缓(DD)患儿较健康儿童年龄小、男性居多、出生体重低、孕周短,母亲教育水平较低。发育迟缓(DD)患儿5mdC(%)显著低于健康儿童,血铅和尿总砷水平显著更高5mdC(%)越高,发育迟缓(DD)发病风险越低(OR = 0.14,95%CI:0.06 - 0.32) ,血铅和尿总砷水平与发育迟缓(DD)风险呈剂量 - 反应关系,血镉与发育迟缓(DD)无关联。    
    - 交互作用:5mdC(%)与血铅、尿总砷浓度无明显相关性,但低5mdC(%)与高血铅或高尿总砷显著增加发育迟缓(DD)发病风险。低5mdC(%)与高血铅存在显著相乘交互作用(年龄和性别调整后p = 0.011,多因素调整后p = 0.021) 。
    - 预测因素: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孕周和5mdC(%)是发育迟缓(DD)的负向预测因素,血铅水平是正向预测因素。
4. 研究讨论:
本研究首次探讨DNA甲基化水平(5mdC(%))、血铅和尿总砷对学龄前儿童发育迟缓(DD)的联合影响。5mdC(%)降低可能与发育迟缓(DD)相关,但其具体机制,如与5hmC机制是否相似、对特定基因甲基化及炎症过程的影响等有待进一步研究。血铅和尿总砷单独或与5mdC(%)共同作用增加发育迟缓(DD)风险,低5mdC(%)与高血铅的相乘交互作用显著,但其潜在机制需深入探究。研究存在局限性,如为病例对照研究,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样本量较小,缺乏部分影响因素信息等。
5. 研究结论:    
DNA甲基化水平(5mdC(%))与学龄前儿童发育迟缓(DD)风险呈负相关,低5mdC(%)和高血铅水平存在显著相乘交互作用,增加发育迟缓(DD)风险。
Hsu, Y.-H., Wu, C.-Y., Lee, H.-L., Hsieh, R.-L., Huang, Y.-L., Shiue, H.-S., Lin, Y.-C., Chen, M.-C., & Hsueh, Y.-M. (2025). Combined effects of global DNA methylation, blood lead and total urinary arsenic levels on developmental delay in preschool children. *Environmental Health*, *24*(2), 2. https://doi.org/10.1186/s12940-024-01151-6    

关注“新污染物监测与分析”公众号,获取更多新污染物最新资讯与科研进展
声明:本文仅供科研交流使用,文中所有观点均来源于已发布的论文,如有侵权或重大问题请通过后台与编辑联系。
欢迎高校、科研单位以及监测同行的朋友们投稿!邮箱6514064@zju.edu.cn感谢您的点赞、转发、在看,您的鼓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添加编辑微信 xwrw1234 加入读者交流群,与大咖在线交流

继续阅读?点击链接阅读合集内推文


#抗生素#微塑料#全氟化合物
纳米塑
#有机磷酸酯
#新污染物分析技术
#内分泌干扰物
#新污染物处理技术
#科研动态

新污染物监测与分析
“新污染物监测与分析”致力于探索和分享新污染物研究动态、前沿热点以及最新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科研人员、学者、管理者搭建一个专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共同关注和应对新污染物带来的环境和健康挑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