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药科普”第五十九期】“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药食同源,膳到湿除

健康   2024-07-06 07:30   浙江  

各位蒸笼里的宝宝好呀!

常言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节气,杭城出梅入暑?“湿”“热”接踵而至。

好消息:衣服干了,

坏消息:人湿透了。

闷热、潮湿的天气容易引起人体内湿气过重,需要格外关注!


Q1


暑热 湿气重有哪些表现


夏季湿气重容易出现困倦乏力、消化不良、大便粘腻等。

(图片来自网络)

中医强调"治未病",及时预防调理身体,胜于治已病。

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应该关注身体状况的变化。 

采取适当的调理措施,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小暑时节,适当地祛湿尤为重要。

而比起需要多次煎煮的中药方剂,

药食同源的中药是治未病的不错选择。


Q2


何谓“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是指一些中药材本身就具有食用价值,既可入药,又可入食。

这类药食两用的中药在养生中有独特优势。

它们不仅能充分发挥药性,直接作用于体内治疗疾病,而且还能通过日常饮食得到补充,更加方便实现长期调理。

这种在"吃吃吃"中调理身体的方式,合理进食具有祛湿功能的药食,既能持续改善湿浊体质,又不会给生活带来太多负担。


Q3


膳到湿除有哪些选择


No1. 薏苡仁

COICIS SEMEN

禾本科植物薏米的干燥成熟种仁。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和杂质,收集而得种仁。

它一般长这样↓  

薏苡仁性甘、淡,凉。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薏苡仁富含多糖、萜类、黄酮类、甾醇类、生物碱及内酰胺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降血糖、抗氧化、保肝、增强免疫力等药理作用。

因此,在小暑时节,可以经常食用薏苡仁粥、薏苡仁汤等,亦可搭配赤小豆,进一步加强祛湿作用。

在饮食中调理湿热内盛的身体状况。

但注意,薏苡仁孕妇慎用


No 2. 茯苓

PORIA

茯苓为经过一系列炮制的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茯苓性甘、淡,平。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关于茯苓,文学家曹雪芹老师曾在话本中“带货”,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提及茯苓,由其制备的茯苓霜亦曾在“大观园”引起了一段风波。

茯苓常见食谱包括茯苓粥、茯苓芡实糖水、茯苓糕等,此外,还可以与薏米合煮为茯苓薏米粥,一碗更比六碗强。

亦有研究证明,茯苓具有一定美白作用。

黛玉同款,轻松get!


No 3.  白术(zhú)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

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釆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白术性苦、甘,温。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可以通过在鸡汤、鱼汤炖煮过程中加入白术达到食补的目的。


小暑时节是湿热困扰较为严重的时期, 湿热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肢体沉重乏力等问题。

利用药食同源、具有祛湿功效的药材如薏米仁、茯苓、白术等,制成粥、饼干、茶饮等食疗方式食用,既可满足味蕾,又能养生,改善入暑后的湿热症状,熬过漫漫酷暑。

如果身体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不适信号,还是需要及时就医

不说了,小编要去吃个鸡、喝个薏米奶茶、炫个茯苓糕养生了。

END

撰稿 | 马(药剂科)

编辑 | 张(药剂科)

审核 | 羊红玉(空空空)

范小芬(中医科)

赵青威(中医科)


扫码关注我们

浙一药学

浙大一院临床试验



浙一药学
浙大一院临床药学部官方公众平台,致力于医院药学服务、社会用药知识普及和宣教,药学行业进展报道及科室工作文化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