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入手,找到审计小疑点

财富   2025-01-26 08:19   河南  

一、从会计资料入手
 从异常数字中发现问题

会计资料中的数字是审计的基础,异常数字往往隐藏着潜在的审计疑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发现异常数字的方法及其实际应用案例

1.数字值的大小变化。首先需要把握经济业务本身量的界限。例如,一个单位的库存现金每月结余通常在3000-5000元之间,而某月突然达到10000元且连续数月保持此额度,单位的现金收支并无明显波动,这种库存现金的异常增加就值得进一步审查。再如,某企业的销售费用在某一季度突然增长了50%,而同期销售额仅增长了10%,这种费用与收入增长的不匹配可能暗示存在不合理的费用支出。

2.数字的规律性变化。正常的经济业务数据通常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发现某一类数据的规律性被打破,也可能存在异常。例如,某单位的水电费支出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呈现季节性波动,但在某一年的冬季突然大幅下降,而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未减少,这就需要进一步调查是否存在少计费用的情况。

3.数字的关联性变化。不同经济业务之间的数字也存在关联性。例如,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与生产成本、销售成本之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发现某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大幅下降,而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并未相应下降,这可能暗示存在原材料采购环节的舞弊行为。

4.数字的异常组合。某些数字的组合也可能暗示异常。例如,在审核发票时,发现某张发票的金额是整数,而其他同类发票的金额都是小数,这种异常的数字组合可能暗示该发票存在伪造或篡改的可能性。

通过以上方法,审计人员可以从会计资料中的数字入手,快速发现潜在的审计疑点,为进一步的审计工作提供线索和方向。

二、从账户入手

全面核查资金开户情况

从账户入手是捕捉审计疑点的重要途径之一,全面核查资金开户情况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发现潜在的资金管理问题和风险。以下是全面核查资金开户情况的具体方法和实际应用案例

1.核查开户数量与业务规模的匹配性。银行账户开立数量应与企业实际的业务规模相匹配。例如,一家小型企业可能只需要少数几个银行账户来满足日常运营需求,而一家大型企业则可能需要更多账户来处理复杂的业务交易。如果发现某企业的银行账户数量明显超出其业务规模所需,如一家小型零售企业拥有多个异地银行账户,且这些账户的交易记录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这可能暗示存在资金体外循环或违规操作。

2.检查开户地点与经营区域的一致性。企业的银行账户开户地点通常应与其经营区域一致。如果企业在没有经营业务的地区开立银行账户,这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查。例如,某企业主要在本地开展业务,却在外地开立了多个银行账户,且这些账户中有大量资金往来,但无法提供合理的业务背景,这可能暗示存在资金转移或隐藏资金的嫌疑。

3.关注个人账户与企业资金的关联。企业资金不应存放于管理层或员工个人账户。如果发现企业资金与个人账户之间存在频繁的资金往来,且无法提供合理的业务支持,如某企业定期将大额资金转入某员工个人账户,且该员工无法说明资金用途,这可能暗示存在资金侵占或挪用的情况。

4.审查账户的使用与注销情况。了解银行账户的开立、使用和注销情况,有助于发现潜在问题。例如,询问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相关人员,了解账户的使用频率和目的,检查是否存在长期未使用的账户未及时注销,或频繁更换银行账户的现象。如果发现某企业存在多个零余额账户且长期不注销,这可能暗示企业在资金管理上存在问题,或存在隐藏资金的可能。

5.获取完整的账户清单进行核对。注册会计师可以亲自到人民银行或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行查询并打印《已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清单》,以确认被审计单位账面记录的银行人民币结算账户是否完整。通过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户清单进行核对,可以发现是否存在未入账的银行账户。例如,在某次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通过查询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一个未入账的银行账户,该账户中有大量资金往来,且资金用途不明,最终查实该账户被用于违规资金操作。

通过全面核查资金开户情况,审计人员可以从账户层面发现潜在的审计疑点,为进一步的审计工作提供重要线索,确保企业的资金管理符合规定,防范资金风险。

三、从自制收据入手

重点审核自制收据

自制收据是企业内部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重要凭证,但其使用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容易成为审计疑点的藏身之处。因此,重点审核自制收据是捕捉审计疑点的关键环节之一。

1.审核收据的完整性。自制收据应具备完整的要素,包括凭证名称、填制日期、编号、接受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金额、填制单位名称及经办人签名或盖章等。如果发现收据要素缺失,如无经办人签字或金额填写不完整,可能暗示收据的使用存在不规范或虚假行为。

2.检查收据的连续性。自制收据的编号应连续,不得出现跳号、缺号或重复编号的情况。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某单位的自制收据编号存在跳号现象,经进一步调查发现,该单位存在私自使用跳号收据收取费用且未入账的行为,从而查出“小金库”问题。

3.核对收据与账目的一致性。将自制收据的存根联与记账联进行逐一核对,检查收入是否全部入账。如果发现收据金额与账目记录不符,或存在收据已开出但未入账的情况,这可能是收入不入账或少记收入的迹象。

4.审查收据的使用范围。自制收据通常只能用于企业内部的特定业务,如内部往来结算、员工借款等。如果发现自制收据被用于收取经营性收入或其他应使用正式发票的业务,这可能暗示存在违规使用收据的行为。

5.关注收据的审批程序。自制收据的使用应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确保其合法性和真实性。如果发现收据未经审批或审批手续不全,可能暗示收据的使用存在随意性和风险。

通过重点审核自制收据,审计人员可以从收据的完整性、连续性、一致性、使用范围和审批程序等方面入手,快速发现潜在的审计疑点,为深入审计提供重要线索。

四、从单据比对入手

前后单据比对是捕捉审计疑点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或不同环节的单据,能够发现潜在的异常和问题。以下是具体的比对方法及实际应用案例

(一)单据要素的比对

1.比对单据的基本信息。单据的日期、编号、金额等基本信息是比对的重点。例如,某企业的一张采购发票与对应的入库单日期相差较远,且金额存在差异,经进一步调查发现,该企业存在延迟入账的情况,导致财务报表数据不准确。

2.比对单据的业务内容。单据所记录的业务内容应保持一致。比如,销售合同中约定的产品规格、数量与发货单、销售发票上记录的内容不一致,可能暗示存在销售环节的舞弊行为

(二)单据流程的比对

1.比对单据的审批流程。正常的单据审批流程应符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发现某张单据的审批流程与企业规定的流程不符,如缺少必要的审批环节或审批人不符合规定,可能暗示该单据存在虚假或违规操作。

2.比对单据的流转环节。单据在企业内部的流转环节应有明确的记录和规范。例如,某企业的报销单据在流转过程中出现了跳过某个关键部门的情况,且该部门的审核意见缺失,这可能暗示存在报销费用不实的问题。

(三)单据数据的比对

1.比对单据的数据一致性。同一业务的多张单据之间的数据应保持一致。例如,某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发票金额与采购合同金额、入库单金额不一致,且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这可能暗示存在采购环节的舞弊行为。

2.比对单据的数据逻辑性。单据数据之间应符合逻辑关系。比如,某企业的销售费用单据中,运输费用的金额超过了销售合同中约定的运输费用上限,且无其他合理的费用说明,这可能暗示存在费用虚报的问题。

(四)单据时间的比对。

1.比对单据的时间顺序单据的时间顺序应符合业务发生的逻辑。例如,某企业的销售发票日期早于销售合同签订日期,这可能暗示存在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况,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2.比对单据的时间间隔。单据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合理。比如,某企业的采购发票与入库单的时间间隔过长,且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这可能暗示存在采购环节的异常,如延迟入库或虚假采购。

通过前后单据的比对,审计人员可以从多个角度发现潜在的审计疑点,为进一步的审计工作提供重要线索,确保企业的经济业务真实、合法、合规。

五、从盘点入手

现金和固定资产监盘

监盘是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现金和固定资产的实地盘点,可以有效验证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及时发现潜在的审计疑点。

1.现金监盘是证实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下所列库存现金是否存在的一项重要程序。以下是现金监盘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

1)监盘时间选择。现金监盘最好安排在上午上班前或下午下班时,采用“突击式”检查,避免被审计单位提前准备而掩盖真实情况。

2)监盘过程。审计人员需亲眼鉴证被审计单位的出纳人员打开保险柜或办公桌抽屉,取出全部库存现金进行逐一清点,并关注保险柜或办公桌抽屉里是否存在借款的白条、公司老板或股东的银行卡(银行存折)等。

3)核对与调整。将现金出纳清点的库存现金逐一汇总记录在现金盘点表底稿中,核实监盘日是否有未记账的现金传票收入及金额,核实报表日至审计监盘日库存现金的支出总额和收入总额,将监盘的库存现金余额追溯到报表日账面余额。

4)异常情况处理。对于存在现金借款的白条,应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审计调整;对于存在公司老板或股东的银行卡(银行存折)等业务的,应提请公司老板或股东出具相关资金的权属说明,并考虑是否需要审计调整。

2.固定资产监盘是获取固定资产存在性和完整性的直接证据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固定资产监盘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

1)监盘前准备。取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清单,了解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点、使用状态等信息;制定详细的监盘计划,确定监盘的范围和重点。

2)监盘过程。实地观察固定资产的存放情况,检查固定资产的标识、标签等是否完整;对固定资产进行逐一清点,核对固定资产的数量与账面记录是否一致。

3)核对与调整。将盘点结果与企业的固定资产账目记录进行核对,检查固定资产的入账、折旧、处置等记录是否准确无误。

4)异常情况处理。对于盘点过程中发现的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毁损等情况,应要求企业查明原因,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通过现金和固定资产的监盘,审计人员可以从实物资产层面发现潜在的审计疑点,为审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证据。

六、从往来账入手

(一)对往来账进行核实

往来账是企业财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企业与外部单位及个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对往来账进行核实,是捕捉审计疑点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发现潜在的财务问题和风险。

1.核实往来账余额

1)核对双方账目。与往来单位进行账目核对,确保双方记录的余额一致。例如,企业的应收账款余额应与客户的应付账款余额相符。如果存在差异,需进一步调查原因。据相关研究,约30%的企业在往来账核对中发现余额不一致的情况,其中约10%涉及重大财务问题。

2)分析余额异常。关注往来账余额的异常变化。如某企业应收账款余额在某一时期突然大幅增加,而同期销售并未显著增长,这可能暗示存在虚增收入或延迟确认收入的问题。

3)核对往来账明细,审查交易记录。逐笔核对往来账的明细记录,检查每一笔交易的金额、日期、业务内容等是否准确。例如,在审计某企业时,发现其应付账款明细中某笔交易金额与采购发票金额不符,经调查发现是企业故意少记采购成本,以虚增利润。

检查交易频率分析往来账的交易频率是否合理。如果某企业与某一供应商的交易频率远高于其他供应商,且交易金额较大,需关注是否存在关联交易或利益输送。

4)关注长期未清往来账,清理呆滞账款。长期未清的往来账款可能隐藏着潜在风险。例如,某企业存在一笔长期未清的其他应收款,金额较大且挂账时间超过5年,经审计发现该款项是企业借给某关联方的资金,且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

评估坏账风险对长期未清的往来账款进行坏账风险评估,计提适当的坏账准备。据行业数据,超过3年未清的应收账款,坏账风险高达40%

5)利用函证核实往来账,发送询证函。向往来单位发送询证函,确认往来账款的金额和性质。询证函的回函率和回函结果是重要的审计证据。据统计,询证函的回函率通常在70%-80%之间,回函不符的情况中约20%涉及财务舞弊。

6分析回函差异对于回函金额与账面金额不符的情况,需详细分析原因。例如,某企业收到的询证函回函显示应付账款余额比账面金额少10万元,经调查发现是企业提前支付了部分款项,但未及时调整账目。

通过对往来账的全面核实,审计人员能够从多个角度发现潜在的审计疑点,确保企业的往来账核算真实、准确、完整,为企业的财务健康和合规运营提供有力保障。

七、从非会计资料入手

)重点关注会议记录、纪要及重要文件

会议记录、纪要及重要文件是非会计资料中的关键部分,它们能够为审计工作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和线索,帮助审计人员发现潜在的审计疑点。

1.会议记录与纪要。会议记录是单位重大决策事项的载体,如同会计资料一样重要。审计人员通过查阅会议记录,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之外的重要情况,帮助锁定重点、发现疑点、破解难点。

2.会议记录的内容。会议记录通常包括会议主题、参会人员、讨论内容、决策结果等。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会议记录中涉及经济决策和执行轨迹的内容,如重大工程、资产处置、大额资金支付、举借债务、人员招录等是否进行集体研究,是否民主、公开决策。

3.会议记录与财务数据的对比。审计人员应将会议记录中的经济活动与财务账务进行对比。例如,会议记录中提到的重大投资项目,是否在财务账目中有所体现;会议决定的费用支出,是否与实际报销的费用相符。

4.会议记录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审计人员需注意会议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有的单位可能设置两套记录,一套用于内部,一套用于对外。审计人员应通过与参会人员沟通、核对个人笔记等方式,验证会议记录的真实性。

5.重要文件。包括单位的政策文件、合同协议、项目报告等。这些文件能够反映单位的运营管理和业务流程,为审计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6.政策文件。单位的政策文件能够反映其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和合规性。审计人员应检查政策文件是否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符,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情况。例如,单位的采购政策是否符合政府采购法的要求。

7.合同协议。合同协议是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应审核合同的条款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显失公平的情况;合同的履行情况是否与约定相符,是否存在违约行为。例如,某单位签订的设备采购合同,合同金额与市场价格相差较大,且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多次变更,这可能暗示存在利益输送。

8.项目报告。项目报告能够反映项目的实施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和效果评估。审计人员应关注项目报告中的数据是否真实准确,项目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挪用或浪费资金的情况。

通过重点关注会议记录、纪要及重要文件,审计人员可以从非会计资料的角度发现潜在的审计疑点,为深入审计提供重要线索,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审计之窗
了解行业最新资讯,总结分享实践经验,让审计变得有深度、广度、趣味度,一群审计人可以畅快交流的平台,欢迎各位老师投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