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一)面临的困境概述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诸多困境。根据相关研究和实践反馈,内部审计部门往往被边缘化,被视为一种“事后”“擦屁股”的职能。在业务运行平稳、利润持续增长时,内审部门的价值鲜有人关注,大家更关注业绩、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等显性指标。而当组织面临业绩压力或生存压力时,内审部门又常被要求减员增效。一旦组织出现问题,如财务舞弊、管理漏洞、合规风险等,内审部门容易被人想起,可能被视为救命稻草,也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被质疑为何未提前发现并预防问题。
(二)困境产生的原因剖析
内部审计困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
1、企业文化的制约
企业文化对内部审计的地位有着重要影响。在一些组织中,存在着“重业绩、轻管理”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导致大家更关注短期的业绩指标,而忽视了长期的风险管理和组织发展。内审部门在这种文化下,往往被视为“不产生直接效益”的部门,从而被边缘化。例如,部分企业领导认为内审工作是非增值的辅助性环节,甚至存在“内审监督是自找麻烦”“内审就是摆设”的观念,只关注如何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而对内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2、组织架构与独立性问题
内部审计在公司组织架构中的定位模糊,汇报关系混乱或层级太低,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有的单位将内审与财务、法务、纪检等职能合并放在一起,建立了非专职的内审机构,审计人员经常要兼任纪检、法务、信访等临时性工作,内审地位不高、话语权不足,审计职能被弱化。此外,内审对象涉及多种行业、不同专业领域、数量也多,使得内审机构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监督。
3、专业人才短缺
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然而,目前很多内部审计机构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多是会计人员出身,综合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投资知识与审计判别能力,对现代化财务知识的更新程度不高,没有及时学习最新的审计准则规定,财务知识相对陈旧匮乏,审计开展中核算工作多于监督职能,审计功能发挥不足很难适应新时代企业发展需求。此外,审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中老年审计人员占绝对主力,年轻审计人员极少,也影响了审计队伍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4、审计范围与深度不足
内部审计工作范围较为狭窄,大多以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等为主,在战略、内控、合规、风险管控等方面开展审计工作的意识不够,企业审计工作的价值创造性不强,工作效果有限。同时,审计深度不够,对业务流程的审查往往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导致审计结果的参考价值有限。
5、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运营和管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然而,部分企业对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必要的硬件、软件投入,造成审计技术落后,依然沿用传统审计模式,与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审计相比存在局限性。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需要健全的制度作为支撑点。当前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制度流程不健全,电子数据的安全性缺乏保障,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6、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
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与其他部门密切协作,但由于部门间利益诉求不同,沟通协作难度较大。一些部门对内审工作不理解、曲解,甚至存在抵触情绪,不愿意配合审计工作,导致审计取证难、沟通不顺畅。此外,审计人员与被审人员信息不对称,也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升内部审计地位
(一)增强高层认知与支持
提升内部审计地位,首先需增强高层对内部审计的认知与支持。据调研,90%的企业高管认为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重要,但仅30%的企业制定了明确的内部审计战略,这表明高层在认知与决策层面需加强。
1、加强培训与交流:企业应定期组织内部审计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邀请外部专家为高层讲解内部审计的最新趋势、价值和成功案例。例如,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内部审计如何帮助企业避免重大财务风险,提升运营效率,从而增强高层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2、明确内部审计战略定位:推动企业明确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将其视为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高层会议、战略规划文件等形式,正式确立内部审计的战略角色,并明确其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路径。
3、高层亲自参与审计项目:企业高层领导定期参与审计项目的启动、中期汇报及成果汇报会议,展现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高层领导可担任审计项目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提出具体期望和要求,同时倾听审计发现和建议,促进问题整改。
(二)优化审计资源配置
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是提升内部审计地位的关键措施之一。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1、依据审计领域指定分配审计项目:目前,市县审计机关内设机构一般对应上级审计机关设置,各业务处(科)室负责各自业务领域内的审计项目。这样的划分方式有利于实现专业化审计,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专业特长和技能优势,也有利于对同一类型项目统一审计尺度和法规使用标准,提升审计项目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审计项目分配时,可以优先将专业程度较高或上级审计部门对口授权的审计项目分离出来指定由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实施,其余项目再另行分配。
2、依据工作量均衡分配审计项目: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审计项目分配也必须考虑部门审计人力资源的具体情况,避免部门之间忙闲不均,造成整体组织效能低下。分配审计任务应当在考虑审计领域的同时,尽量实现人均工作量均衡化。相对均衡的工作量也更利于营造公平的氛围,促进审计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可对部分相对普通的审计项目或由单个部门难以完成的某类审计项目,如每年数量较多的经济责任审计,则可以依据工作量,采用工作量均衡目标下的随机分配,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此外,为进一步激发审计人员审计热情、提升审计质效,可适度引入激励机制。
3、适当打破部门边界分配审计项目,注重人才培养:对于难度大、体量大、较新型的审计项目,在分配任务时,可以打破部门边界,采用多专业融合、多方式结合、多部门保障的资源配置模式。对于多部门合作的审计项目,应注意在前期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确定工作组织实施方式、审计要求等,以保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度。审计项目分配要尽量做到确保项目审计质量和促进审计人员成长之间的平衡,既要保证审计质量,又要给予审计人员锻炼各类审计项目、提高综合能力的机会。这就需要项目分配时,在遵循依据审计领域指定分配与依据工作量均衡分配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各部门各年度负责项目类型、难度的平衡。
三、强化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
(一)确立审计独立性保障机制
确立审计独立性保障机制是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客观、公正、有效开展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1、完善组织架构:明确内部审计在公司组织架构中的独立地位,确保其直接向最高管理层或董事会报告,避免受到其他部门或个人的不当干预。例如,一些大型企业设立了独立的审计委员会,由独立董事或外部专家组成,负责监督内部审计工作,保障审计独立性。
2、制定独立性政策和程序:企业应制定详细的独立性政策和程序,明确规定审计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标准。这些政策和程序应涵盖审计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晋升等方面,确保审计团队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例如,规定审计人员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决策过程,不得接受被审计单位的礼品或宴请等。
3、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对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定期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确保其遵守独立性政策和程序。同时,加强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问题。例如,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的自我评估、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评估等方式,对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
4、保障审计资源的独立性:确保内部审计部门拥有独立的资源,包括人员、资金、设备等。避免审计资源受到其他部门的调配和影响,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为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和先进的审计工具,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5、建立沟通和协调机制: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明确各部门在审计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避免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同时,通过定期的沟通会议、信息共享等方式,及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建立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二)强化审计结果执行力
强化审计结果的执行力是提升内部审计权威性和价值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1、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制度:制定详细的审计整改制度,明确审计整改的责任主体、整改要求、整改期限等内容。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审计报告的要求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反馈给内部审计部门。例如,规定被审计单位在收到审计报告后的30天内,制定整改计划并报送内部审计部门;在60天内完成整改工作,并提交整改报告。
2、加强审计整改的跟踪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跟踪监督,定期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于整改不力或未按时完成整改的单位,应及时发出整改催办函,督促其加快整改进度。同时,对于整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和协调,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例如,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建立审计整改跟踪台账,详细记录每个审计项目的整改情况,定期进行汇总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建立审计整改问责机制:对于审计整改不力、敷衍塞责的单位和个人,应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根据整改不力的程度和影响,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如通报批评、扣发绩效奖金、调整岗位等。通过问责机制的建立,提高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审计结果得到有效执行。例如,对于因整改不力导致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单位,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追究其责任。
4、加强审计结果的沟通和反馈:内部审计部门应及时将审计结果向管理层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反馈,让其了解审计发现的问题和风险,以及整改的建议和要求。通过沟通和反馈,增强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促进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例如,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定期向管理层提交审计工作报告,汇报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和整改建议等,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5、推动审计结果的共享和应用:建立审计结果共享机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在企业内部进行共享和交流,让其他部门和单位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同时,将审计结果与企业的绩效考核、内部控制评价、风险管理等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结果的价值,促进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例如,将审计结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审计整改情况作为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促使各部门重视审计工作,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四、提升审计质量与效率
(一)实施标准化审计流程
实施标准化审计流程是提升审计质量与效率的关键举措。标准化流程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减少因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和不确定性,提高审计工作的可比性和可信度。以下是实施标准化审计流程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1、明确审计业务流程职责分工:划分主审、审计组长、业务部门负责人在审计业务流程中的具体工作职责,将审计报告流程分为主审起草、审计组初审、业务部门复核、业务部门会议审议、审计组长审定、分管领导审批、主要领导签批七级环节,解决了审计业务管理职责模糊、管理边界不清晰等问题。例如,在某大型企业的审计实践中,通过明确职责分工,审计报告的准确性提高了30%,审计周期缩短了20%。
2、实行审计目标进度跟踪控制:确定审计实施的主要环节与步骤,列明工作目标、工作内容、责任人和时限要求,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以此指导每个审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开展方式及完成时限。实施过程中跟踪审计事项完成顺序、进度、结果,及时整理审计底稿和取证,实现对审计阶段目标进展和质量的控制。如在某金融企业的审计项目中,通过进度跟踪控制,项目按时完成率从原来的70%提升至90%,审计问题发现率提高了25%。
3、规范审计取证环节方式方法:审计取证单中的审计事项可根据具体审计项目分为政策措施落实、财务收支、效益效果等类型,有利于问题定性及分析;审计进点后,张贴审计公示,扩大收集问题和线索的渠道;采用计算机辅助筛查、外部调查等新的取证方法,提高取证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其他部门监督成果,节约审计资源。以某制造企业为例,采用新的取证方法后,取证时间减少了40%,证据的可靠性提升了50%。
4、标准化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在数据采集环节,审计机关可以向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数据标准化模板,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标准化模板填报相关财务数据,提高财务数据的可用性;数据清理环节,审计机关采集数据后必须制定数据清理标准,即检查数据内容、分析数据质量、修正数据漏洞,保证审计分析的基础是准确的、一致的;数据分析环节,审计机关可以制定标准化数据分析模块,不断创新数据分析方法,融合更多的数据整合措施,提升关联分析效率。在某零售企业的审计中,通过标准化电子数据,数据准确率从85%提升至98%,分析效率提高了60%。
(二)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是确保审计工作高质量完成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强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以下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1、构建完善“质量强审”机制制度:牢固树立审计质量观,探索实施审计质量标准化改革,形成全员全流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压实各环节质量控制责任,促进提升审计质量。例如,某审计机关通过建立“质量强审”机制,审计项目的优秀率从40%提升至70%,审计风险降低了30%。
2、强化全流程质量管控:把质量管控贯穿于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理、审计业务会议、审计整改、结果公告等审计项目全过程。坚持提前谋划年度项目计划,突出年度工作重点,加强各级计划联动。注重“按图施工”,以计划控制工作方案,以工作方案控制实施方案,以实施方案控制现场实施,做到环环相扣、一以贯之。不断压实整改督查责任,严格落实整改挂销号制度。如在某政府审计项目中,全流程质量管控使审计问题整改率达到95%,比之前提高了45%。
3、强化全员质量管控:网格化审计人员、审计组组长(主审)、业务部门、审理部门及分管领导、总审计师和主要领导的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紧密结合审计实务,加强审计实战能力培训,提高培训实效。加大审计质量考核力度,完善考核机制,提高审计质量在考核中的占比,引导树立全员质量意识。以某审计团队为例,通过全员质量管控,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平均提升了40%,审计项目的质量合格率达到了98%。
4、强化分级质量控制责任:审计人员是审计证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第一道环节;严格落实审计组组长负责制,加强审计组现场管理和内部控制,从源头上夯实审计质量控制基础;业务部门要落实好质量控制的复核把关责任,加强方案落实和报告内容的实质性复核;审理部门在审理工作中切实做到依法审理、客观求实、严格把关,将“两个依据、一个依照”贯彻落实到审理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分管领导和总审计师要加强对分管部门质量控制的领导责任,重要事项直接参与把关,充分发挥审计业务会议的把关作用。压实各环节质量控制责任,确保审计查出问题“事实清、证据实、定性准”。在某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中,通过分级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的错误率降低了80%,审计建议的采纳率提高了70%。
五、拓宽审计范围与深度
(一)拓展审计业务领域
内部审计业务领域的拓展是提升审计价值和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关键。目前,内部审计工作范围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等方面,而在战略、内控、合规、风险管控等关键领域开展审计工作的意识和力度不足。以下是拓展审计业务领域的具体策略和实践效果:
1、战略审计:战略审计是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执行过程以及战略效果进行审计,可以及时发现战略实施中的偏差和问题,为企业战略调整提供依据。例如,某大型制造企业通过开展战略审计,发现其在新市场拓展战略中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调研不充分等问题,及时调整战略方向,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在新市场的销售额增长了30%。
2、内控审计:内控审计有助于评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识别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穿行测试、抽样检查等,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流程进行详细审查。以某金融企业为例,通过内控审计发现其信贷审批流程存在漏洞,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针对这一问题,企业优化了信贷审批制度,加强了风险控制,使不良贷款率下降了25%。
3、合规审计:随着法律法规的日益严格,合规审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内部审计部门应密切关注企业所在行业的法律法规变化,定期对企业的合规情况进行审计,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例如,在医疗行业,某医院通过合规审计发现其在药品采购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及时整改后,避免了可能面临的巨额罚款和声誉损失。
4、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是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途径。审计人员可以结合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对企业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全面审计。以某贸易公司为例,通过风险管理审计,识别出汇率波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较大,于是采取了套期保值等风险管理措施,有效降低了汇率风险,使企业利润稳定增长。
(二)深化审计分析深度
深化审计分析深度能够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具价值和影响力,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目前,内部审计的分析深度往往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以下是深化审计分析深度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1、数据驱动的审计分析:利用大数据、数据分析工具和模型,对企业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某企业的销售费用异常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是由于部分销售人员存在虚假报销行为。企业据此加强了费用报销的审核和管理,使销售费用下降了15%。
2、风险导向审计分析:以风险为导向,重点关注高风险领域和环节,深入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例如,在对某企业的供应链进行审计时,发现其供应商集中度较高,存在供应链中断的风险。企业通过多元化供应商策略,降低了供应链风险,确保了生产的稳定运行。
3、跨部门综合审计分析:打破部门壁垒,进行跨部门的综合审计分析,全面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例如,通过财务、采购、生产等部门的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某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过高,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企业通过优化采购流程,与供应商重新谈判合同,使原材料采购成本降低了20%。
4、趋势分析与预测:对企业的历史数据进行趋势分析,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例如,通过对某企业过去几年的销售数据和市场趋势分析,预测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据此调整生产计划和营销策略,使市场份额提高了10%。
六、增强沟通与协作
(一)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有效的沟通能够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准确理解,减少误解和冲突,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建立良好沟通机制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1、明确沟通目标与原则:沟通目标应包括信息共享、问题解决、决策制定、团队协作和关系建立与维护等方面。确立沟通原则,如及时性、准确性、透明性、尊重性、建设性和保密性等,为沟通提供清晰的指导方向和行为准则。例如,在某企业内部审计项目中,通过明确沟通目标和原则,审计团队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提高了40%,审计问题的解决时间缩短了30%。
2、多元化沟通渠道:采用多种沟通渠道,如面对面会议、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内部论坛或社交媒体、电话会议与视频会议、项目管理软件和文档协作工具等。不同渠道适用于不同情境,能够满足多样化的沟通需求。以某跨国公司为例,通过多元化沟通渠道,内部审计部门与海外分支机构的沟通成本降低了25%,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提高了50%。
3、建立层级与扁平化并存的沟通结构:保留关键层级,同时建立扁平化沟通渠道,鼓励员工跨层级沟通,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例如,在某大型企业中,通过建立扁平化沟通渠道,内部审计部门能够直接与基层员工沟通,获取第一手信息,审计发现问题的准确率提高了35%,审计整改的及时性提高了45%。
4、设立沟通规范与流程:明确沟通目的与原则,建立沟通规范,设计沟通流程,包括准备阶段、发起阶段、执行阶段和总结阶段。实施与监督沟通规范与流程,通过培训与推广提高员工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例如,某企业通过设立沟通规范与流程,审计报告的编写时间缩短了20%,审计建议的可行性提高了30%。
(二)促进跨部门合作
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与其他部门密切协作,跨部门合作能够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共同解决问题。以下是促进跨部门合作的具体策略和实践效果:
1、目标对齐:确保各部门围绕同一个目标工作,通过绩效目标分解工作坊等形式,实现从组织到部门的目标纵向对齐和部门之间的横向对齐。例如,在某企业中,通过目标对齐,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顺畅,审计项目的完成时间提前了20%,审计质量提高了25%。
2、关键指标互锁:让两个或多个部门同时承担同一个关键绩效指标,根据各部门对指标的影响力确定权重占比。例如,为了提高产品复购率,市场部和研发部共背该指标,通过跨部门合作,产品复购率提高了15%,客户满意度提升了20%。
3、跨部门会议:定期召开跨部门会议,如华为的军团服务联席会、军团长咖啡会等,促进信息和经验共享,提高决策效率。例如,某企业通过跨部门会议机制,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频率提高了50%,项目推进速度加快了30%。
4、跨部门项目团队:组建专门的跨部门团队来推进关键项目,如亚马逊的“单线程团队”模式,提高部门协作效率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某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中,通过跨部门项目团队,产品上市时间缩短了40%,市场反馈良好,产品销售额在上市后三个月内增长了50%。
5、人员轮岗:通过人员轮岗,让员工在不同部门工作,打破信息孤岛,促进知识共享,增强部门间的理解和信任。例如,某企业实施人员轮岗制度后,员工对跨部门工作的熟悉度提高了60%,跨部门项目成功率提高了35%。
6、跨部门调研:定期开展跨部门满意度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进行部门排名和整改计划制定,促使各部门重视跨部门协作。例如,某企业通过跨部门调研,部门间的协同性得分从平均70分提高到85分,整体工作效率提升了20%。
7、360度调研:邀请与员工有主要工作对接的同事参与调研,帮助员工了解其他部门的视角和挑战,促进同理心和团队精神。例如,在某企业中,通过360度调研,员工对跨部门工作的理解度提高了45%,团队合作满意度提升了30%。
8、团建活动:组织部门间的团建活动,提供轻松的环境,增进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例如,某企业通过组织户外拓展团建活动,员工之间的信任度提高了50%,跨部门合作的意愿增强了40%。
七、涵养审计文化
(一)普及审计知识
普及审计知识是涵养审计文化的基础,能够提高全体员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和效果:
1、组织内部培训:企业应定期组织内部审计知识培训,邀请内部审计专家或外部专业讲师,针对不同层级的员工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例如,对于基层员工,重点讲解审计的基本概念、流程和常见审计问题;对于中层管理人员,深入讲解审计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配合审计工作。据调查,某企业通过组织内部培训,员工对审计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60%,对审计工作的配合度提升了50%。
2、开展线上学习:利用企业内部的在线学习平台,上传审计相关的课程、资料和案例分析,方便员工随时学习和查阅。同时,设置在线测试和讨论区,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互动。例如,某企业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员工的审计知识学习时长平均增加了2小时/周,审计知识测试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0分。
3、制作宣传资料:制作审计知识宣传手册、海报、视频等资料,通过企业内部的宣传栏、电子屏幕、内部邮件等渠道进行广泛传播。宣传资料应简洁明了、生动有趣,易于员工理解和接受。例如,某企业制作的审计知识宣传视频在内部播放后,员工对审计工作的关注度提高了30%,对审计流程的了解度提升了40%。
4、举办审计知识竞赛:定期举办审计知识竞赛活动,以部门为单位或个人参赛,设置丰富的奖项,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竞赛题目可以涵盖审计基础知识、法规政策、实际案例分析等方面。例如,某企业举办的审计知识竞赛吸引了80%的员工参与,竞赛后员工的审计知识水平整体提升了35%。
(二)树立审计正面形象
树立审计正面形象对于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影响力至关重要,能够改变员工对审计工作的传统认知,增强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和效果:
1、宣传审计成果:通过企业内部的刊物、网站、会议等渠道,定期宣传内部审计的成功案例和取得的显著成果。例如,某企业通过内部刊物宣传审计发现的重大风险隐患并成功避免损失的案例,使员工对审计工作的认可度提高了40%,对审计部门的信任度提升了35%。
2、展示审计价值:向员工展示审计工作在促进企业合规经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防范风险等方面所创造的价值。可以通过数据对比、案例分析等方式,直观地呈现审计工作的成效。例如,某企业通过数据对比展示审计工作实施前后的成本节约情况,员工对审计价值的认知度提高了50%,对审计工作的支持度提升了45%。
3、树立审计人员榜样:在内部审计团队中选拔和树立一批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高尚、工作业绩突出的审计人员榜样,通过表彰大会、内部宣传等方式,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激励其他审计人员向榜样学习。例如,某企业通过树立审计人员榜样,审计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提高了20%,工作积极性提升了30%。
4、加强与员工沟通:审计人员应主动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员工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解答员工的疑问和困惑,增强员工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信任。例如,某企业通过定期开展审计人员与员工的沟通座谈会,员工对审计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了35%,对审计部门的抵触情绪降低了40%。
八、持续创新与发展
(一)鼓励审计创新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内部审计部门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根据相关研究,创新的审计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成本。例如,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审计人员可以快速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其效率比传统审计方法提高了50%以上。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也正在改变审计行业的面貌。通过这些技术,审计人员可以自动化执行一些重复性的审计任务,如数据录入、核对等,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据统计,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审计项目,其人力成本降低了30%左右。
1、技术创新: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审计技术,如区块链技术可以用于确保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被篡改。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审计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可以为审计工作带来新的视角和体验,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复杂的业务场景。
2、方法创新:除了技术层面的创新,内部审计部门还应关注审计方法的创新。例如,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将审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领域,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据调查,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企业,其审计发现问题的准确率比传统方法提高了40%。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如引入供应链审计、环境审计等新的审计领域,拓展审计工作的范围和深度。
3、组织创新:鼓励审计团队内部创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法组织学习,定期邀请各领域专家来局授课;积极输送审计人员参加外部审计单位组织开展的审计项目,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内部审计作为组织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内审部门往往面临着边缘化和被忽视的困境。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内审部门主动作为、用结果与实效说话,推动组织从高层认知、资源配置、独立性保障、审计质量、业务范围、沟通协作、审计文化、创新发展、人才培养及外部交流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改变内审没地位、边缘化的困局,共同推动内审事业的发展,为组织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期待小伙伴们所在的内审部门都能够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组织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加油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