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调查和河南的骑行给我们的启示|教师以什么方式引领学生直面社会

文摘   2024-11-10 05:30   上海  

以什么方式引领学生直面社会

最近,教育界有两件不太好的新闻传得沸沸扬扬。
第一,上海闵行区某校实习教师,在未经校方许可的情况下,将极不妥当的调查问卷发给学生。该文件上把学生家长根据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社会地位分为10个等第,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家长处于哪个等级。

第二,有学生从郑州夜间骑行直奔开封,结果半途放弃,被自己的母亲开车接回。有一位教师在互联网上发表极为尖锐的批评声,斥责这些学生是“酒囊饭袋”。

这两件事情,都是应该受到舆论批评和指责的事件。然而离奇的是,评论区八成以上的网友,都力挺这两位教师。

例如这是针对第一个问卷的说辞。

以下是针对第二个老师的评论。

转念一想,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他们做的和说的,都多少折射了一些当今令人无奈的现实,很容易引起共鸣。

于是就有朋友问我:你觉得这两个教师的行为该如何评价?

我回答:如果他们不是教师,那就没有什么。但由于他们是教师,他们就不能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
请注意,我说的不是他们不能表达自己的见解,而是不能以这样的方式表达。

社会阶层客观存在,个别学生存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青年时期的热血冲动可能也存在,教师也确实应该引导学生去直面一些不令人愉快的现实。杜威早就说过:Education is life itself,教育即生活,不能直面生活的,不是教育。

然而,如果某个教师仍然珍惜自己教师的身份,那么他在让学生直面这一切的时候,就必须综合考虑以怎样的方式将这个社会的现实展现给他们。直接地让学生面对罪恶,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这带来的可能不是学生精神和人格的成长,反而倒是一系列的负面心理状态。

上述例子中,前者带来的可能是学生不健康的优越心理,或者自卑感;后者更培养了一种暴戾的品质。而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如果我的家长处于社会阶层的顶端,或者底端,我如何冷静地接受这个现实,在未来的人生中,如何利用我的优势,或者改变我的劣势,去找到我发展的道路和属于我的幸福。而教师自身,也将在这类方式方法的选择中,锤炼自己的心性,找到自己的价值。

希望广大教师朋友以此为鉴,活出精彩的教育生活。

妙门轩的语文世界
这是一个由语文学习、文学和朗诵描绘的意义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