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论“情境”:不要走两个极端|其实语文课根本不用提那个

文摘   2024-11-14 05:30   上海  

语文课无须“情境”

点击这里赞助|制作不易,敬请支持

继“大单元”被基本上否定掉之后,下一个热点,有可能是这个“情境”。比如上数学课,非要设计个什么具体情况,然后用上数学知识。大略等于过去的应用题,括大化一下,变成整堂课的那个要解决的问题。

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课,弄个情境,似乎还能理解。毕竟,那些学科本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设计了,也不算背离学科性质。

语文课要什么情境呢?

日前,语文教学名宿王崧舟先生,发表了一段论述。

这话虽然也没讲出什么实际的内容,略显得有些空泛,但至少还保持着理性,反对了两个极端。不像我国很多地方,非要教师弄出个情境来不可,将没有情境的教师斥为“异端”

语文课是带着学生读课文的,文本在理解过程中,自然会形成一个意义领域,这个领域自然就是再现成不过的“情境”。语文课,只要不是刻意地以某种实用文的写作为目标,那一般来说,所学课文并不解决实际问题,任何外加的情境,对教学来说都是冗余的东西。你说,我读几遍《再别康桥》是想解决啥问题来着?需要个什么情境?非得在剑桥的草坪上,摆个林徽因AI还原图在那儿?教室里对着我这张老脸就不行?

因此,语文课并不存在什么哪个要情境,哪个不用这种问题,语文课根本不存在什么“情境”一说。只要教师是按照理解的进程在教,学生是跟着在分析文本,那情境无论提不提它都在那里;如果没有用来分析课文,是完成某个诸如通知等等实用文的写作,那这个情境,不提也自然要出来。

非要提“情境”一词,倒也不是不可,但也只是将理解进程中固有的某个属性从无意识放到前台,让人意识到有这么一个维度。

但是,即使是这么个维度,其实也早就有人帮全人类的理解者分析透彻了。读读伽达默尔的书,自然就知道了。

当今语文课教研的这些不知所谓的东西,说白了,就是在别人早已非常完善的高深理论体系的最底层,煞有介事地弄一些浅薄至极的玩意儿,颇让人有些高斯在看一群幼儿研究10以内加减法的味道

点击这里微信赞助|数额随意,感谢支持

妙门轩的语文世界
这是一个由语文学习、文学和朗诵描绘的意义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