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你好。
这是生信家书的第二十三封。愈到深秋,天地之间愈加爽朗明净,脚丫湖的水虽然浅了,但是清了。到了晚上,仰望星空,即便是城市的夜空,也能看见几颗闪一闪的星星,不知道每一颗星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生物学故事。
星空给予了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那里有无限的可能性,这被古往今来的所有艺术形式所描述、所刻画。翻翻历史,没有哪个时代比我们更加接近这无数代人仰望过的星空。
就在刚刚,倚门望月,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面有两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句话问的是:第一缕月光什么时候到访地球,第一个沐浴月光的人又有着怎样的心情。是不是像李白那样:呼作白玉盘?
最近大洋彼岸的“筷子”夹火箭,引起一波关于我们这代人走出大气层的讨论。
这一画面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它降低了火箭收发成本,更是打开了我们关于星际航行的想象。
无独有偶,大洋此岸,10月15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提出我国拟突破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得有一次讨论生物信息学未来的小型讨论会上,一开始大家讨论生物信息学的就业、个人核心竞争力。到我发言的时候,直接把话题带偏了:我们要到火星上生存,让生物信息学成为刚需。
然后,这个讨论就变成了一个生物科幻局,强有力的主持人都没能扳回原主题。在这里,我事后道个歉哈~
是的,我们现在生活着的星球,一切生命必须的资源来的太自然了。在有人类之前,地球亿万年的演化,为人类打造了一个“花果山福地,水帘洞顶天”,在这颗襁褓之中,给了文明充足的岁月。
而,如果我们新到火星上,几乎我们的生老病死,终其一生都需要测试生物环境信息、生物信息成为文明的基础条件。那时候,生物信息就像饮用水、客呼吸的空气那样必须。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我不生产生物信息,只是生物信息的搬运工。
202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斯万特·佩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当时看到这个信息,脑海中就闪过一个念头:这里的基因组不再地球上的话,有没有技术可以测呢?
又一次的无独有偶,202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鲁夫昆(Gary Ruvkun)。其中,鲁夫昆的研究兴趣除了microRNA 和 RNA 干扰机制之外,也参与过探索其他星球上的生命。
在过去的几十多年里,鲁夫昆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希望开发一种小型测序仪,发送到火星或其他星球上,用来检测DNA。也就是在其他星球上,做测序。
生物信息者们,我们为这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做好准备了吗?
你的运来
20241017
于南京
https://x.com/elonmusk
https://www.acfun.cn/v/ac46388522
https://mp.weixin.qq.com/s/_NnCK788uXdUyGbqD0BY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