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阳光明媚的2003年9月中旬午后,北京市甘家口一座平淡无奇的居民住宅内,一位79岁高龄的长者正在接受记者的深情访谈。
这位耄耋之年的老者名叫王鹤滨,他有幸在毛主席身边担任保健医生长达五年之久。
当被问及与毛主席相处的点点滴滴时,老人的双眼轻轻闭合,思绪仿佛穿越回了20世纪50年代的岁月……
尽管颠沛流离,但父母依然高度重视对儿子的教育。七七事变爆发后,年仅14岁的王鹤滨以优异的成绩从小学毕业,随后投身于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
1941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他踏上了前往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的征途;1949年8月,因工作需要,他调入中南海,成为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医生及生活秘书。
后来,在毛主席的首肯下,杨尚昆同志于1953年派遣王鹤滨赴苏联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历经数年的刻苦学习,王鹤滨归国后始终扎根基层医疗领域,并逐渐成为一代名医。
晚年的王鹤滨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倾注于撰写关于毛主席的著作。2018年,94岁的他因疾病离世,消息传来,令人无不感慨万千。
王鹤滨老人在生前通过文字或口述的方式,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毛主席生活中的趣事。其中最令他难以忘怀的,莫过于一次“辣椒事件”。
50年代初的一个星期六,身为毛主席保健医生的王鹤滨如常准备前往食堂用餐。这时,一位同事将他的长子王子杰带到了中南海。
父子俩正拿着饭盒走向食堂时,突然有人通知王鹤滨,要求他立刻前往丰泽园与毛主席共进午餐。王鹤滨当然义无反顾,但如何妥善安排儿子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由于时间紧迫,王鹤滨最后决定带着儿子一同前往丰泽园。
见到这对父子,毛主席不仅没有发怒,反而笑容满面地说:“你还带来了一个小战友?”然后转向孩子,温和地询问:“小朋友,你几岁了?”王子杰胆怯地伸出四个手指。
“你妈妈去哪里了?”孩子回答:“妈妈去学习了。”毛主席点头称赞,随即吩咐工作人员再拿一副碗筷,并夹了许多菜放入王子杰的碗中。
用餐时,毛主席注意到王子杰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桌上一小盘色泽鲜艳的炸辣椒上。他顿时兴起,笑着说:“看来你这个小家伙想吃辣椒了?这东西确实美味。”
毛主席说着,用筷子夹起一节辣椒在孩子眼前晃动。四岁的王子杰并不知道辣椒的辛辣,毫不犹豫地准备品尝,却被父亲王鹤滨迅速拉开。
王鹤滨心想:“这辣椒成年人吃了都会冒汗,孩子怎么受得了?如果他被辣得大哭,这顿饭就毁了。”
毛主席看到王鹤滨的阻拦,便自己将辣椒放入口中,一边咀嚼一边做出享受的表情,小王子杰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毛主席再次夹起一节辣椒递向孩子,轻声细语地诱导:“快尝尝吧,这东西很好吃,别听你爸爸的。”
王鹤滨再次阻止了毛主席,心中不禁好奇:“毛主席为何坚持要让一个孩子吃辣椒?”他一边思索,一边劝阻:“主席,孩子不宜吃辣椒,这东西小孩绝对不能尝试。”
最终,辣椒还是被毛主席自己吃掉了,但他却带着一丝批评的口吻对王鹤滨说:“让孩子尝尝辣椒,有何惧怕?让他上当受骗。不要将孩子培养成只知道相信大人的人,有些大人也是坏的。”
毛主席不给孩子吃辣椒的真正原因,除了他所说的“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还在于他想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和认知世界的多元性。
毛主席的家风严谨,但他教育孩子时从不刻板,而是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事物的复杂性,以锻炼他们的成长能力。
这正是如今常说的“不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应该让他们走出温室,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句话并非空谈,毛主席不仅与王鹤滨探讨过这一问题,还注意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干部子弟开始有意识地享受特权。
因此,他引用汉献帝生于深宫的历史故事来告诫大家:“条件好了不能忘本,否则不仅对孩子不利,甚至可能动摇国家的根基。”
在子女教育方面,毛主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勤奋、求知、进步、向上是他教育后代的基本原则。
与此同时,毛主席从不采用四书五经那种封闭刻板的教育方式,他始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全面发展,不仅成为有用之才,还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毛主席才会用辣椒来逗王鹤滨的儿子。这并非毛主席有意让一个四岁的孩子吃苦,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他的逆向思维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只知书本知识,在生活中缺乏辨别能力,最终还是会吃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