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有这么多水,
我们为什么不把水系变成休闲带,
变成绿道?
格致论道·湾区第9期 | 2020年12月18日 广州大家好,我是马向明。我来自广东省城乡规划院,我的工作是进行城市规划。
工业化、全球化在不断改变城市发展的格局,城市规划就要在全球化的全球竞争中使城市保持竞争力,同时在经济发展中平衡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去几年我完成了两个项目,一个是绿道,一个是碧道,都是寻求在发展中如何使人们的生活更宜居。绿道是一个沿着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的线性开敞空间,学界一致认为,最早的绿道来自于美国中央公园的设计者阿姆斯特德(Olmsted)。1867年,他在美国波士顿设计了一条沿着水系行走的林荫步道,把4个公园联系起来了。因为他认为城市马车的大量出现,使人们在一般的道路上行走已经不安全。今天我们去很多城市,像北京、上海都有绿道,但中国真正的绿道建设开始于2009年珠三角的绿道。为什么在这开始呢?因为珠三角是典型的全球化推动的城市发展,中央对广东的发展策略是放权,省进一步放到地级市。珠三角有9个地级市,接下来又放权到村到镇进行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我们发展的单元就有无限多,各个地方都开发。这样形成的格局是什么呢?城市就出现蔓延了,蔓延出去就引起了生态问题,你见不到森林和农田了。所以1994年,省委就认为城市群要进行一个规划,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否则我们区域环境就无以忍受。当时我是那个项目组中的成员之一。经过大量的讨论,我们认为城市的发展应该聚集在都会区、城镇密集区里。另外,一些地方应该保留它的田野,甚至一些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地方要划定生态敏感区,各个城市要保护这些生态敏感区。10年后,是省委和建设部一起推动的第二次城市群的规划,我们进行了调研和回顾。回顾后发现,上一次所建议的很多重要的生态区已经消失了,因为每个城市有自己的发展意图。比如当年是广州居住区和员村工业区间的绿化隔离带的地方,后来这块区域变成了珠江新城。每个城市都有各种理由改变原来的一些隔离绿地。所以后来我们就认为,作为重要的区域绿地,应该划定后由省一级进行更严格的管制。怎么来管制呢?要进行立法。所以时任省委书记亲自推动,在2006年进行了《珠三角规划条例》的立法,这个法规定要把一些很重要的生态廊道、生态地管起来。而且除了生态的问题,广东还遇到另外一个问题,要建高速公路、建铁路没有通道了。因为每个市都要搞开发,最后你找不到通道了,所以重要的通道也需要省这一级管控起来。于是省政府规定要由建设厅去划定区域绿地,这就发现很难。因为地方政府知道上面政府希望划定区域绿地来管控的时候,他认为你会约束我的发展。因此虽然你有权去管,但是你远远做不到落地。这个时候建设厅就进行各种研讨,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个矛盾。在2月份时,我们又进行一次研讨会,这是若干次研讨会的其中一次。我当时拿着第二天要参会的材料,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关注,领导一重视问题当然就解决了。那天我就刚好拿到一份报纸——《南方都市报》,当时他的社论叫做“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我一看,这个很有启发。它让我想起了两件事情,一个是我当年在英国的时候读过的文献。文献里说文明社会为了规范人的行为就设定了法,我们有各种法,但是法不会自己去声张正义。法为什么能起作用?是有人告,法才能出场,没有人告,法就不会自己来管你。生态环境为什么会受到破坏?是因为动植物不能讲人话,它不能到法庭去告那些侵害它的人,所以生态环境就受到了人类的侵蚀。第二个是在英国绿环的文献里,我看到有一个人叫昂温爵士,他说人的休闲有两种。一种是要运动、要锻炼,就是主动式的锻炼,另外一种是去看看风景,舒缓一下心情就好了,这种是被动式的锻炼。他说,其实我们可以在公园绿地(park)和未开发地(open land)之间形成第三种空间,在open land里加一点设施,我们就可以把一个open land转为open space。所以后来伦敦就做了一个绿环,这个绿环闻名世界。这两样东西使我感触很深,既然关注、围观能够改变中国,我们为什么不把公众引到生态廊道里?在廊道中加入慢行道,使它成为绿道,让公众在使用绿色的空间中热爱绿带,在关注中保护绿廊。在会上我就讲了那个观点,大家很兴奋地讨论。后来建设厅和省政研室形成了一个报告送到了省委,省委在11月份听了建设厅的专项汇报之后,决定珠三角启动建设绿道,我很荣幸成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领到这个项目后,我就想,绿道,我们要做什么东西呢?前面的想法是一种浪漫的东西,现在你要把它具体落地。我想绿道规划要做三件事:第一,要激活那些生态用地,要让它有用,不要只是管控。第二,我们要通过串联,因为中国的绿地很破碎,区域里剩存的绿地斑块也很破碎,我们要通过绿道的串联作用,用线性空间把分散的绿地串联起来。串联起来后,分散的公园就由分散式变成分布式,分布式计算机的功能是比发散的更强大的。第三,我们要为市民进入乡野地区,就像伦敦的绿环一样,提供一个入口,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公园很难增加,要建公园不但要花钱,还要征地,要安置村民,还要有用地的指标。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空间、场所、人员安置等一系列的问题。但郊野地方有大量开放的土地,我们为什么不加点东西,让open land变成open space呢?所以这个绿道要达到这三个目的。怎样用一个绿道体系来达到这三种目的呢?我们构想绿道应该分级,有区域的绿道、城市的绿道、社区的绿道。社区是让每个人很便利地去上班,去搭公共汽车,城市的绿道可以把绿地串联起来,区域的绿道可以让人从城市走向郊野。所以我当时想了这样一个愿景:城市和区域的绿道组成一个绿道网,让人们从城市“石屎森林”中走出郊外,去享受美丽的自然。这样一个不同的层次的绿地怎么统一?用一个统一的logo把它统起来。所以今天你在全省看到的广东绿道logo都是一样的。我们规划了6条主线,22条支线,总共1690公里长的绿道。有的地方,比如羚羊峡环境很好,离城市也不远,但是市民们一直进不去,所以通过绿道建设形成了一条很好的步行径后,今天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郊野休闲地。还有生物岛绿道,这是广东的绿肺。但当时绿肺没有路径可以让人去,除了农民耕田以外,没有什么人能进去。所以生物岛的绿道一建,去休闲的人就很多了。还有东莞的松山湖,一个湖如果没有绿道,你怎么进去使用呢?建设绿道以后,大家都能很好地使用。所以绿道建了以后,我们看到,原来90年代你看到楼盘是左边,小区绿地建的是楼台亭阁。卖楼的时候很好,售完楼以后喷泉就不喷了,这是没有用的绿地。今天很多小区在那里边建了跑步径,你可以在小区里跑步,这是绿道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绿道通过一种慢行和绿色的复合激活了生态的价值,它不仅联接生态,也联系我们的生活。所以珠三角的绿道建成后反响很好,在2012年获得迪拜人居环境改善最佳案例。除了当年的这批,我们今天还不断增加高品质的绿道为人民生活所享用。比如最近(2020年)广州建的云道,它是绿道的进一步提升,通过架高的步行桥,把越秀公园和白云山串联起来,使人们在山上看到很好的风景。这是福州的绿道。全国各地都在建设绿道,绿道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另外,最近两年我完成的一个项目叫做“万里碧道规划”。2015年,绿道项目几年之后,有一次我在东莞开会,站在高楼向外看。我想几年前做的事,就是在这种城市化的地区,在剩存的山头绿地斑块寻找路径,把它串联起来,就是绿道所做的事情。但是,当时我往下一看,发现自然界有一条绿线在行走,我仔细一看是一条小溪。其实每一个绿色斑块是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水系把所有的绿地斑块都联接起来。因为所有地方都要下雨,下雨的话水就要走。我当时说,以前笨,当时选绿道选得这么辛苦,如果有机会回过头来做,我就直接沿着水系溪沟去走,这个事情就解决了。后来看到世界银行说,这是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于是我回来之后,就把广州绿道的大数据拿来看,发现公众使用最多的绿道还是滨水绿道,像广州滨江绿道,生物岛、大学城的绿道。为什么?因为广东天气炎热,在水岸边,太阳出来后,由于水陆热容比的差异,所以水边有风。广东为什么水边的房子卖得更贵?不仅是风景的问题,还有风的问题,所以岸边有风,公众最喜欢去。那年,我去东京高塔上看到东京河上整个就是一条休闲带。我就想,广东有这么多水,我们为什么不把水系变成休闲带,把它变成我们的绿道?于是在2017年,我负责珠三角全域规划,就说绿道未来的升级就是要把6000多公里的堤岸转化成骑行、慢行径。不要仅仅是一个堤岸,要把它多功能复合化。广东水系很多,总共有2.4万条河,总数超过10万公里长,从来就是临水而居。如果统计水岸边两公里的用地,占城市建成区的82%,大数据显示,80%的人口都是在两公里范围左右活动的。大量城市人的生活,各种生产聚集在城市水岸边。但是快速工业化,又反过来对水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就是我们在水边的建筑建多了以后,河水脏了不能喝。于是我们在外围很远的地方建一个水厂,在外围取水。当在远处的地方取水而旁边的河流不再成为饮用水源以后,大家就在这里排污。大量的工厂向河里排污,在2017广东全省统计的黑臭水体,放到全国倒数第一,也就是说黑臭水体是最多的。广东河流多,人口密集之后,水的问题是最多的。所以2018年6月8日,省委就提出,治水的同时要加强陆上慢行系统的建设,要建设水碧岸美的万里碧道。并进一步提出要把万里碧道作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这件事是由河长办去规划建设。我听到这个消息很兴奋,我说梦想的水岸边休闲场所能够实现了,跟我们院里说我们要去参与这件事。我们就和水科院、水利院组成了一个共同的小组去竞投这个项目,最后我们拿到了这个项目,我再次很荣幸地作为项目的负责人。2010年我去进行绿道选线时,水利部门坚决不允许绿道下到水边。但广东每一个城市都有一条河,如果每条河流都能够成为一个沟通外部的公园,那么广东的城市就有一个联通内外的中央公园。这是一种开敞性的中央公园,对于广东城市的宜居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但是项目组一起研讨后,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为什么?因为珠三角是河网多,但这个地方是热带风暴高发地区,台风多,多的时候一年十几次。这是珠海的一次台风之后,整个岸边一片狼藉。再看历史上,有很多东西是很令人痛心的,比如珠三角1915年的时候曾经发了一次大水,灾民达到365万,整个顺德都被淹掉了。因为当时北江强降雨和珠三角的风暴同时发生,就是珠三角的风暴潮一顶,上游的水下不来,珠三角就淹了。右:1960~2018年通过南沙周边350km范围的热带气旋路径我们再看数据,从1960年代到2018年,50年的时间,南沙监测点它的风暴潮升高了1.2米。也就是过去我们可以抵御的潮位,现在更高了,这是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我们对整个河流水系的认识更系统更全面,一切不是这么简单。水系给我们饮用水资源,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我们利用它进行交通,但是它有一个风险。在农耕时期我们对风险采取退让,我们去水系边耕田,用河流运输。但是工业时期,工业给我们力量,我们突然在水岸边建码头、建工厂,使得河流缩窄了,把它的岸边硬化,最后污染排下去了,整个河流变黑变臭了。所以在知识经济时期,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它的资源和生产的连通,我们要看到生态的连通、生活的连通。它还有景观资源,但是一切的利用都要进行风险管理。第一是流量。河流不能断流,断流了哪叫河?第二是水质。水都不清,黑臭水怎么叫河?第三是生物多样性。河流是鱼生长的地方,河里没有鱼了,怎么叫河?第四是物理形态,它自然的形态。你都把它硬质化了,那就变成渠了,就不是河了。第五是岸边带。鱼之所以能够在河里生活,是岸边自然的水流下来,它才能活。我们看广东的河流,有10万条河流,但很多地方特别是珠三角存在着这么几个问题:第一,水质不达标,黑臭水体。第二,岸边带开发过度,很多岸边都盖了房子。第三,生态流量不足,有的地方上面建一个水坝来发电,就把水断掉了。然后物理形态大幅度改变,我们的河,为了安全,砌很多河堤,最后河都不是河了,变得渠化了,最后就是生物多样性受影响。所以,碧道不是简单的原来想象的岸边修一条绿道的问题。它是综合性的,是一个生态、安全、文化、景观、休闲功能复合型的廊道,不是单单的一条步行道的问题。它首先是一个洪水的通道,洪水要能够安全过。第二,它也是鱼、动植物能够在这生长的生态廊道。第三,它是人的休闲漫道。我们建设碧道,要做6件事情,不是简单的河边修条绿道。第一,水资源保障;第二,水安全;第三,水环境;第四,水生态要恢复;第五,景观系统,人要进去;第六,岸边的产业要进行转型,不能大量排污,所以产业带要进行提高。比如这个地方,顺德的水乡地区在进行截污。因为很多工厂排污,那么截污的过程我们就不能够仅仅截污,我们把岸边生态化,让青蛙可以跳上来。然后我们有一条慢行道从桥下穿过去,让我们跑步时可以不受机动车的中断。首先截污,截完污后,我们顺便把绿带做好,然后把慢行径做好。整个景观做好了,旁边的工厂可能不再做低端的,它可以招更好的工人进行产业升级。那么排污就减少了,水、岸和城市一起联动,这就是碧道建设。碧道建设要完成这么多件事情,但空间范围有限,就要建立4个维度去思考。什么是4个维度?河流首先是纵向,然后有横向,有岸边带,还有垂直高低,还要有时间维度。其实人让水就是一个时间使用的问题,洪水来的时候人退出来,人就不要去了。但是当洪水退下去时,人可以到河漫滩上漫步。因此就要在时间维度对河道进行管理。第一,要水利、生态、景观、市政,还有城市规划的人一起协作。河堤里外,就像一个门轴一样,门内、门外是完全不同的功能要求。在河堤外,就是河床内,我们要进行水文适应性。建步道可以,但是要尊重河流水文的要求,不能搞太大的,那就会阻挡水。第二,要近自然化设计,对水进行防御是必须的,不能说为了安全,我就把它硬质化。新加坡就把原来硬质的东西打掉,重新把它近自然,让这些动植物在这里能找到生存的空间。第三,要人性化,怎么人性化?现在很多地方,河岸边因为水利部门说不准建,然后我们就开一条大马路,之后河岸边平时都是一些汽车路,人就不适宜活动了。所以我们要以人性化作为主导,要有贯通的慢道,人们天天可以跑步的。你跑步的时候,要把交通主干道从河边引走,不能把它变成一个交通主道的通道。这样,河堤是一个重要的连接点,所以河堤要有多级堤来兼顾我们防风浪,跟生态,跟人各方面的使用。这就需要用空间换的高度,我们后退一点,整个生态环境和人的宜居环境都会更好。这是茅洲合作的,首先把原来盖掉的河涌打开,把污水截掉,把淤泥清掉,然后把截污弄好后,景观要上,然后再用上水利设施,最后把它作为公众可以用的,把它开放。建成以后是这样,这样是不是很好?但里面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比如截污,如果把所有的污水都截到下游处理,我们污水处理厂有规模效应,截到下游来处理。这样的话处理完以后水都没了,水就走掉了,上游就没有水了,河流里就干了。所以后来一想,这样不对,我们的污水处理厂需要分段而建,上面一个、中间一个、下面一个。但这样做,中间、上面建的污水处理出排出来的污水达不到景观标准,它虽然不臭了,但依然不是清的,那怎么办?这样的话,就要把生态岸线柔性化后,把景观带做出来,然后再调整旁边的公共设施、机动车、公共交通等。然后就带动周边的产业发展,形成一个综合发展的地方。这是珠海的天木河,它旁边开发还没有像茅洲河这么多,先做这个,形成一种很漂亮的景观带。我去天木河上看,想到10年前我们做东江绿道的时候,绿道只能在河堤上面,不允许下去,虽然河漫滩很美。10年之后终于绿道可以下去,当然下去是在风险管理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10年的时间很长,但我们对城市及赖以生存环境的理解加深,虽然这么艰难,我们依然一步一步走过来。从绿道到碧道,我们尝试着让城市回归自然。这一系列工作的完成在于跨界,把各种技术的统合应用到城市,改善城市。希望将来有更多各行各业的同行加入到城市规划的行列,让我们的生态、生活环境更好。文章和演讲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格致论道讲坛立场。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格致论道演讲活动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主办,中国科普博览(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欢迎关注格致论道官网: self.org.cn,微信公众号: SELFtalks,微博: 格致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