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里为什么有个人站在屋顶上?你可能从未读懂这幅名画背后的故事 |曹颐

科技   2024-11-19 17:02   北京  



如果我们没看到这幅画,

可能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个热心人,

他站在对岸的房顶上,
在努力帮忙避免事故。

曹颐 · 北京城市文化主理人
格致校园第46期 | 2024年8月23日 北京


大家好!我是曹颐,北京城市文化主理人,来自清明上河园书画艺术馆。


《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可谓是妇孺皆知,提及此画,大家都说见过、听说过它,足见其是非常的知名。这卷画运用写实的手法,详实地描绘了北宋末年都城汴京的繁华盛景,可谓是“一图胜千言”!


▲左:唐长安城

右:北宋汴梁城


我们看看这两张地图,一眼就能发现,这两座城市的布局大相径庭。北宋的都城规划,在当时可是世界一流的。首先,它打破了以前的里坊制度,取消了夜间宵禁,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自由,而且还有了通宵达旦的夜生活。其次,它可是用了中轴线来进行基准规划的,这样的规划让整个城市的布局更加合理,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再者,北宋政府也是相当开明的,规划好固定区域后,允许民众自己设计住宅和商铺。可见这座伟大的城市,是政府和民众共同创造的一个都市构造。好了,接下来咱们看看张择端是如何描绘这座伟大都市的吧!


一步步抵达丰亨豫大之时

已完成:10% //////////


打开《清明上河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五个清秀俊逸的大字,这是宋徽宗自创的瘦金体,足见其对该作品的喜爱。



接下来,我将通过九幅画面,逐一剖析这幅不朽之作的精髓。这幅画是一副长卷画,就是古代文人墨客喜欢把玩的手卷。这种长卷画,要看就得从右往左慢慢欣赏。右边是时间的过去,左边是时间的未来,文人们就这样一边放一边卷,在流转的时空中一边欣赏一边感受。



在画卷的第一部分,你会看到驴队入城,它们背上驮的是炭,那时候炭可是首都的主要能源呢。画面里还有一条小溪和一座颠簸不平的小桥,还有当时的郊野景色,瓦房很少,茅草屋居多。画卷中还有一艘小船,看起来很有那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单看这一部分,构图已经很完整了,甚至可以称之为郊野风俗画。这充分展示了张择端的构图精巧和美学品味。



咱们接着欣赏,这幅画面的主角是柳树,它有个特别的名字,叫隋堤柳,也就是旱柳。这柳树可不一般,还上了汴京八景的榜单,名叫隋堤烟柳。为什么呢?因为汴河的前身是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著名诗人白居易还为它写过诗呢,“大业年中杨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说的就是它。画里还有条S型道路,这一是考虑了汴京的地理条件,二是画家构图的巧思。想想看,5米多长的画卷,路都跟画面垂直,那得多呆板啊。现在这么一弯一曲的,画面立马就活泼起来,表现力十足。



接着,汴河就出现了,汴河上有很多漕船,据记载,每年差不多有7000艘,可见漕运之繁忙,因为要供应整个150万人口的城市所需。如果仔细观察,能看到几个背包的人吗?对,他们就是当时的码头搬运工,现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码头还能看到。这样细致的描绘也能让我们了解张择端对这座城市的考察入微。



眼前这幅画面,汴河可是绝对的C位。瞧,画面里一艘船差点儿撞上了桥。张择端就像个神奇的纪录片导演,瞬间捕捉到了这个惊险的场面,把这紧张刺激的场景画得淋漓尽致。看完这幅画,让人忍不住感叹其惊心动魄,甚至回想起来还觉得有些后怕呢!



我们再看看这座桥,因为它状若飞虹,所以把它定名为虹桥。如果我们俯视来看,它有一种长虹卧波的意境,兼具了技术与艺术的双重美感。我们认识这幅画大多是从这座桥开始的,这座桥也是这幅画的画眼。当看到这座桥时,我们也来到了画的中心位置。



我们接着看,现在到了水陆交汇的地方了,大家要弃舟登车,或弃车登船,是非常繁忙的一个场景。在这样人员聚集的地方,一定有人修车,就好像今天的4S店,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我们看到父子两人经营着修车铺,甚至有专家考证看到了刨木头的刨子,是刨子最早的影像,它的史料价值是无与伦比的。画上还有一群人在围着一个人,这个人不知是在说书还是在卖东西,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画家把这些画面捕捉下来,让我们看到了汴京市民的真实生活。



接下来,护城河就这么出现在我们面前,以前的城池可都是有护城河的。那么,紧邻护城河的第一个衙门你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吗?是个驿站,那里总有好多驿夫等着接活儿。你再看那护城河桥上的人在做什么?是不是有点像花港观鱼呢?没错,北宋的清明节也是放假的,人们就可以走出来观鱼,享受闲暇时光。看到他们这些有闲又有钱的人,就说明离城市不远啦!



此个画面展现了整卷画作中最为壮观的建筑,即这座雄伟壮丽的内城门楼。通过这一细致描绘,我们可以明确感知到其城门洞的形态为方形,这一特征与后续朝代显著不同。此外,画面中还出现了骆驼,这一元素自然而然地让我们联想到北方的商贸活动,而之前所见船只则表现出与南方的贸易往来。由此可见,汴京在当时是一座南北交通的商贸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该城门楼上的匾额并未题写任何文字,这与现今诸如北京阜成门、西直门等城门上的清晰题字形成鲜明对比。画家在此处并未将匾额内容呈现于画面之上,据专家考证,此门或被称为“水东门”。至于画家为何如此处理,可能在于其创作此画时旨在呈现实情而非实景。它不是汴京的地图,而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处理,是画家经过提炼总结之后的对他心中挚爱之都的深情表达,故而城门之名被刻意省略。



一路走来,我们终于来到了充满活力的汴京。12世纪初的汴京城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富饶、最先进、最包容的城市,那时候的人们都以去过汴京为荣。咱们来看看这座城的繁华景象,城里的人们都穿着长衫,跟城外人的短打截然不同。城外的人熙熙攘攘,而城里的人都很斯文有礼。这说明什么?说明文人士大夫阶层主要生活在汴京城内。


另外,你瞧那个三层楼的店铺,那是整幅画里最气派的酒店,后面会再详细讲析。现在你能看到它的门楼上有个架子,那是酒店的标志,叫彩楼欢门,是正店自己的独立标志,后面还会提到脚店,看看它们怎么区分。


以上如此繁华盛景,岂不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真实写照?


用对比烘托众生相

已完成:50% //////////


好的,接下来咱们来点干货,聊聊《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手法。首先来说说《清明上河图》的拿手好戏——对比。对比手法让画面情节跌宕起伏,情绪饱满有张力,更能吸引观众不断探索。咱们一起来看看张择端是怎么玩转对比的。


▲上:郊野

下:内城


还记得一开始那片郊外的宁静吗?可是一到闹市区,就变得喧闹无比。这种对比简直让我们立刻意识到,汴京真是个繁华喧闹的大都市啊!



接下来咱们来看看动静之间的鲜明对比。在之前提到过的这条S型道路上,有两支队伍正好相反,一支正朝着城内涌去,另一支则朝着城外离去。


先来说说进城的那支队伍,那叫一个喧嚣异常!你看,前面那些一身短打的随扈在拼命呼喝开道,路边的老人赶紧招呼着小孙子叮嘱:“小心点,别被撞到了!”还有一位妈妈慌慌张张地把宝宝从摇篮里抱出来,生怕吓着了孩子。这一支队伍表现的非常跋扈。


再看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出城队伍,那叫一个安静,文人墨客般地安然离城,不惊动任何人。这两支队伍的动静对比,让整个故事情节跌宕、情绪饱满。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那条繁忙的汴河吗?漕船穿梭不停,水面波澜起伏,非常不平静,画家可真是用心描绘了那些水波纹。然后,我们来到安静的护城河,画家却巧妙地运用了留白手法。为什么呢?因为护城河平缓如镜呀。这一实一虚的对比,展现了水面的不同风情,也使画面更有张力。



咱们再来看看这个繁简对比,左上图里左边最上面那个架子,也叫彩楼欢门,几何形状的是脚店的。然后下面那个是豪华酒店,如前所述,它有自己独特的彩楼欢门样式。简朴的小脚店和豪华正店形成鲜明的对比,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由此展现出宋朝酒的专卖体系。再看看右边的画面,有艘豪华的大船,结构特别复杂,而下面那条小舟只有一个船家,但画家都把它们描绘得很仔细,形成了明显的繁简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汴河上船只的多样性。



咱们再来看看这座虹桥,刚才说了可能发生的撞船事件,对吧?就在这么紧张的时候,作者也没忘了在对岸的房顶上画上一个人。其实这人跟事故没啥关系,但这个热心肠的家伙还在帮忙出主意,为阻止事故的发生也在努力呢。


这人重要吗?如果我们没看到这幅画,可能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个热心人站在对岸的房顶上。但这个人一出现,就显得作品的伟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像《红楼梦》,不是每个章节都在描绘宝黛钗或者四大家族,它还写了很多小人物,比如金钏、二丫头、甚至贾瑞,曹翁都用心地描绘他们,个个立体鲜活,在宏大的作品中不忘细致表现小人物的生活,这才是作品伟大之精髓。


在右边这幅画面里,我们能看到在热闹的汴京城中熙熙攘攘的十字街头,在名为“久住王员外家”的旅店里,还有个人安静地坐着,一脸落寞的神情。他发生了什么事,我们猜不出来,但整幅画里有七八百位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情和表情,这也说明画家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去描绘他热爱的这座大都市。


一幅准档案的百科全书

已完成:60% //////////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在此仅选取其中一方面来探讨。接下来,我们将视角转向这幅画所承载的巨细靡遗的史料价值,为何它被看做是一部准档案的百科全书?就是因为它细腻地展现了北宋末年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特别是在画作即将收尾之处,有一场景描绘了“赵太臣家”。需知太臣即太医,其职责为给皇室成员及显贵提供医疗服务。然而在北宋时期,太医竟能在宫城之外开设个人医馆,普罗大众与官家享有同等医疗水平,这一现象彰显出这座城市是如此的温情与亲近人。


此外,医馆紧邻一口田字形水井,井边的打水人显得颇为悠闲,甚至好像还在聊天。这一闲适场景,无疑证明了在拥有150万人口之众的汴京,饮水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进而反映出城市规划及配套设施的高度完善。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样的城市建设规划实属难能可贵。因此汉学家与史学家们纷纷指出,若欲探寻世界上首个现代化城市的踪迹,汴京无疑是当之无愧的选项。



咱们再来聊聊宋朝的酒专卖体系。之前我们说过有那种小脚店和正店。瞧,这幅画面里的就是脚店,它们的位置可都是黄金地段,基本上都在交通要道旁边。这样一来,既能做水路生意,又能做陆路生意,两不误。你看那几何形状的架子,那就是脚店的标志彩楼欢门。脚店就是个分销商,自己不酿酒,也没法批发。那这两件事由谁来做呢?正店负责。所以说,这幅画不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经济史吗?



咱们再来看看这幅画里的建筑亮点,整卷画中最气派、最壮观的单体建筑,就是这座高大巍峨的城门,它是典型的官式建筑。拿它跟同一时期李诫的《营造法式》比对一下,你会发现它正是书中所记载的单檐庑殿顶,下面还有三层斗拱呢。这幅画面是不是把专业书里的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啦?



咱们再来看看这座桥,这桥叫叠梁拱桥,用上了现在咱们物理学上的自锁原理。就是说不用绑、不用胶水、不用钉子,横梁和纵梁之间自我咬合就能完成搭建。这种聪明的设计被咱们国家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评为十大名桥之一,也是为全世界的桥梁建构贡献了咱们中国人独特的智慧。



咱们接着聊聊船只。汴河里的船只,张择端可是画得无比真实,从桅杆、船钉到甲板、舵尾,每个细节都描绘得清清楚楚。咱们甚至可以照着图样做出一个1∶1的模型来。仔细一看,这船的舵是平衡舵,舵杆两边都有舵叶,转动起来特别方便。你再看,舵叶上还挂着根悬索,说明可以升降,水位浅时把它拉高,就能减少对船舵的损伤,这设计太巧妙了。再把这幅画和1978年在天津静海发现的宋代船只实物尾舵对比一下,竟然毫无二致。这么说来,这幅画对船只的描绘可是实物级的还原啊!


跨越千载的共鸣

已完成:90% //////////

今天和大家一同赏析的这幅《清明上河图》,其实是我的母亲胡善清三年磨一剑描绘的。她作为首钢总公司能源部退休高级工程师,特别运用了工科的坐标定位比例放大法,将这幅作品放大1.3倍描绘出来。



这幅作品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褒奖和认可。尤其我国黄山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大师张建中先生,更是欣然题跋“国宝再现”,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鼓励和鞭策。同时,也是我们一系列的传世名画文化宣教活动得以冠名。


▲左:胡善清

右:张择端像(胡善清手绘)


右边是我的母亲临绘的张择端肖像。想当年,张择端怎么就能画出这幅风俗画的巅峰之作呢?为什么徽宗皇帝特意指定他来画这幅画呢?因为他既是文人,又擅长界画,界画就是建筑设计图。而在千年之后,我的母亲不仅传承家学,还是工科生,这双重技艺让她能够临绘并放大这幅旷世神品。



她手绘放大运用的“坐标定位比例放大法”,就类似于古代画师们运用的“打格放大法”。但超越了格的束缚。想象一下,在宣纸上打格子,然后再放大,那得怎么操作呢?擦来擦去,画面不就毁了吗?所以,她完全是凭视觉和炉火纯青的技艺,在画面的不同位置进行四点定位,再按照预定的比例,一步步放大到相应的画纸上,就搞定了这幅作品。如果按照原作来算,放大的比例是1.3倍。如照片所示,按照临绘所用的印刷品来算,放大比例达到了3.5倍。



当前,我竭力以母亲诸多临绘真迹为载体,架构一座连接传世名画与广大民众之间的文化桥梁,由此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融入百姓生活之中,“让文物活起来”,以此建立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谢谢大家!



- END -

文章和演讲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格致论道讲坛立场。

版权说明: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
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更多阅读


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格致论道演讲活动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主办,中国科普博览(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欢迎关注格致论道官网: self.org.cn,微信公众号: SELFtalks,微博: 格致论道。

格致论道讲坛
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