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黑水摄影师后,我深刻体会到,我还是远远低估了章鱼的智商|蔡佳灵

科技   2024-10-22 18:26   北京  



我第一次看到它就被逗乐了:

哇,小朋友,你的脑袋会发光!


蔡佳灵 ·黑水摄影师
格致校园第46期|2023年8月23日 北京


大家好,我是蔡佳灵,一名天黑之后才会开始工作的海洋生物摄影师。


我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所以对大海没什么特别的印象。但在大二的时候,一时兴起,选修了一门关于海洋生物的入门课程。我还记得特别清楚,那节课是早上八点开讲,我每次去上课的时候都昏昏沉沉,以至于一不小心,就会趴在桌子上睡得不省人事。


▲Credit: frontiers for young minds


但是,在一次学术交流中,我们探讨了一个非常特别的生态学现象——浮游生物的昼夜垂直迁徙。这个现象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晚上亿万只浮游生物从深海深处,穿过几百甚至几千米的距离,汇聚到表层海域,等到太阳出来之前,它们又悄然回到深海。


这句简短的介绍像是一道闪电,瞬间击穿了还没有睡醒的我,我忍不住打断了教授的讲授,询问道:“您的意思是,倘若我在天黑后把自己扔到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海面,只管安静地等待,就可以遇到这些深海来的访客吗?”面对我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教授略显意外,停顿了一秒后,非常笃定地告诉我:“从理论层面来说,是的。”


随后,我的脑子高速运转,觉得这太不科学了。我知道,作为休闲潜水员,所能达到的极限深度仅为30米。所以,我一直以为,要窥探那生活在几百乃至几千米的深海生物之奥秘,唯有两条路径可走:一是效仿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以亿万身家为支撑,自建潜水艇以探索深渊;二是潜心科研,成为深海生物学界的杰出学者,依托科研之名义,方能深入那片深海。


但是,现在你却告诉我,我等凡夫俗子,只需待天黑之后,随便找一片海域,深海竟会主动向我走来。这景象实在太不可思议了,让人不禁质疑世界上怎会有这么轻易可得的好事?


于是,我决定要自己来验证这个说法,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研工作。我首要的任务,是探索怎么通过系统的训练,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潜水员。紧接着,我要了解在全球范围内,哪些潜店能够提供夜间远洋潜水服务。再者,我研究了怎么运用影像,精确记录所看到的东西。在细致筹备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已经有一群志同道合之士,正致力于我所向往的事业,他们更拥有一个非常酷的称谓——“黑水摄影师”。



经过一年的学习与努力,我也正式成为了一名黑水摄影师。在夜幕降临之时,我毅然潜入远洋,当周遭被黑暗笼罩,我颤抖着打开手电筒,将镜头聚焦于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海洋生物。我看到的是这样一番景象。



彩虹色的栉水母闪着光,小小的章鱼宝宝跟我们大拇指指甲盖差不多大,水母长得像齐天大圣的头盔,海蝴蝶扑闪着翅膀有点笨笨的,海天使就像在星空里飘着……还有好多好多奇怪的生物。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这个鲜为人知的浮游世界。


没壳的螺有多美

已完成:20% //////////

黑水摄影是在怎样的环境进行的呢?


▲Credit: Diver Bliss


潜店首先引领船只驶离海岸,至一定距离的海域,这里的深度可达几百甚至上千米。随后,船上工作人员在选定位置投放一枚浮标,浮标下系根绳子,每隔五米会绑定一个灯。这个灯起两个作用:其一,作为潜水员之定位标识,指引其围绕浮标周边活动,避免迷失方向,确保作业安全;其二,很多浮游生物会被灯发出的光吸引,促使这个区域的生物量显著增加,形成一个生物量丰富的拍摄环境。


我们刚刚提到的黑水摄影技术,就是基于浮游生物垂直迁徙的自然规律,让普通人可以在表层海域观赏到一些很有趣的生物。浮游生物这一概念内涵非常广泛,简而言之,就是指那些缺乏自主机动能力,没法抵抗水流,而只能随波逐流的生物,它们构成了一个既庞大又多样化的动物群体。



刚才在影片里展现的那泛着彩虹般流光的栉水母,它一辈子都生活在水层中过着随波逐流的日子。这类生物,我们称之为全生性浮游动物。



这是一种被称为海蝴蝶的浮游生物,它跟蜗牛、海螺一样,分类归属腹足纲动物。一般而言,我们常见的腹足纲动物多呈现出在礁石或沙地上缓慢前行、紧贴地面的样子。但是,它们的远洋亲戚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像海洋中的精灵。它们原本的石灰质壳体变得半透明,而用来爬行的腹足则特化成一对翅膀。所以,它们也被称为“翼足螺”。



还有一类海蜗牛,它们形态独特,竟演化出翅膀之状,且舍弃了原有的壳体,因此也被称作“海天使”。但是我更愿意把它称为“海恶魔”,看最左边的生物,它脑袋上像有犄角,像小恶魔一样。而且它们实在是很凶残的捕食者,有时我会看着它们手抓着刚刚讲的海蝴蝶,即使对方已蜷缩到壳里以求自保,它们仍能用嘴巴将猎物彻底剥离,展现出很残忍的场景。


在黑水摄影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形态奇特的生物。就算我学过生物,有时候也没有办法判断出这些动物它具体是什么品种。但大多数情况下,我能猜出它们大概属于哪一类。



但我第一次看到图片上这两种生物,心里头就嘀咕,这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啊?后来才知道,它们原来也是腹足纲的远洋亲戚,是浮游版的海兔。它们没翅膀也没壳,身体进化成了两侧扁平的形态,游起来像鱼一样摇摆尾巴。它们身体半透明,里面消化器官都看得到,还闪着荧光、彩色的星星点点,特别的梦幻!


六亲不认的宝宝们

已完成:30% //////////

刚才大家见到的海蝴蝶、海天使还有远洋海兔,都是全生性浮游生物,它们一辈子都保持浮游状态,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这些生物的名字。



但是,我们日常餐桌上的一些美食,比如比目鱼,乃至海鲜市场里常见的螃蟹等,都曾经历浮游的幼体阶段,方能在长大后回到它们最终的栖息地,无论是沙地、珊瑚礁,甚至是深海。


▲Blue Swimmer Crab (Bilbay 2014)


大家都知道螃蟹的形态非常独特,但在螃蟹成长过程中,其实还经历多个形态显著变化的阶段。首要阶段,即所谓水蚤幼虫(zoea stage),幼蟹的脑袋上有一根非常非常长的、与身体比例失衡的刺,然后有一条很长的尾巴吊在身后。大家可能不知道,螃蟹小时候其实有尾巴。然后到了第二阶段大眼幼体,它头上的刺慢慢退化,与此同时,它的钳子也明显长出来。大家请做好心理准备,我要给大家展示螃蟹幼体时期的真实面貌。



上边这两副图展示的是螃蟹成长的初始阶段。它的脑袋上有根非常非常长的刺,这根刺如果缺失,对于捕食者来说就太方便了,一口一个嘎嘣脆。长了这根刺,就使得捕食过程变得没有那么方便,甚至可能吃起来还有点痛苦。



然后这两张图展示的是螃蟹幼体的第二阶段。在此阶段,我们看到它的脑袋上已经没有那根醒目的刺了,它的手自然地搭在身前,无辜地望着我的镜头。


▲Credit: Queen Conch Lab


这是螺的生长发育过程,非常丰富且充满变化。我们知道,成年的海螺在海底爬行,但众多螺类在它们小时候会把腹足像花瓣一样优雅地伸展至壳外。我也有幸记录到多种不同螺类小时候的形态。



我们看到其中有小小的一坨,就是它透明的外壳,而外面所展现的像花瓣一样延展的结构是它的缘膜,就是长大了之后用来爬行的腹足。此外,小时候这些生物体表还有细密的星点,从镜头里面看,像夜空中绽放的烟花。请大家看最右下角的小螺宝宝,它的眼睛都伸出来了,就看着镜头。


▲Credit: OctoNation


这是一种叫做斑马章鱼的海洋生物,其在菲律宾阿尼劳区域的珊瑚礁附近非常常见。从外观上看,它似乎就是平平无奇一章鱼,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力,构想一下它在小时候长什么样?



是不是像外星人?因为色素细胞还没发育出来,所以它看着很透明。我第一次看到它,就被逗乐了:“哇,小朋友,你的脑袋会发光!”其实那不是它脑子,是它的消化系统。真正的脑子藏在眼睛中间,小得我们都看不到。每次看它游啊游,我就很入迷,感觉它就像个航天员在太空里漂着。


▲Credit:Wikipedia


这是一种叫做短吻丝鲹的鲹科鱼。它的身体上覆盖着银色的光泽,很帅气。但是,它也就是平平无奇一条鱼。



这展现的是它小时候的样子,这条鱼的身体就跟我的拳头一样大,而它的腹部和背上的鳍都变成了飘逸如丝带的形态。大概有我的手臂长。此张照片其实并没完全捕捉它的整个躯体,鳍的后半段并没入镜。


其实很多鱼小时候都有那种看起来张牙舞爪的触须,或者也可以说就像仙女一样。生物学家认为,可能是因为这些鱼小时候很脆弱,没法跟那些捕食它们的动物对抗,所以它们就演化出了和浮游世界里的“毒物”水母相似的触须。当然这只是个假说,但我觉得蛮合理的。


我们刚刚介绍的这种“六亲不认”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海洋生物界里其实是非常普遍的。你可以这样想象,夜晚的海洋表面,是一个巨型的幼儿园。是不是觉得晚上下海探险似乎也没有那么可怕了呢?


章鱼的深海伪装术

已完成:60% //////////

我们刚刚提到了斑马章鱼幼体与丝鲹幼体,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们都不是浮游生物。它们并不被水流被动地推着走,而是有很强的机动能力,可以自主捕食。


在浮游生物群落中,我们常能看到这种捕食者,它们巧妙地混迹其间,跟着浮游生物一起迁徙。所以,在晚上我们在海面也会遇到像章鱼、鱿鱼之类的头足纲生物。中间这一只是钻石鱿鱼的宝宝,大概只有我的拇指指节那么大。下边的玻璃鱿鱼,可能就比它长一点点。


▲The Pew Charitable Trust


在纪录片里,大家或许已经了解到章鱼,它有非常无敌的生存技能。是什么?是它的无与伦比的伪装能力。章鱼通过调节色素细胞及皮肤纹理,跟环境融为一体。在珊瑚礁这一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中,章鱼的选择非常多,既可变成一块礁石,又可变成一块沙地上的地毯,更可以躲进狭小的空间。


但是,当我们将视角转向浮游生物的世界,那里没有任何遮挡,章鱼又该怎么保护自己?成为黑水摄影师之后,我深刻体会到,我还是远远地低估了章鱼的智商。



这类生物是叫做船蛸的远洋小章鱼。雄性个体体型微小,大概等同于我的小拇指指甲盖。鉴于章鱼身体柔软且肉质有点带嚼劲,对于捕食者来说,它们宛如漂浮的蛋白质棒,方便食用。但是在黑水中,每当遇到这种小章鱼时,它们都在搭乘或甚至“霸凌”其他浮游生物,如水母、海蝴蝶及海天使等。这一组照片里,船蛸在搭乘着形态各异的水母,像穿着各式纱裙,既显可爱又彰显其聪明。


但是,我还觉得此类章鱼尚未充分展现其最擅长的跟环境融为一体的能力。直到我目睹了以下场景。



这条淡蓝色的链条,其实是由一个又一个樽海鞘组成的浮游生物奇观。而那看似透明、形似水桶的个体,就是单个樽海鞘。体内那颗醒目的橙色球体正是它的消化器官。但是,如果你仔细看这幅图,就会发现有很多跟樽海鞘消化器官长得差不多的章鱼,它们的体形与色彩皆与之相仿。现在,大家可以数一数这幅图里到底有几只章鱼?


把背景模糊或没有完全对焦而略显朦胧的章鱼都算上,这张图里至少有5只章鱼。


我还拍了一段视频,可能能让大家更直观地看到章鱼们的这一独特行为。请大家再数一数,画面中有几只章鱼。注意到这一节车厢有点挤,甚至还有两只章鱼坐在了一起。


这条樽海鞘链它的长度甚至超越了我的手臂,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条链上竟能承载二三十只小章鱼。就像一群小朋友坐火车去上学,场景非常可爱。


在这样一个除了水流外空无一物的世界里,章鱼并没有选择把自己变成礁石、地毯,或是藏在某个地方,而是巧妙地伪装成另一种生物的器官,这种智慧与策略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试想,当你被黑暗所环绕,身边全是漂浮的尘埃,一片樽海鞘缓缓漂来,上面全是小章鱼。那一刻,你就会觉得好像银河列车是真的存在的。



我们刚刚提到的这只船蛸是雄性,如果把雌性也放在同一个比例尺下进行对比,其体型将显著超越雄性很多倍。更令人瞩目的是,雌性船蛸不仅体型庞大,还独有外壳,它们的手腕巧妙地蜷缩在壳里,更像是一枚硬币,而不是传统印象里的八爪鱼。


雌性船蛸在章鱼的演化史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它重新演化出了外壳。章鱼的祖先早在远古时期就舍弃了喙以外的所有石灰质结构,从而获得了柔软的身体。这一优势让它们能够灵活穿梭在各种狭小空间,拧成各样的形态。但是,雌性船蛸却仿佛逆流而上,重新“找回”了祖宗扔掉的外壳。那么,这一奇特的外壳究竟是怎么重新长回来的呢?


▲Credit:Wikipedia


我们都知道,蜗牛与鹦鹉螺的壳若被摘掉,会发生什么?会撕裂它的身体,近乎于谋杀。但是,船蛸的情况不一样。船蛸的壳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结构,而是从其手腕尖端分泌而出。好比人的手腕上突然长了一顶“帽子”,这顶“帽子”不稳定,需要个体主动把它戴到头上,时时刻刻地固定住。



所以我们在照片里可以看到,船蛸的手是支撑在壳里的。


我一直觉得,船蛸有很独特的进化历程,这让我特别想拍到雌性船蛸搭“火车”的场景。但是,我也知道章鱼很聪明,体型娇小的雄性跟樽海鞘的匹配度更高,可以坐在上面融入环境,而雌性的体型太大了,应该知道自己不合适。


所以,成为黑水摄影师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观察过雌性船蛸搭乘“小火车”的场景。但是,今年(2024年)1月在菲律宾潜水的时候,我遇到了一场樽海鞘大爆发。借这次机会,我成功捕捉到了船蛸生长与发育的过程。



我们看到,左上的船蛸稍微分泌出来了一点点石灰质,看起来像是一堆很累赘的结构,而且它的脑袋还光溜溜地露在外面。然后,第二只船蛸的结构已经有一点点凹凸了,正努力地把“帽子”往上扣,但还是太小了,戴不上去。再看左下角的章鱼,已经把它的“帽子”戴上去了,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它的手在里面控制着。到最后一只,已经把自己3/4的身体包裹住,像一枚硬币。



当时我一下水,眼前全是这种密密麻麻的樽海鞘。手电筒一晃,我惊异地发现了一具体型超大的樽海鞘,约摸为我拇指指节的三到四倍之巨,且其消化器官也变大了。


我就在想如果,我是一只雌性船蛸,定会很喜欢这节车厢。我游过去,用手电筒细致探查每一节“车厢”,心中满怀期待,探寻这里会不会藏有我渴望遇见的“乘客”。



然后,我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它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



它把自己身上那层膜包裹到本来白色的石灰质结构外面,把自身色调调节成跟消化器官相似。那一刻我太激动了,好像我已成功读取了章鱼的思维,捕捉到了这难得的画面。它们仿佛真的会根据自己体型适不适合,来判断要不要搭乘这辆“火车”。


相较于恐惧,我更要感谢海洋

已完成:90% //////////


浮游生物的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刚刚所讲的海洋生物只是其庞大生态中的冰山一角。我常常连续几天下水,仍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有时遇见从没见过的海洋生物,有时重逢的那些老朋友却展现出不一样的行为。



还有很多时候,我看到了形态奇特、张牙舞爪的海洋生物,它们究竟是某种生物的幼体,还是全然未知的全新物种?不仅我不知道,甚至可能全人类也不知道。


当黑水摄影师这么多年,我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你到底有没有深海恐惧症?”“你不怕四周一片漆黑,突然冒出来一个东西吓死你?”我确实秉持对潜水技术的高度审慎,以确保自身安全。但是,我从来没有对深海产生过恐惧。这可能因为我是学生物的,我一直有一个非常朴素的信仰——生命是起源于深海热液喷口的,那是一片跟地球表面相距几千米、历经几十亿年沧桑的神圣领域。


至于浮游生物垂直迁徙,这无疑是大自然给探索者留下的非常慷慨的礼物。它让我以一个普通潜水员的身份,触及那些仅凭肉体之力难以企及的地方。


▲左:由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用潜水器拍摄


就像这种生物,它叫做玻璃鱿鱼。左边是美国伍兹霍尔深海研究所在水下2000米用潜水艇拍摄的;而右边这幅,则是我在水下20米的地方拍到的。


实际上,相较于恐惧,我更多的是对深海充满了感激。因为,当这样的偶遇出现时,我会觉得,深海是触手可及的。


谢谢大家!


- END -



文章和演讲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格致论道讲坛立场。



版权说明: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

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更多阅读






“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主办,中国科普博览(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欢迎关注格致论道官网: self.org.cn,微信公众号: SELFtalks,微博: 格致论道。

格致论道讲坛
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