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钢
⚪ 来源:《质与量的战争》
⚪ 管理咨询业务合作:17319452996 (微信同手机)/ 84851064
导读
在许多企业中,质量是通过“立法”确立起来的,通过严格的控制的和严苛的规则,以期获得好的质量。一旦质量出现问题,便立刻开启追责和惩戒。
极致的控制,往往只会带来致命的失控。
质量管理,毕竟是人的问题,而非一种单纯的技术活动。
只有当我们对“管理”和“控制”有了新的思考,尤其当我们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管理”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做好质量管理。
质量的含义需要以价值观为基础
我们来看看,在现实的企业中,质量是怎么运行的吧!
在许多组织里,质量是通过“立法”确立起来的,含有某种建立法规、制定标准的意味,于是很多人认为,是否严格按照这套标准、这套法规去做,是判定企业质量高低的标志。
所以,才会有许多把质量当成法律、视作制定法律的机构、司法者来对待的现象。
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行为很容易在“不小心”之下变成“两张皮”——而正是这种半梦半醒的“两张皮”现象,使得很多组织成员失去了对是非的判断标准,甚至失去了廉耻心,就更不用说荣辱感了。
随之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是一种精神上的腐败,严重点说,甚至是一种道德的沦丧。
也许因为身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资本的力量使得人们的基本价值判断、基本是非观、基本道德感都发生了偏离或变得残破。
但,质量含义本身,是需要以一种基本的价值判断或是非抉择为基础的,唯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人们自发自动地去追求质量。
所以,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造成很多企业质量不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极致的控制,只会带来致命的失控
常言道,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中国古时候著名的,甚至现在依然受到许多人推崇的法家人物——商鞅变法的故事,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我们都知道,商鞅当年在变法时,为了取得大家的信任,专门在秦国国都南门放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以十万钱重金发出奖赏,能把木头扛到北门的人就能获得这笔赏金。
因为当时秦国民风是比较淳朴的,大家觉得这种行为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呢?于是,看布告的人多,应征者却一个都没有。
后来,商鞅下令把奖金提高到五十万钱,重赏之下,终于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把木头抬到了北门。商鞅当场兑现了承诺。百姓一下子沸腾了,商鞅也确立了自己“立信”的地位。
不过,这种“立信”也为秦国带来了负面影响,那就是它会助长一种风气,传达一种价值取向——任何事情不管怎么样难以理解,只要你服从,就会获得相应的报酬。
这改变了一种淳厚的民风和一个颇具仁义古风的国度,无形中推动整个国家蜕变成“与戎狄同俗”并具有“虎狼之心”的国度,滋生出一种适合魔鬼生存的土壤,营造出一个鼓励魔鬼生长的“贵诈力而贱仁义”的环境。
商鞅为了变法成功,为了法令的实施开始使用超严格的严刑峻法。他的目的是要使人们谨小慎微,不要触犯任何禁令。
甚至他还有过这样的理论:“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也就是说,在一个人还没有实施犯罪的时候,只要他具备犯罪主观的可能性,主观的意图,就要对他行刑,这样才可能避免所谓的大罪恶。
同时,一定要奖励那些敢于告发他人、勇于检举揭发别人的人,哪怕是那些做出捕风捉影式推断的人也应该受到鼓励。
另外,商鞅还设计了一些非常具有“激励”效果的“上首功”制度和“什伍连坐”制度(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这么一来,表面看,大家更加遵纪守法,更加勇猛善战了,但实际诬告之风、怀疑之风及残忍冷酷之气开始盛行。真正受到鼓励的是那些无耻小人和胆大妄为之徒。
于是,商鞅变法的后果,好消息是秦国国富兵勇,将成霸业,但坏消息则是“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组织文化变革成于制度也毁于制度
质量的基础离不开基本的价值判断、基本的是非观、基本的道德感,从这一角度说,严苛的规则与光灿灿的金钱,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
当一个人抱着一种摇摆不定的价值观念,怀揣一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内心失去了基本的诚信与道德,所言所行必定与仁义相去甚远。
一个企业就像一个小国家,如果企业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靠得是严格的考核与奖励措施,人们出于遵守制度,出于眼前的贪欲和恐惧,可能会遵守它,但却免不了寡情薄爱,投机钻营,整个组织中溜须拍马之风必定会盛行。
就质量文化变革而言,成于制度也毁于制度。
司马迁曾经说:“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就是说,任何法令都是用来保护制度实施的,而制度本身的好坏其实并不在法令。
这实际上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如果我们仅仅以法令为准则、以标准为准则、以技术为准则来设定整个质量管理制度,再以考核、评估和奖惩来保证制度的实施,这实际上是为了制度而设定制度,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本末倒置行为。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贯彻和实施某种质量体系标准,仅仅是为了通过这些体系和标准来获得质量,却不知道质量为何意的话,那么,我们实际上只是在维持一种单方面地配合了某种抽象的要求,并不得不以考核、甚至于罚款来维系的制度。这在本质上与商鞅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孔子早就对此有过经典阐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显然,对于这两种制度控制的方式,他是批判前者而赞赏后者的;前者虽然见效快,但由于靠的是权力和处罚,很容易使人们陷入贪婪和惧怕的泥潭中,逐渐变成表里不一、言行二分的“两张皮”状况,并形成“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心态。
反观后者,建立制度的精神就在于“德”——子曰:为政以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制度、习性和道德规范的建设一定要合乎“礼”,要能够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有耻且格”并由衷向善,所谓“克已复礼”是也。
如果从质量管理的成熟度模式去思考,你会发现,孔子所倡导的“政”“刑”“德”“礼”实际是一个完整的、相生相克的解决方案。
大到我们整个国家,小到一个十几人的组织,他们的使命、愿景和所倡导的基本价值观是什么?这才是所有问题的核心。
因为所有的制度都是为了实现这些东西存在的。否则,很可能会像商鞅变法那样,综合其他六国的政令用于秦国,并根据这些要求变更秦国的制度,最终达到消灭六国的目的。
任何事,失去了“道”,而执着于“术”,都难免令“商鞅变法”式的结局重演。
就质量工作而言,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组织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效仿商鞅的种种做法,而且每每提起还颇有得意之色,因为这些质量政策在短期内产生了明显效果,但长期呢?
质量管理,毕竟是人的问题,而非一种单纯的技术活动,它是每个人的日常工作而非个别人的应景之作,它是一种言行一致的习惯,代表一种诚信负责的态度和“第一次就做对”的生活方式。
显然,这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只有我们跳出传统的质量管理思维模式,不再仅仅将质量视为一种技术指标,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
-end-
『品质战略实战班』
○ 如何从公司层面着手改进质量?
○ 如何将财务绩效融入质量战略,获得一把手的支持?
○ 如何识别并消除战略潜在障碍,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2024年11月17月-18日,北京站【品质战略实战班】报名开启!
往期精选
这才是“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
什么是质量管理?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质量管理:顺序对了,心就不累了
▼点击下方,阅读更多专栏干货文章▼
成为价值整合者
零缺陷学习社群
释放品质生产力
挖掘第三代利润
中高层思想共识
拉通端到端质量链
质量制胜战略落地
关于Crosby
活动预告
关注零缺陷,期待您的“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