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政企”协同育人下的应用型地学旅游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探索 | 2024“地学旅游创新案例”(9)

文摘   2024-10-15 16:30   北京  

编者按:2024年3月,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征集2024“地学旅游创新案例”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即日起,我们将陆续选登“案例”与大家分享,敬请关注!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滇西大”)是201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全国首批应用技术大学,2017年5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同时也是云南省唯一开设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珠宝学院是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首批设立的三个特色学院之一,位于“极边第一城”腾冲,学院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和产业规划布局,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设置于珠宝学院,2022年首次招生,目前共有在校生103人。

保山腾冲地区地处大滇西旅游发展带,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地质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地质特征往往与当地历史文化的记载密切相连,充分挖掘当地地学旅游发展潜力,加快地学旅游目的地建设,拓宽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和提高地方知名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案例简述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是滇西大新办特色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专业综合实践是人才培养中重要的教学环节,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对于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实践教学大纲的设计、实践地点的选择以及实践地点区域地质概况的调查,地学旅游资源开发、实践教学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产品开发等教学内容。

专业师生深入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清平洞、何元乡海林檎地质文化乡、太平镇娲女温泉、惠通桥等多地开展地学旅游资源调查野外实习(图1),旨在深化学生对地学旅游、旅游规划、古生物化石等专业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其专业技能。在此期间,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和政府的优势开展协同育人,分工协作,将人才培养、技术研究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图2),有效解决了专业教学与旅游市场发展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进而促进该地区地球科学资源的转化和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图1  滇西大师生施甸县何元乡地质野外工作场景

图2  滇西大与施甸县娲女温泉合作开展研学课程

二、地学特色

保山市施甸县地质演化过程独特,古生物资源丰富。施甸地区属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之保山地块,随着地质时期的推移,繁衍了丰富的暖水海和冷水海相生物,并形成了经典的冈瓦纳大陆冰川沉积地层。长期的造山作用,还造就了独特的地热资源和壮丽怒江峡谷等自然地貌,经过多年的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已发现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门类,尤其海林檎、笔石、腕足动物等,化石种类之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被中外地质学家称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此外,该区内温泉普遍富含锂、硒、偏硅酸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丰富的地热资源及其较高的康养价值,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图3  施甸县何元乡化石点现场授课

滇西大珠宝学院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立足“为旅游插上地球科学翅膀”的学科使命,深入挖掘施甸县地质资源禀赋,持续推进“产学研”融合(图3),在施甸县开展的实践教学围绕“旅游地质”、“康养地质”两个重点,统筹校、政、企多方资源,助推施甸县搭上“地学+”发展快车。在此过程中,深入当地中学,对地质科普长廊和户外攀岩训练基地建设情况开展考察;对接当地企业,关注当地企业在温泉旅游、地质研学旅游发展中的困境和需求,通过规划研学旅游路线、将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现实需求密切结合(图4);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围绕施甸地质名片的打造,为其地质科普博物馆的规划与发展建言献策(图5)。

图4  深入施甸二中和当地企业开展实践教学调研
图5 滇西大教授与施甸县政府就地质科普博物馆建设开展交流
三、案例综合效应

自2017年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并先后派遣两任珠宝学院挂职副院长及多位专家教授前往腾冲,目前已在保山腾冲地区开展并完成了多项工作。在“校政企”三方合作下,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的师生在施甸多地开展的地学旅游资源调查野外实践活动,不仅在旅游地学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在提升公众意识、增强社区参与、促进文化建设与传承等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地区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生们在实践教学路线沿线进行断层辨认、测量和古生物化石采集;观察溶洞的岩性与岩石成分,观察施甸温泉谷的特征,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并分别针对腾冲火山景观、施甸古生物化石资源撰写全面的实习笔记与实习报告,真正做到从课堂理论教学与真实的现场地质旅游资源调查相结合。

通过保山日报、施甸文旅等平台向公共进行宣传,累计阅读量达3.4万(图6-8),增强了公众对地学旅游的认识和兴趣,提高了社会对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有助于促进可持续旅游和宣传资源保护的理念。

图6  保山日报、施甸文旅等平台宣传推广
图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闻网报道我院旅游地学教师赴施甸二中调研

图8 施甸县县委宣传部媒体平台“水墨施甸”报道我院旅游地学教师前往指导地质文化乡建设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施甸县政府、村镇与社区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居民直接或间接地从旅游发展中受益,如施甸县何元乡莽王村村委承接实践教学的餐饮,施甸县仁和镇化石爱好者还将化石教学标本销往全国各高校与科研院所,成为当地“农村电商”的代表人物(图9),这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拓宽了经济来源,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自豪感。

图9  施甸县仁和镇居民化石集散点调研

通过对施甸地区的地质资源和历史底蕴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在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平洞,对邓子龙将军爱国主义、杨善洲精神进行了学习,并对清平洞地质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图10);深刻了解惠通桥背后的抗战文化、感受抗战精神,也让学生铭记历史,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图11)。

图10  滇西大师生在施甸县清平洞地质实践教学现场
图11 惠通桥爱国主义教育
四、品牌故事

滇西大珠宝学院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师生深入实地勘查、分析地质构造,为旅游路线和景点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旨在打造特色地质文化旅游。学生们在实践中提升了观察和分析能力,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滇西大珠宝学院还充分利用在校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银龄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借助滇西大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校合作的优势,在中国地质大学帮扶施甸县的科研项目成果基础上(《云南施甸地区地层学及古生物学研究》、《施甸县温泉资源调查研究》),进一步研究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地质资源,编写地质旅游教学实习指导书,提升施甸县何元乡的地质文化感召力,通过实施地质研学旅行计划,扩大何元乡这一全国地质文化乡的知名度。

在当地创建“滇西大珠宝学院旅游地学实习基地”,与施甸县建设和打造“全国地质文化乡”的战略高度契合。施甸县政府积极支持地质文化旅游产业,出台优惠政策,改善交通及基础设施,促进了学校、企业和社区的紧密合作,已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多方努力下,施甸的地质文化旅游品牌逐渐崛起,精心设计了地质旅游路线串联起美景和地质奇观。地质博物馆的展览和古生物化石旅游产品,成为游客喜爱的纪念品。全国地质文化乡的建设、旅游地学实习基地的打造极大的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施甸县从默默无闻的状态变为著名的地质研学旅行理想目的地。

滇西大珠宝学院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更多地质科研及地质研学项目,以提升品牌竞争力,促进相关企业拓展地质研学相关市场,全面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场馆设施及科学解说系统,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
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的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