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灾后治理创新案例2024 | “地学旅游创新案例”(7)

文摘   2024-09-23 17:00   北京  

编者按:2024年3月,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征集2024“地学旅游创新案例”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即日起,我们将陆续选登“案例”与大家分享,敬请关注!

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灾后升级微度假广场

一、公园背景

太平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太平公园)为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体,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5′12″~108°41′06″。北纬33°50′00″~33°55′24″,森林覆盖率为 98%,负氧离子浓度为19800个每立方厘米,保护区面积为6085公顷,其中尤以水域风光、地质地貌和植物景观为特色。
旅游资源覆盖7个主类、22个亚类和53个基本类型,总量达数百的典型旅游资源单体,并组合形成了石门混合岩景群、黄羊坝构造跌水瀑布地貌景群、栖禅谷峡谷地貌群、高山桦林湾景群和石船子原始景群五大景区,百余个景点,是研究造山带形成、发展、演化的天然实验室。

二、灾情简述

自2021年9月份以来,太平公园遭受连续的强降雨,根据太平站洪峰流量仅2小时就从1000立方米/秒上升为峰值4650立方米/秒,造成景区道路中断,基础设施损毁严重。10月1日,政府解除人员强制撤离后,公园对整个景区进行了全面排查,共发现景区内停车场、旅游步道等基础设施损毁19处,发生滑坡4处,落石5处;受损严重的有石门景点处、依山佛景点(三号桥下行20米)处、五区停车场处、清水岔景点处、彩虹瀑布景点下部一处桥梁等5处地点。
其中,石门景点山体滑坡面积约4000平方米,沙石土方量约8000立方米,水泥硬化道路损毁约40平方米,混凝土砌石挡墙45米,树木(杂木)10余棵;依山佛景点处山体滑坡面积约1100平方米,落石方量约170立方米,水泥硬化道路受损约35平方米,道路最大裂缝约8厘米,树木(杂木)约5棵,通讯线路受损约40米;沙岭子停车场二三区靠河道一侧发生垮塌,垮塌面积约120平方米,垮塌方量约390立方米,水泥护栏损坏约22米,树木(雪松)5棵,通讯线路受损约60米;清水岔景点休息平台靠河道一侧垮塌面积约150平方米,垮塌方量约为600立方米,仿生水泥栏杆损毁18米,石刻龙纹壁发生水毁垮塌,缺失面积约8平方米,大理石座椅损坏2处;彩虹瀑布下部通往卫生间的桥梁受损,立柱被水冲毁,桥长8.5米,宽2.1米。
目前,自然灾害治理工作已如期完成,景区8.8千米沿线损毁路段恢复原貌,并进行了复绿和微度假改造。

三、治理亮点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切实做好灾后损毁修缮工作。灾情发生后,太平公园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灾,对滑坡点、水毁点用警戒带进行围挡并安排专人盯防,防止二次灾害及事故的发生,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遵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不踩红线、不越雷池,主动积极参与生态环保修复,如期完成灾后修复工作。

一是景村融合,建立临时支部。公园位于太平峪煤场村,洪涝发生时太平峪道路、桥梁、通讯网络、电力全部中断,太平公园党支部与煤场村党支部形成联合临时支部,坚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体村民员工开展生产自救和损坏道路的安全监管工作,对人员进行疏导转移,由于滑坡量较大,组织机械对滑坡点进行清理,首先保证全面抢通道路,并通过卫星电话与景区管理局联系,同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重建工作,提高大家的凝聚力,在灾后为村民在园区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形成合作经营,建立分配机制,促进景区融合。

二是科学规划,确保游客出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公园内的受损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估与处理。一方面认真做好灾后危险等级鉴定,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先急后缓、统筹安排,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制定了太平公园抢修方案、安全施工方案;另一方面完善道路的排水系统,对沿线河道进行清淤,对受损的河道进行原位重建,提升道路的防护能力,并在石门段新建片石混凝土挡墙,同时增设护坦和铅丝石笼,以提升道路的抗洪能力、保护路基的稳定性,确保游客出行安全。

三是有序推进,改善民生环境。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咬定目标、倒排工期、抓紧工作、强力推进,确保如期完成任务。根据整体方案对公园内的受损点进行修缮,加强施工过程监管,把“质量第一”贯穿工作全过程,严把工程质量关,严禁采用劣质建材,对不按设计施工、偷工减料或违规建设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并按施工合同约定履行各方责任。同时利用原住居民与自然环境形成的共生关系的传统生活方式,允许原住村民开展适当的生产活动,游憩活动以民俗文化体验为主,构建高品质和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

四是因地制宜,校企联合发展。按照方案修缮完毕后对景区内的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注重实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界定适宜修缮和适宜重建的护坡,宜修则修、宜绿则复。并在行蓄洪区、低洼易涝、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隐患地设立监控探头造册入档;同时与西安文理学院建立“秦岭生态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进校园、进社区,定期开展绿色生态理念宣传,普及水污染防治、节水护水等相关知识科普。

五是持续发展,强化国企担当。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文明旅游、垃圾清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与共青团西安市委联合,广泛动员广大青年争当“河小青”,助力“河长制”开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域岸线保护、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同时号召游客自觉关爱野生动植物,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当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主人翁。全员自觉抵制秦岭“五乱”,积极举报各类违反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法犯罪行为,以实际行动勇于担当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投入到秦岭保护法律知识宣传等各项工作中,形成卫士先行、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效益分析

一是生态效益。通过灾后修复工作的开展,使得毁坏植被得到恢复,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水源涵养能力、水土保持能力和净化空气能力得到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得以增强,2022年西北大学和太平公园的科研人员在对陕西秦岭生物多样性进行野外调查时,在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荞麦叶大百合的一个野生居群,这也是在陕西秦岭首次发现野生荞麦叶大百合。太平公园优质的生态资源也为公众提供了休闲游憩、环境教育的机会,兼有保育与游赏的双重目标”。
二是社会效益。太平公园是秦岭著名的世界地质公园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通过灾后修复不但可以恢复受损森林植被和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提升整体品牌形象,还可以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推动景村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国家公园公共游憩服务功能与价值的实现,进而提高国家公园游憩利用管理效率。
三是经济效益。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后,开展自然环境教育,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调动全民积极性,激发自然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最终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和世代传承。

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
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的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