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3月,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征集2024“地学旅游创新案例”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即日起,我们将陆续选登“案例”与大家分享,敬请关注!
矅天眼锣圈岩天坑形成于寒武纪时期,是地下水与可溶性岩石长期溶蚀造成的自然天坑,深达290余米。20世纪90年代,湖北宣恩县城发展迅速,城市扩张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生活垃圾,处理这些生活垃圾需要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故当时宣恩暂无法解决此问题。在当时的困境中,垃圾处理迫在眉睫,且出于民生保障的需要,故临时被迫将此天坑作为垃圾集中处理点,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20世纪90年代末,该县城几万居民的饮用水源地龙洞水库的水质发现被污染,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用染色追踪剂证实水库污染源为锣圈岩天坑。自此,该天坑停止倾倒垃圾。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通过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以及促进自然生态的自我恢复,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湖北省绿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宣恩县政府达成协议,投资建设矅天眼景区(下称“景区”),该景区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所遗留的生态破坏状况,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湖北省绿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主动担负社会责任,主动出资并引进先进设备用于清理天坑底部垃圾,用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不懈努力重构宣恩的生态壁垒。建设初期主要工作为天坑底部的垃圾清理和坑底生态修复,在建设过程中,该工程被列为湖北省2016、2017、2018年重点项目,其中,2017年被评为全国优选旅游项目。
近年来,矅天眼景区发展紧跟国际国内旅游业态和产品发展趋势,全面对接湖北省全域旅游大格局,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自然文化融合,观光体验生动,度假养生一体,运动休闲相衬”的全方位综合性发展战路。矅天眼景区分布面积达2.25平方公里,区域景观价值高、文化底蕴深厚,所包含景观节点丰裕,以多样化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地质资源为核心吸引物,且气候独特、珍稀物种众多。景区内涵盖《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确定的8个主类,自然旅游资源中以矅天眼天坑、地下石林、叠层石林、绝壁溶洞等地质风光为主体。
2023年9月,湖北省出台《关于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新时代湖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A 级旅游景区提质赋能行动”,打造100家精品景区;开辟文旅新业态新赛道,培育沉浸体验、研学旅游等旅游新名片;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效,强化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在湖北省提出实施“A 级旅游景区提质赋能行动”的同年,浙江珞拾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简称:珞拾文旅)基于景区创A标准细则,对矅天眼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进行全流程指导。而早在2017年,依循着杭州市对口扶贫指示的脚步,珞拾文旅就来到宣恩县,为县政府提供多个项目的文旅发展指导服务,也在那一年开始对曜天眼景区开始全方位发展提供咨询指导服务。通过多年的共同努力,珞拾文旅与景区携手,在生态治理、业态布局、服务质量等指导工作中不断给予支持,在2023年末,珞拾文旅也成功助力矅天眼景区通过景观质量评审,成功入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
(一)贯彻绿色低碳理念,持续生态修复,释放生态潜力。矅天眼景区将生态保护贯穿于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自2015年开发建设与运营以来,严格遵循宣恩县旅游发展规划要求,依据维护景观风貌完整性和生态性原则;针对性制定水土保持、山林田园和文化景观等的保护措施,对旅游区实施分级分类保护;严格执行ISO14000标准,加强环境质量监管,定期开展环保检查,倡导保护性开发和绿色文明旅游,旅游资源在保育前提下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二)立足本地特色,量化生态价值,构建多元业态。2017年至今,矅天眼景区立足本地独特生态资源,以高空运动、露营体验、天坑探险等业态为主要亮点,开发了天坑地质观光、科普探秘、天坑探险等特色主题旅游产品;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独特的旅游产品、别致的探险主题打造成为天坑探险团建首选地;利用独特地质资源打造户外运动场所,策划地质探秘之旅、生物识别之旅、户外运动之旅等系列活动,实现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自身品牌。
(三)深挖自然和人文教育资源,保育与游憩兼顾,实现寓教于乐。近些年,矅天眼景区鼓励科普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开发科学考察线路和研学旅游,设计涵盖地质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普教育活动;通过融入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社科内容,让游客在游览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
(四) 实施科技智能化管理,推动高效运营,共享生态红利。自2020年以来,矅天眼景区聚焦区域基础服务设施的全面革新和精致化提升,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景区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环保化运营模式;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精准分析游客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更加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体验;通过环保型材料与技术的应用,实现服务品质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打造更和谐的居住和旅游环境,为当地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效益显著
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旅游综合收入持续递增。矅天眼景区自2015年建设以来,累计投入3.62亿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后于2019年1月正式开业。2019年接待游客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00余万元;2020年接待游客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64余万元;2021年接待游客14.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40余万元;2022年接待游客2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60余万元;2023年接待游客22.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84余万元,其中,省外游客占比达48.32%,极具跨省吸引力和市场潜力。
推动旅游扶贫示范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带动群众及贫困户就业。景区地处武陵山区,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条件相对贫困。扶贫带动的实施方案具体由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以旅游产业带动项目、旅游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旅游人才就业项目和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培育四大项目作为实现旅游扶贫的最终目标。重点推动创建旅游扶贫示范村1个、乡村民宿达标户10户,带动就业800余人,其中贫困户就业150人,增加收入50%以上,力争创建国家4A级景区1个,推动贫困地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改善、乡村环境美化、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被列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项目”。
(二)社会影响积极
品牌影响力与知名度在全球广泛传播,社会各界反响强烈。目前,国内外线上相关词条内容均达万余条,各大平台搜索量超500万次,微信、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阅读播放量超10万次;新华社、人民政协网、央视新闻、环球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国内外30余家主流媒体进行报道,其中新华社专题报道全球阅读点击量破8亿次,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介绍、外交部全球特别推介;凭借优异地质资源吸引影视剧创作者,成为《航拍中国》等知名剧目取景地;2021年新华社“锦绣中华 大美喀斯特”对其进行推荐展示,2023年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杂志,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
吸引各界专家学者科考调研,催生多篇高质量学术成果。旅游区依托少有的地质类景观吸引湖北省地质局党委书记、《世界地理》杂志科考队等多个专家学者、协会团队前来科考调研,产出CNISSN地学综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资源环境与工程》等多篇相关学术成果;并依托宣恩平台积极参与10余次凉交会等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活动,超500位媒体人参与推介,线上讨论量超6000次,吸引全国各地中小学研学、专业考察学习、国内外交流团队前来游览参观,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更有效传播了土苗文化、传承土司文化。
(三)生态保护得力
生态系统有效修复,成为地质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典范。矅天眼景区经过近十年的保护开发建设,在最大限度保护修复生态的同时,完美展现了喀斯特天坑地貌和溶洞地质形态。在开发过程中坚持保护优先原则,进行监测维护,防止遗迹破坏污染,并加强天坑内植物养护工作,保护生物多样性。天坑地貌的形成造成了天坑内微环境的独特性,造就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国内大区域地层对比意义,对其地貌的研究也有助于人们对岩溶作用的基本性质、特别是溶蚀、崩塌、侵蚀作用的机制及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矅天眼景区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从生态破坏到环境修复、从资源浪费到可持续利用的转变。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景区不仅成功恢复了生态环境,还依托其独特的地质和生物资源,推动了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绿色低碳的运营模式和创新的文旅融合举措,景区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赢局面,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为未来文旅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