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质大学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旅游地学认识实习创新案例 | 2024“地学旅游创新案例”(11)

文摘   2024-10-18 16:31   北京  

编者按:2024年3月,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征集2024“地学旅游创新案例”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即日起,我们将陆续选登“案例”与大家分享,敬请关注!

一、案例简述

“旅游地学认识实习”是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大二本科生上完专业基础课“普通地质学”“地理学基础”“旅游学概论”和“旅游地学原理”后的第一门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在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实习基地进行,选取具有丰富、典型地质现象、较高旅游价值的野外地学实习路线,指导学生在野外实地观察、描述记录这些地质现象。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旅游资源背后的地学成因有基本认识,巩固和强化对课堂所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对于加强学生专业自信及后续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工科背景下,河北地质大学紧密结合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基地现有地学旅游资源,设计亮甲山、大石河、板厂峪、鸽子窝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专业实习路线,开展野外工作方法实践、地层识别、岩石认知、河谷阶地划分、海蚀地貌分析等丰富的实践活动。

二、地学特色

柳江盆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地质遗迹,集典型性、自然性、稀有性、多样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于一身,享有“天然实验室”和“自然博物馆”的美誉。这里具备得天独厚的地学认识实习条件,拥有丰富的野外地质地貌实习教学资源,地质地貌现象典型,可满足旅游地学专业学生旅游地学认识实习的需要。同时,野外实习路线上与邻近处具有极其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遗迹。

1. 丰富的地质遗迹

柳江盆地区域是中国华北地台地质演化的“窗口”,是一个“袖珍版”的华北板块,25亿年以来,柳江盆地曾经历了四次为海、四次成山的海陆变迁,保存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时代留下的地质遗迹,“弹丸之地,五代同堂”,是全国唯一一个地质变化最全的地质遗迹,被地学界誉为“地学百科全书”,享有地学研究“天然实验室”和“自然博物馆”之称,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地学野外实习基地。

2. 亮甲山组标准地层层型剖面

亮甲山是柳江盆地进行地质实习的必到之地。亮甲山主要出露地层为奥陶系冶里组(O1y)、亮甲山组(O1l)和马家沟组(O1m),亮甲山是华北地区古生物界奥陶系下统(形成于距今5~4.86亿年)的亮甲山组地层命名地。亮甲山地层剖面不仅是华北地区的标准地层,也是国际上公认的奥陶纪地层对比的重要参照物,是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之一。

3. 亿年古火山口地貌

石简峡,又称火山口,地处燕山深处的石简峡,由火山颈内没有喷出的岩浆岩原地冷缩而形成,因形状像中国古代的竹简而得名。经过上亿年风化,高耸的火山岩垂直节理,浑然天成,错落有致。石简峡完整的古火山口是一大奇迹,正如曲以秀专家评论:“火山口存在不足为奇,但完整保存了1.1亿年才是真正的奇迹!”。

4. 典型河谷地貌和河流阶地发育

大石河不仅是山海关的“母亲河”,也是融长城文化、地学文化、河流文化于一身的旅游观光景区。因河道上有序地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砾石,因此得名。

大石河河谷地貌尤以上庄坨段最为典型,整体河谷的切割程度较为严重,一般先侧蚀且沉积发育一个相当宽广的河漫滩;然后河流开始向下侵蚀,使得原来的河漫滩高于一般洪水位,原先的河漫滩形成阶地,之后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在河谷两侧形成五级阶地,一级阶地以建筑为准,二级阶地为农田,主要作物是玉米,漏出黄土地处大致为三级阶地,信号塔处为四五级阶地。

5. 世界唯一完整斑鬣狗化石
在板厂峪灵仙洞发现的万年前的斑鬣狗化石群,规模居亚洲第一,化石数量庞大、保存完善程度高,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些珍贵的化石为研究当时的地质、气候和生物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三、地学旅游实习特色

1. 旅游地学认识与旅游市场调研相融合

山海关古城作为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者,旅游业态丰富。在旅游地学认识实习基础上,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在山海关古城开展旅游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山海关古城旅游发展状况,从历史元素、文创产品、市场需求等方面了解游客感知体验和满意度。

2. 地质遗迹调查与文化旅游调研相结合

板厂峪长城文化公园被誉为“长城之根”,拥有规模宏大的板厂峪窑址群遗址、长城四大防御和丰富的南北方文化;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如斑鬣狗化石溶洞、古火山口地貌、九道缸瀑布等。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深入板厂峪景区,开展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解读长城文化内核,思考长城文化和地质遗迹融合发展探索实施路径。

3. 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在整合与确立课程教学“三维”立体目标的基础上,构建课程思政目标将旅游地学认识实习课程思政目标与野外实习路线、主要教学内容及专业知识和能力目标相结合,采用翻转课堂、问题导向、典型案例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工程伦理和专业素养。

案例1:在大石河河谷地貌演化现场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介绍大石河的基本情况和河谷地貌的基本特征,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河谷地貌的阶地特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谷地貌的演化过程,推测河曲未来的演化趋势,并引入哲学中事物发展的规律理论。该环节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并由小组成员代表现场陈述,教师进行现场点评。

案例2:在讲授河流地质作用后,提出问题:如何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学生共同学习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及“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理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案例3:在讲授山海关老龙头长城文化时,引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一是通过不断修缮和探索保护模式,使西安城墙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二是许多被破坏、濒危消失的知名古村落:芭塘古村明代古祠堂、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向学生传递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社会效应

1. 实践主导,助力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旅游地学认识实习课程以野外实践为主导,着重地学基础和旅游地学特色,突出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支撑。

2. 以地学旅游为契机,立足社会服务

在新工科专业背景下,以地学旅游为契机,将长城文化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探索地学旅游与长城文化融合发展新路径,为板厂峪、山海关、老龙头等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创新思路。

五、品牌故事

河北地质大学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依托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基地及周边丰富的地学旅游资源,结合河北地质大学“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核心使命,构建了富有地学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树立专业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家国情怀的旅游地学复合型应用人才提供了有效的实施途径。

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
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的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