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诗人"冯学敏的一颗红心两种基调三重境界——75期知识撬动人物访谈

生活   2024-04-04 10:31   日本  

人物简介 冯学敏,著名旅日中国摄影家。1999年获得日本摄影界最负盛名的“太阳奖”,是该奖的首位外国获奖者。2000年获中国文化部“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称号。冯学敏拍摄的系列作品,以中国各地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等为主题,如梯田、茶酒、陶瓷、湖笔、丝绸、藏药等,广受到世界的关注和赞誉。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大城市巡展,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等各大美术馆收藏,纽约联合国总部也收藏了他的作品。他现任世界华人摄影联盟副主席,在日华人摄影交流协会会长。

映像诗人之印象

冯学敏的摄影作品涉及面广,图中有诗,诗中有情,情中有哲理。被尊称为“映像诗人”。他作品无数,获奖无数,各大新闻媒体对他的采访和报道也是无数。笔者经朋友介绍前往他家中做个人专访,很是荣幸。但是这位摄影界的泰斗级的人物,却很平易近人,亲和有礼。去采访的当天下雨,我说不用来接我了,我自己走过去就行。他却坚持到车站来接我。一路上微笑着给我介绍,他的镜头曾经捕捉过的路边的庭院和树木花草。

冯学敏出生于上海,文化大革命时作为知青在云南度过了10年。1985年,冯学敏作为中国新闻出版协会第一个摄影公派生,到日本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摄影部研修学习。

这一年的经验他用了如饥似渴,如鱼得水这八个字来形容。

中国当时刚改革开放,还没有广告,只有新闻报道。而日本分得很细,摄影学校、大学、专门学校,有30多所专门学习摄影的学校。冯学敏如饥似渴地抓住一切时间学习,周一到周五拍报道摄影,广告摄影。周末自己去日本的街头巷尾,拍自己喜欢的风土人情,可谓是如鱼得水。

当时柯达克罗姆胶卷刚出来,有一种油画般的厚重感。一卷980日元,冲洗也是900日元。这在当时相当于国内一月的工资了。虽然贵,但冯学敏也没舍不得,把自己的工资大部分都花在这上面了。

他很喜欢拍日本的橱窗,认为橱窗艺术是个综合体。服装款式、色彩构图、文化表现,是一个国家的工业、科技、文化发展的缩影。讲谈社摄影部长看了他周末拍摄的作品,把摄影师们都召集起来观赏品评他的作品。然后每到周末,都给冯学敏20卷柯达胶卷,供他周末创作。

这一年中他一共用了一千个胶卷。有一张他拍的加班夜景大楼成了代表作,受到时任日本摄影家协会主席的评价,并介绍给日本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日本的报纸报道过中国摄影家眼中的日本冯学敏的120幅作品,以及他一年用一千卷胶卷的故事。

他所拍摄的日本橱窗专题,也在1991年出版了两本摄影集。冯学敏说,“回国后在上海南京路看到很多橱窗都参考了我的书,很是高兴。”

一颗热爱的心

冯学敏对摄影的热爱与生俱来。

当他还是小学生的时候,他就开始为同学拍照,使用的是从同学借来的苏联120折叠式相机。上了中学后,就用借来的LEICA135相机进行人物和风景的拍摄。那时,心中充满梦想的少年们一起分享了拍照的乐趣。

在云南当知青的时候,没有摄影的条件。他喜欢画水墨画,画了很多画,也喜欢书法,直到现在办展览、出画册都是他自己题写刊头和标题。还画陶板,瓷瓶等。这些都为日后的摄影生涯打下了基础。

1982年回到上海的冯学敏担任画报社的摄影记者,开始了职业摄影生涯。摄影是一项旁人难以体会的艰苦工作,但热爱让他无怨无悔并乐在其中。

一颗热爱摄影的心,也是一颗爱国的心。 

冯学敏的摄影作品中,凝结着海外游子对祖国最深沉的挚爱。在日留学创业三十多年中,他利用节假日80余次飞越大海往返故乡,走遍东西南北,探访中国的世界遗产名胜古迹,采风各地的民俗风情。先后拍摄了绍兴、长白山、景德镇、云南、贵州、四川、西藏、新疆、广西、湖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多个故乡系列和印象系列作品,在各国各地举办专题影展和出版影集。

两大基调中国蓝和中国红

冯学敏所有作品有两个主要基调:红与蓝。以蓝色来表现厚重、宁静和神秘,以红色来衬托朴实、热情和力量,让作品富有生命力。

他于2006年在联合国展出的《情系故乡——中国文化之旅》,有《china bluechina red》两本摄影集,以“中国蓝”、“中国红”为主题,他说:蓝色,主要表现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历史的悠远,让观众感受中国的神秘、领略中国的内涵。中国人很善良,红色可以表达中国暖暖的人情。我去祖国内地拍摄,不管云南还是西藏,老百姓再穷,都会请你到家里吃饭喝水。多年生活在东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每次回国拍摄都感觉心里会受到洗涤。

他的摄影展和摄影集的主题有:《绍兴酒的故乡》、《四川:熊猫的故乡》、《贵州•油菜花的故乡》、《长白参的故乡》、《景德镇-瓷器的故乡》、《云南•普洱茶的故乡》、《云南•稻作的故乡》、《新疆印象》等以及数不清的个展。它们真实地纪录了中国的好山好水和历史文化,其中有一些是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原生态景观。

冯学敏最满意的作品还是云南,包括茶文化和梯田文化。他13次专程从日本赴云南拍摄,在拍摄云南期间,日本NHK电视台曾随他深入云南,进行了2年时间的跟踪拍摄专题电视片《天空中的梯田——摄影家冯学敏云南之旅》,50分钟的专题节目NHK连续播出了9次。

摄影的三重境界

1999年,冯学敏的作品“云南·普洱茶的故乡”,获得日本摄影界的最富盛名的太阳奖。

由日本太阳杂志主办悠久历史的“太阳奖”,获奖者向来都是从艺术界、文化界的重镇之士,从宏观的,文化、艺术或世界、历史角色,来评论、挖掘日本摄影界的未来之星。三十六年来从未有过一位外国人士获得此奖,而冯学敏是打破这个记录的第一人。对此,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日本NHK争相报道。

太阳奖的评委都是日本当代美术、广告、摄影、文学的大家,如摄影家荒木经惟、艺术家石冈瑛子、文学家立花隆等。他们的评选标准除了作品的构图和色彩,还考察其背后的文化沉淀和自然生态,作者的洞察力、主题表达力和真挚情感等多方面人文要素。

(前排右为冯学敏,后排左为荒木经惟,后排右一为作家立花隆)

评委的感言是,通过冯学敏的作品,感受到了其中的真诚、幸福、抚慰等丰富的情感。他们不仅肯定冯学敏作品的摄影技术、表现形式、风格,还区别了一般摄影评审眼光中“见山不是山”的考察重点。更加肯定的是“人、感情、真诚”等“见山是山”最高层次的问题。

对此,冯学敏说到自己多年的感悟。摄影有三重境界,一见山是山。二见山不是山。三是见山又是山。

当我们刚开始学习摄影,还在“见山是山”层次的时候,有关作品的物质性本质(作品制作的材料或是精准控制材料物性所需的技术),通常是不可避免必须论及的议题,往往也是入门摄影家,往往需要集中一切资源克服的主要问题。

当已经可以克服这些基础问题,进入“见山不是山”的稍高层级时,视觉语汇、摄影距离、角度、透视、空间、时间、影像结构等等,各种视觉表现形式,所带来的种种视觉效果,又会成为关心的焦点,这正是视觉艺术三本质中,处于中间位阶的“看的本质”,也就是“视觉的本质”所具备的真义。

而当我们想要从最高的,文化层次上的价值,也就是从“见山又是山”的层级,来谈论任何艺术作品的时候,看似最单纯、质朴、根本的和“人的本质”有关的问题,才是最终的依归了。

冯学敏认为,作为摄影家,要热爱你的被写体。爱他们,才能充分了解他们。充分了解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表现他们。每到一处拍摄地,他都投入其中,观察一山一水、与当地人民同吃同住,用心理解生于此地长于此地的人们,用镜头留下他们生活中平凡而有意义的一页。。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冯学敏的的专题摄影展,都是想让海外读者热爱照片背后的故事,热爱产生故事的中国文化。比如贵州印象,冯学敏说,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传统的文明古训以及古老的酿酒文化奇迹般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使这个多彩的“文化千岛”越加引人入胜。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贵州印象》摄影展于201311月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并出版了同名摄影集。贵州印象不仅走进了日本,也走进了欧洲。

(2023年6月举办《湖州印象》摄影展,用湖州的丝绸制作掛軸的新的视觉形式的摄影作品展示。左一是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左二是曰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右二是中国驻日大使吴江浩、右一为冯学敏)


冯学敏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

作为知青在云南原始森林的生活经历,作为摄影画报记者外派日本研修,在大都市学习和历练的经历。还有他还身处中日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为他的摄影生涯提供了广袤而坚实的土壤。

而他也有着一份友善的平等心,和有志者事竟成的恒心和毅力。

冯学敏有一句格言,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几十年来,他爬千山涉万水,用心观察自然,用心与人交往,用镜头捕捉到壮丽山河,展现人们浑然天成的笑容。用他独特的视野和浑厚的内涵,不断探索中日文化的美学,并将这一切传递到全世界。


笔者最后请教了冯老一个问题。在日本有很多爱好摄影的人。比如IT行业,有很多技术者工作都很辛劳,但是在周末休息时喜欢背上相机四处拍摄。对于想提高摄影水平的初学者,有什么建议。

冯学敏给出了三条建议。

一多问问自己你想表达什么?什么感动了你?

二提高感受力。可以多看看展览,看看书和电影。开阔视野,感受不同的文化,吸收不同的艺术营养。冯学敏自己经常会去看各种展览,有时也去欧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用西方美学手法阐述东方文明,用现代的技术表现古老的中国文化,都得心应手。

三才是研究用光,构图这些基础技术层面的东西。摄影重要的是感受和你想传达的东西。高级相机,技术都是次重要的。


知识撬动
作为一位记者出身的IT公司社长,交游广阔,喜欢分享。 《早餐SAP》专栏帮你学习SAP顾问知识。《在日华人访谈》带你了解各行各业华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读过的书《读书笔记》,听过的人生思考《听书学日语》,都将助你开阔视野,提升格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