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已于2024年11月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政函[2024]157号)。
该《规划》旨在落实国家关于“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部署,优化开发保护格局,提升规划治理水平。
《规划》覆盖镇海区全域及中心城区,以2020年为基期,规划至2035年,并展望至2050年。全域包括陆域和海域,中心城区则涵盖多个街道的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区。
镇海区定位为“科创强区、品质之城”,致力于成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先行示范区,聚焦绿色石化、新材料科创及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发展。
至2025年,初步形成国土开发保护新格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科创与石化产业取得显著进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
至2035年,目标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区,展现“五个一流”特征。至205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科创强区、品质之城”,实现空间治理现代化。
至2035年,规划常住总人口约65万,城镇化水平约96.5%,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
《规划》强化三条基本控制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保障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4.49平方千米;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陆域生态面积1194.06平方千米;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为125.48平方千米,扩展倍数控制在1.3381倍以内。
主体功能区格局:根据《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和《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宁波市镇海区被定位为城市化优势地区。
其中,招宝山、蛟川、庄市、骆驼、贵驷五个街道被划为城市化优势区,九龙湖镇和澥浦镇为城市化潜力区。
此外,还叠加了两类附加类型以引导特色发展:三个海洋经济地区,注重海洋资源保护利用,发展海洋经济;一个历史文化富集地区,加强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利用,传承地方文化。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规划形成“一核两廊四区”全域网络化开放型的空间格局。
“一核”:指以“三湖一园”(骆驼箭港湖中心、庄市同心湖中心、贵驷文胜湖中心和宁波植物园)为引领的城市核心,打造集“科研创新、产业孵化、商业商务、公共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发展核心。
“两廊”:指生态活力廊和沿江创新廊。“生态活力廊”依托绕城生态农业空间和河道蓝绿空间,优化组团结构,塑造生态安全格局,激活历史文化魅力。“沿江创新廊”依托甬江两岸创新资源,打造创新策源高地,带动庄市、蛟川、镇海老城有机更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区”:指科产城融合区、都市田园区、绿色产业区和海洋发展区。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落实全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和主体功能定位,按照陆 海统筹、全域覆盖的原则,划分为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海洋发展区、矿产能源发展区、其他保护利用区等规划分区。
农业空间格局:统筹乡村建设、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保护,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和农业配套设施建设用地,形成“一带两片多点”的农业格局。
“一带”:绕城耕地带,一个绕城高速周边耕地集聚的都市农业带。聚焦村落观光体验,结合周边耕地景观,打造集风俗体验、旅游观光、产业种植、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两片”:西北九龙湖耕地集中片、东北澥浦耕地集中片,两片全区优质耕地资源分布最集中的耕地保护片区。聚焦粮食规模化种植,提升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能。
“多点”:多个耕地集中分布重点保护点。
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规划至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现代农业体系初步构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例逐步缩小,城乡生活环境品质基本持平,山水林田湖大美空间形态基本形成。
至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强、村庄美、农民富。
生态空间格局:打造“一园多廊、山海环绕、两楔渗透”的生态格局。
“一园多廊”:以宁波绕城生态廊道为载体,打造镇海段郊野花园,变单一的消极保护为积极合理利用,具有郊野生态空间绿色防护与休闲游憩的复合功能。同时向九龙山、海域、甬江以及城区多方向延伸,形成“横纵交错、脉络分明”的多条绿色廊道体系。
“山海环绕”:北接五磊山,南抵甬江,东临杭州湾。北部山区强化和翠屏山中央公园的联动。东部滨临杭州湾,加强陆海统筹,强化绿色生态走廊的渗透。
“两楔渗透”:落实市级生态空间格局中结构性的景观环境渗透绿楔,加强甬江、沿山大河、江北大河两侧绿带建设,促进滨江空间向内渗透和景观风貌的协调。
城镇体系:镇海区形成“中心城区+一般镇”两级体系。中心城区包括五个街道核心区域,规划面积126.18平方千米,人口约58万,承担区级重要功能。一般镇为九龙湖镇和澥浦镇,规划人口分别为4.5万和2.5万。
城乡生活圈:构建“市区级—15分钟—10分钟—5分钟”四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基层设施,建设“15分钟生活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科创空间:推进创新源地建设,重点推进大学、实验室和领军企业项目。支持甬江科创区建设,加强产业组团科创分工,促进“科产城”融合发展。
工业园区:规划3个战略产业园和8个产业社区,合理划定工业控制线,鼓励优质企业搬迁至工业区块内。
海岸带与海洋空间:构建“一带一核一廊两区”海洋高质量发展格局,包括滨海发展带、镇海港核心、甬舟联系走廊以及临港产业区和港口枢纽区,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推进海陆联运和港航强区建设。
综合交通:为支撑镇海区实现“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和品质之城”总体目标,构筑区域直通、绿色智能、安全宜行、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综合交通示范城区。
对外交通体系:支撑国际一流强港的建设。镇海港区是宁波舟山港河海联运的重点区,是服务宁波大型临港产业的重要支撑。打造海铁联运的货运体系,形成“中远距离+近距离”海铁联运体系。打造外联内畅的公路网络,形成“两横两纵”高速公路网络。
打造绿色高效的物流系统,在后海塘布局物流园区,服务镇海港区以及临港工业发展,提高货运经济效益。
城市交通体系:打造功能清晰的城市道路网络。形成以骨架干道、主干路为骨架,次干路、支路为辅助的分工明确、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根据镇海区组团式发展特点,总体由骨架干道与主干路形成分级合理的路网形态。
打造绿色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延伸、出租车和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打造功能清晰的停车系统,完善停车政策,推动管理、收费区域差别化,引导车辆合理使用。
打造友好公平的步行与自行车系统。构造连续、便捷、安全、舒适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强化与公共交通站点的换乘衔接,引导“公交+慢行”的出行方式。
如果你对海天雄镇/甬江两岸感兴趣,可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互交流海天雄镇/甬江两岸动态,本群仅为兴趣爱好探讨
(后台发送“海天雄镇/甬江两岸”入群)
内容参考来源:镇海区资规局、西范里、网络等;
本篇仅为学习交流;
文章如有转载请先咨询“西范里”,未经允许“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