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芯视点报道了国际MCU巨头ST将选择本土的华虹宏力作为他们MCU的生产厂商。严格意思上来说,这是他们“In China For China”的策略的实践。
首先,我们必须强调一下,ST的STM 32在市场上有很强的号召力。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面对当前的全球地缘政治环境,ST决定在40nm eNVM STM32 MCU上采用两套供应链:在国外部分,他们会采用“ST+patner”的合作方式,在国内,则在晶圆厂方面采用“ST+华虹宏力”的合作方式。至于封装测试,则继续沿用他们在深圳的赛意法工厂。
上图左的文案说明,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当前全球竞争态势下,他们想保持中国和全球市场份额的一个明智做法。他们还强调,在中国和欧洲,他们会在40nm eNVM STM32上采用同一套mask的做法。
按照ST所说,做出这样决定是有其客观因素所在的。
如图所示,ST表示,自2022年以来,来自中国制造商在工业/消费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分配期间产生的短缺和过剩渠道库存结束。工业 MCU 市场下滑也尚未复苏:工厂自动化衰退,中国房地产市场下滑且复苏缓慢,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放缓。
同时,2022 年汽车 MCU 市场增长速度快于预期,通用/汽车与总 MCU 比率则从 23 年的 45%/39% 上升到 27 年的 38%/46%。
ST认为,MCU的前景未来几年看好。而凭借自己在MCU产业的积累,ST对自己未来能够继续坐稳在这个市场的地位充满信心。如图所示,根据ST预测,到2030年,全球60%的MCU将会使用40nm或者以下节点的工艺制造。
在上述原因影响下,ST最终选择了华虹宏力作为其国内的晶圆厂合作伙伴。按照MCU行业资深人士姚山(化名)所说,这是一个明智且双赢的决定。
姚生告诉芯视点,在之前,ST的40nm eNVM使用的是TSMC晶圆厂,这家国际巨头的价格相对而言比较贵,这某种程度上让ST在国内与友商竞争时没有价格优势。
另一方面,如文章开头所说,在地化的生产,也是当前芯片公司在中国运营的明智选择。
“当然,华虹宏力本身在40nm eFlash工艺上的积累,国内大多数MCU也都是使用华虹这个工艺生产的,这也让他们成为了ST的不二之选。”姚山表示。他指出,因为华虹在40nm eFlash上的mask layer相对较少,所以成本自然而言就降了下来。
此外,华虹无锡的12英寸工厂正在加快建设中,也需要有一个大客户来填充产能,这就让ST成为了他们的不二之选。资料显示,华虹制造(无锡)项目拟使用募集资金125 亿元。该项目聚焦车规级芯片,预计总投资额为67 亿美元;建成后将形成一条工艺节点涵盖 65/55-40nm、月产能8.3万片的12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项目建成达产后,华虹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总月产能将达约18万片。
在今年8月,华虹对外表示,无锡一期目前产能达9.45万片/月。几乎所有的工艺平台都已稳步进行规模化生产。无锡二期在经过一年左右的建设后,目前已完成80%左右的工程,首台设备的移入会在8月底进行,生产线至年底可完成通线,明年一季度开始释放产能。目前所有五大工艺平台均已具备在新12英寸产线上量产的准备,例如40nm及55nm新一代IC工艺以及新一代功率器件等,我们与客户都保持一个非常高效、流畅的沟通,预计会有良好的产品交付。
这也是我们说这是一单双赢合作的原因。
姚山补充说,华虹本身的无锡12英寸40nm eFlash工艺现在还没有实现量产,现在有了ST这个客户(传言带工艺入驻:技术积累多年,mask layer更少),华虹在40nm eFlash上面的发展如虎添翼。
国内的MCU厂商,准备好迎接ST的卷土重来了吗?